每日推荐

中金晨报12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理财赎回、海口机场免税、债券市场调查、2023年展望、危化水运


传媒互联网:11月电商数据:疫情持续干扰需求及履约端

软件及服务:美股安全板块3季度复盘:业绩增长稳健,需求彰显韧性

金融:资本市场行业2023年展望:乘势而上

交通运输物流:广衍沃野,风日如春——再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下危险化学品水运板块的投资机遇

造纸:造纸2023年展望:否极泰来,强者愈强

传媒互联网:线上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黎明破晓

传媒互联网:国有出版配置价值持续,大众出版静待复苏

简评:提质增效,经济修复性增长,勿忧通胀和利率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月报:边际改善后市场情绪持续修复

金融:还原理财赎回压力,可以更积极一些?

金融:零售银行还有估值溢价吗?

建筑与工程:建筑与工程2023年展望:政策利好、需求向上,建筑估值弹性可期

主题策略:中概股追踪:中美审计监管合作新进展

不动产与空间服务: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为主,供需并重

医疗健康:防疫物资上下游存在业绩弹性,扩大内需战略纲要出台有望进一步激发长期增长潜力

信用债收益率跟踪周报:收益率先上后下有所企稳,一级市场融资持续净流出

农产品:软商品:基本面与宏观面博弈延续,内外走势或分化

全球资金流向监测:南向重返流入

基本面量化系列(9):机构调研行为是否存在alpha?

医疗健康:流通行业进入集约化发展时代

传媒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收入端持续承压,拼多多一枝独秀

专题研究:债市超调后,是否能修复? ——中金债券市场调查2022年12月期

海外市场观察:美股能否实现“软着陆”? 2022年12月12~18日

联合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市场的含义

中国宏观热点速评:“提信心、扩内需”是主线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A股策略周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传递积极信号

有色金属:铝:需求预期迎来好转,贵州限电凸显供给脆弱性

电力电气设备:电新周报:工控持续看好厂商韧性,动力电池新技术赋能alpha机会

科技:汽车电子周报(智能座舱篇):会议、游戏登陆特斯拉;LCoS HUD技术方案初入市场

海外中资股策略周报:政策支持内需发力

科技:科技硬件周报(12/16):关注安卓品牌新机发布

量化策略周报(321):战术上重视安全性,战略上关注性价比

传媒互联网:周报:爱奇艺会员再次提价,关注内容产播常态化向好

大宗商品:图说大宗:需求预期转好,静待基本面验证

半导体:半导体周报(12/16):明年设备市场或衰退

ETF与指数产品周报(95):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净流入大幅抬升

可选消费:数说消费12月刊:扩大内需前景广阔

家电及相关:中金电动车研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电动车机遇

有色金属:锂精矿拍卖价格回落 镍价持续高位震荡

有色金属:稀土:需求回升预期强化,价格上行通道开启

金融:发布2023资本市场行业展望-周报

汽车及零部件:周报:政策积极指引,汽车产业持续受益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周思考:进入阶段性盘整期

全球汇率2023年展望:美元的拐点

交通运输物流:海口机场免税:客流逐步恢复,奢品更进一步

建材: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需求向好

机械:关注电镀铜技术变革,工程机械需求或将企稳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定增周报(89):本周招商蛇口、陆家嘴等发布定增预案

公用事业:风光公用环保周报:估值吸引力增强,关注行业基本面拐点信号

日常消费:周思考:扩内需战略有望提振消费力,看好板块盈利修复和估值提升

化工:稳增长预期下从需求端看化工品弹性

海外宏观周报:通胀放缓,美联储仍保持警惕

图说中国宏观周报:高频数据看疫情影响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传媒互联网:11月电商数据:疫情持续干扰需求及履约端


白洋,吴维佳,焦莞


事件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1月线上零售数据。
评论
2022年11月线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上升1.2%,相比上月的同比上升15.3%下滑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因为双11购物节部分销售额尾款计入了10月,以及11月疫情对需求端和履约端的扰动程度较大。2022年11月线上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和虚拟物品)1.5万亿元,同比下滑0.6%,增速相比2022年10月下滑12.3个百分点,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1%。2022年11月线上实物商品销售额同比上升1.2%至1.36万亿元,较2022年10月的同比上升15.3%有所下滑,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3%。2022年11月线上购物渗透率达35.2%(线上实物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的32.7%有所提升(2022年10月渗透率为30.1%),我们认为主要因为双11期间,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后,线上继续承接了线下消费的需求。2022年11月线上虚拟物品销售额同比下滑14.7%至1451亿元,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11.1%。2022年11月线下零售额同比下滑9.3%至2.5万亿元,较2022年10月的同比降低6.1%持续下滑,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3.1%。
据我们测算,线上用类商品表现较为稳健,吃类和穿类商品表现比较疲软。线上实物商品销售按品类划分:线上吃类商品销售11月同比下滑2.1%至756亿元,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6.9%。线上穿类商品销售11月同比下滑11%至2149亿元,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9.2%。线上用类商品销售11月同比增长3.6%至9775亿元,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CAGR为4.8%。
11月疫情多点散发对电商大盘和电商公司四季度业绩形成一定的压力,我们认为在疫情政策得到优化后,整体电商板块有望受益于消费大盘的整体恢复预期。同时我们认为,电商平台的规模效应和经营杠杆也有望在复苏中帮助公司展现出更大的利润改善的幅度。我们对于电商板块整体保持乐观态度,推荐关注拼多多,我们认为拼多多的人货匹配效率有所提升,同时公司逆势投放获客,收入增速有望提升;此外我们认为在大部分厂商都降本增效、抑制新业务成长机会的背景下,拼多多敢于逆势做出海投入,有望寻找到自身发展的第二成长曲线。此外我们推荐关注当前估值处于较低水平、且竞争格局和利润有望企稳的阿里巴巴,我们认为抖音电商有望进入常态化增长阶段,阿里的竞争格局将有所改善。最后我们建议关注受到整体消费复苏情绪带动的京东和唯品会。
风险
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和消费疲软;通货膨胀对供应链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11月电商数据:疫情持续干扰需求及履约端)



软件及服务:美股安全板块3季度复盘:业绩增长稳健,需求彰显韧性


李虹洁,袁佳妮,钱凯


投资建议
近期美国主要网络安全公司发布3季度[1]业绩:从业绩表现看,主要安全厂商3季度收入增速中枢维持在40%以上,反映美国下游行业对网络安全的整体需求旺盛;从估值看,受到美国整体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网络安全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中枢较低位置。我们通过对美国网络安全行业近况及主要公司业绩梳理,希望为我国安全板块从技术发展趋势、客户需求演进、销售策略优化等层面带来更多借鉴意义。
理由
行业层面:政策端利好释放,需求场景丰富。政策端:9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实施网络安全资助计划,预计未来4年向州、地方政府投放共计10亿美元加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其中22财年预计投入1.85亿美元。产品端:网络勒索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目前客户对于专属网络勒索软件部署的比例较低,未来随着客户防勒索意识增强,相关RaaS(Ransomware-as-a-Service)产品需求有望增加。我们认为,从政策、网络安全事件发生频率看,美国下游客户对于网络安全需求仍然较高。
个股层面:收入维持较高增速,客户拓展有所成效。3季度Palo Alto Networks、Fortinet、CrowdStrike、Zscaler、Okta收入分别+25.3%/32.6%/52.8%/54.2%/37.2%至15.6/11.5/5.8/3.6/4.8亿美元,归母净利润(GAAP)分别为2,000万/2.3亿/-5,496万/-6,816万/-2.1亿美元,其中Palo Alto Networks归母净利润(GAAP)同比扭亏为盈。客户拓展方面,Palo Alto Networks、Fortinet、Zsclaer、Okta百万美元以上订单客户增长强劲;CrowdStrike订阅制客户同比增长44%。技术拓展方面,Palo Alto Networks和Zscaler分别收购Cider和ShiftRight,进一步提升软件部署中的自动化响应能力,降低时间复杂度;Fortinet持续加大硬件投入,处理器响应速度提升、功耗降低。同时,客户订阅模块数量明显增加,CrowdStrike客户中,60%/36%/21%的客户分别订购5个/6个/7个以上模块。我们认为,美国主要安全公司不断完善软件部署能力,降低配置复杂度,提供简便、轻量的产品是提升客户粘性的长期趋势。
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

[1]指自然年2022年三季度(7-9月)


(全文详见: 软件及服务:美股安全板块3季度复盘:业绩增长稳健,需求彰显韧性)



金融:资本市场行业2023年展望:乘势而上


蒲寒,姚泽宇,樊优,黄月涵,于寒,龚思匀,周东平


投资建议
从机构视角来看,我们定义资本市场板块包含证券公司、财富及资管机构、交易所、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商等四类机构。我们认为,板块当前估值仍处于低位,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持续深化的市场改革、以及行业内生转型发展共振之下,估值及盈利修复有望持续;板块内部选股逻辑有望由过往的高beta主导演进为精选优质个股。结合市场趋势及公司禀赋,建议布局以下三类公司:1)周期成长股,包括富途/港交所/同花顺/老虎证券/指南针等;2)低估值绩优股,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3)特色重估股,包括广发证券/国联证券/诺亚财富/华兴资本等。
理由
围绕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投资者、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功能,我们认为大投行及大财富业务能力领先的机构有望收获高速成长。1)券商投行业务在注册制改革深化背景下实现快速增长、2018-2022年A股IPO融资额CAGR超过40%,并带动综合业务能力提升、实现竞争格局优化;同时,境内市场更便利的退出渠道带动私募股权及跟投等泛投行业务的发展。往前看,我们认为全面注册制推进有望为泛投行业务竞争力突出及收入贡献较高的券商及创投机构提供更强估值催化。2)居民资产配置拐点背景下,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机构迎来重要机遇与变局。我们测算大财富及资管产业链收入有望由2021年1.6万亿元提升至2030年3.5万亿元,其中资产端权益占比料将显著提升、资金端居民增配资管品贡献重要增量,基于产业链收入规模大/占比高/增速快三个维度建议配置领先的第三方平台及特色券商。
资本市场呈现机构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相应领域布局领先的机构具备更强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动能。1)当前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已提升至近40%,券商以交易/投研/融资/托管/衍生品为代表的综合机构业务具备更高的竞争要求,呈现机构收入体量快速增长、头部券商马太效应突出的特点。2)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下,国际业务正成为资本市场行业中领先机构的新增长引擎,布局路径也逐渐由服务跨境需求为主走向服务海外本地市场。头部综合型券商正处于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的海外战略投入期、中资互联网券商亦在加快全球化布局以打造第二成长曲线。3)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更是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动力,投入持续及坚定的机构已逐步收获经营效率提升及业务模式创新。同时,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厂商伴随资本市场发展迎来业务扩容期,具备前瞻战略、完善产品线、强大执行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覆盖的资本市场行业重点公司2023年合计盈利同比增长29%,我们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2023E盈利预测分别上调9%/11%(具体见图表53)。
风险
市场大幅波动;政策及监管不确定性;行业转型发展进程低于预期。


(全文详见: 金融:资本市场行业2023年展望:乘势而上)



交通运输物流:广衍沃野,风日如春——再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下危险化学品水运板块的投资机遇


杭程,王艺璇,冯启斌,杨鑫


投资建议
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其中提出推动危化品物流全程监测,推进危险货物在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环节标准衔接。我们认为在政策支持下,随着化工物流板块的需求修复和效率提升,驱动主要企业盈利空间打开,危险化学品水运赛道有望优先复苏。
理由
液体化学品水运市场空间广阔,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紧平衡下运价稳定。1)运量增长:下游石油化工行业产量增长为液化品水运带来需求提升。短期看,未来几年我国有多个大型炼化一体项目逐步投产;长期看,在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化工产品逐步国产替代、以及碳中和下“油化转型”背景下,我们认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产量仍有空间。2)运价稳定:在交通运输部对沿海省际化学品船舶运力的严格调控下,行业处于供需紧平衡发展阶段,运价保持相对稳定。
高进入壁垒与运力调控政策下行业格局向好,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一方面,行业严格的资质审核形成高进入壁垒,同时,运力调控政策下新增船舶优先向规模更大、运营能力更强的头部企业分配;另一方面,炼化企业逐步大型化,其更倾向于选择船舶调配能力强、安全管理水平高的头部公司承运。2021年行业CR2份额(液化品水运量口径)为21.6%,相比于2018年提升8.5ppts,我们认为龙头公司有望通过交通运输部新增运力配额和收购尾部二手船舶方式实现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内需复苏驱动沿海水运量复苏,具有合规运营能力和资质资源优势的企业有望享受需求复苏及行业整合带来的双重β。在内需方面,随着房企融资环境改善、地产开工率提升,相关化工材料需求或得到恢复,有助于炼化产能修复。同时,我们认为在监管约束和资源瓶颈下,行业竞争格局向好具有确定性,未来危险货物各个运输环节的标准衔接或将进一步助力头部企业业务规模扩张及运营效率提升,推荐具备先发优势且运力扩张速度快、管理能力强的危险化学品水运龙头公司兴通股份、盛航股份。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兴通股份的盈利预测、目标价和评级不变。维持盛航股份的盈利预测和评级不变,由于公司液氨公路运输及供应链配套业务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我们下调目标价28.1%至30.90元对应26.5倍2022年市盈率和18.6倍2023年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22.1%的上行空间。
风险
化学品产量下降,公司运力扩张不及预期,运输出现事故,燃油价格上涨。


(全文详见: 交通运输物流:广衍沃野,风日如春——再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下危险化学品水运板块的投资机遇)



造纸:造纸2023年展望:否极泰来,强者愈强


陈彦,龚晴,徐贇妍,杨茂达,刘嘉忱,姚旭东


投资建议
我们观察到,2022年造纸产业链盈利分配不均衡,中下游纸厂深受滞胀之困:最上游木片受通胀及供给紧缺影响,价格稳步上扬;中上游纸浆2022YTD价格同比涨40+%,并横盘近半年,全球龙头浆厂获丰厚盈利,3Q22 Suzano纸浆板块毛利率56%;而中下游造纸深陷“滞”(宏观需求疲弱、纸价提涨存在难度)及“胀”(纸浆高位震荡;废纸价格亦高居不下)双重困境,3Q22造纸板块平均毛利率仅12%,龙头持续亏损现象亦不鲜见。回顾2022年,行业盈利处低谷期,行业整合仍在进行时,浆纸一体化龙头及需求强韧性特纸龙头突出重围;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浆价下落有望换取特纸板块高弹性空间,再次推荐仙鹤股份、五洲特纸、华旺科技;同时我们看好若2023年需求复苏、消费回暖,当前基本面及估值均在底部的大宗纸行情或将到来,再次推荐玖龙纸业-H、太阳纸业。
理由
纸浆:资源为王,强者愈强。回顾2022年,浆价大涨持续压制造纸盈利,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本轮纸浆下落拐点已提前到来,至1Q23末可能步入阶梯式下落通道,下游纸厂有望自明年2-3月享受下落浆价释放的成本红利,我们看好特纸龙头开启盈利弹性大年。中长期看,我们认为木片、纸浆价格中枢持续抬升,林浆纸一体化将是龙头重要战略选择。
特种纸:成本缓释,弹性绽放。回顾2022年,由于特纸本身具备强know how属性、强渠道黏性及价格韧性,特种纸龙头受“滞”影响较弱,尤其在1-3Q22,龙头纸价仍实现环季度上涨,压制特纸盈利核心因素在于持续高企的用浆成本(占比超60%)及能源成本(占比~20%)。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当前浆价下落预期明确,特种纸板块有望在明年2-3月享受低纸浆释放的成本红利,2Q-3Q23利润有望环比大幅修复;同时2H23仙鹤、五洲陆续落地新建自制浆,成本优势及纤维质量持续精进。
大宗纸:估值探底,深蹲起跳。大宗纸作为典型内需+中游品类,2022年深陷滞+胀困境,需求受疫情扰动、订单持续下滑,而上游能源、纸浆和废纸均在历史高位,导致2022年行业利润被大幅侵蚀,全行业亏损、且持续亏损情况亦不鲜见。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大宗纸基本面仍在历史底部,估值在初步修复后仍在低位,若2023年下游需求启动,行业补库、价格反弹行情有望迅速启动,龙头边际盈利弹性可观。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暂维持个股盈利预测与估值不变,推荐2023年两条主线,一为浆价下跌盈利弹性标的,首推仙鹤股份,推荐五洲特纸和华旺科技;二为若需求修复,首推盈利+估值高弹性龙头太阳纸业、玖龙纸业。建议关注理文造纸、博汇纸业(未覆盖)、冠豪高新(未覆盖)、岳阳林纸(未覆盖)。
风险
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新增造纸产能超预期;能源及原料成本超预期上涨。


(全文详见: 造纸:造纸2023年展望:否极泰来,强者愈强)



传媒互联网:线上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黎明破晓


白洋,肖俨衍,高樱洛


投资建议
互联网线上平台板块由于前期内外部因素共振出现了较明显跌幅,而近期各种因素均有所好转,疫情政策持续优化有望带来广告、招聘等行业复苏。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外部环境改善很容易迅速被市场感知,甚至过度感知,下一步我们更推荐投资者关注那些自身成长性更确定的标的,其有望在更长时间内获得超额收益。
理由
时长大盘:时长增速持续放缓,短视频继续强势。我们测算3Q22线上总时长同环比均增6%至31.6万亿分钟,其中短视频及社交实现同比10%/6%增长。在宏观疲软影响下,流量增长与商业化变现之间的关系被打断,短期业绩上兑现并不明显;展望明年,我们认为疫情政策优化短期对线上时长或产生负面影响,但中期来看有望回归正轨,且随着宏观转好后各平台变现效率提升,当前蓄积的流量有望助力释放更强的业绩弹性。
重点赛道表现:短期承压,关注修复。广告行业增速环比已有回暖,我们测算其3Q22同比增速为4%,但在整体行业降本增效持续背景下,恢复进程较慢,中性预期下我们预计2023年线上广告大盘或同增7.5%(2022年为3.2%);游戏在宏观因素以外,监管侧影响仍在持续,3Q22国内大盘同比下滑19%至597亿元,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在版号数量减少情况下,我们预计精品化研发、出海仍是明年行业的主旋律;在线招聘受外部环境影响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供需错配尚需时日消化,但在经济复苏后,中小企业侧有望体现出较明显的需求改善。
降本增效:2022年进展快于预期,后续逻辑或从“降本控费”向“提收入”转变。今年各平台降本增效持续,其中销售费用降幅明显,我们统计得到1Q22-3Q22互联网企业整体销售费用分别同比下滑2%/12%/10%。展望明年,我们认为收入增长带来的杠杆效应或将在降本增效上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预计明年哔哩哔哩、知乎利润端恢复或有更强弹性,二者除在收入增速上有修复弹性以外,成本费用端亦有下降空间;而腾讯控股在视频号逐步起量、快手在组织架构调整效率提升、BOSS直聘在疫情防控优化迎来收入弹性后,利润端增长或具备更高确定性。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维持相关公司盈利和评级不变。我们推荐腾讯控股,在视频号广告、降本增效、股票回购等举措下走出EPS≥利润≥收入的增长新范式;快手,组织调整期待一系列举措能够带来广告和电商变现效率提升,降本增效持续落地改善利润;BOSS直聘,疫情防控优化后城市服务业等或收获收入弹性,长期看点仍在蓝领招聘渗透率提升。
风险
宏观及疫情不确定性;监管政策趋严;降本增效进展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线上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黎明破晓)



传媒互联网:国有出版配置价值持续,大众出版静待复苏


张雪晴,余歆瑶,杨子捷


行业近况
12月16日,我们参加了“守正创新 开卷有益”投资者集体业绩说明会,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山东出版、新经典等出版行业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出席。大会回顾了行业近期经营情况及发展战略,我们借此机会复盘图书出版行业近况,强调稳健和高股息的国有出版公司具备较强配置价值。
评论
3Q22国有出版主业稳定,大众出版龙头有所修复。3Q22申万传媒出版板块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变化4.9%/-8.8%,表现优于申万传媒全行业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3.1%/33.3%,体现出版板块稳健性,我们判断主要系教材教辅产品需求较为刚性,推动国有出版在复杂宏观经济环境下仍呈现较好的业绩增长韧性。此外,虽然大众出版持续承压(图书零售市场1Q22/1H22/1~3Q22分别同降13.3%/13.8%/ 13.4%),但头部公司凭借其优秀的内容、管理等优势,带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3Q22在消费需求略有回暖、线下仓储物流恢复常态化节奏的背景下收入快速修复,其中中信出版和新经典分别扭转连续4个/2个季度单季度收入同比下滑趋势。
4Q22国有出版延续稳健态势,图书零售市场或持续磨底。展望Q4,国有出版方面,我们判断教材教辅产品仍奠定其稳定基本盘;此外,行业各公司稳步推进党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或有望贡献业绩增量。大众出版方面,4Q22疫情有所反复,且年内居民消费需求疲软延续,2022年10月/11月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实体店指数分别同降42.9%/42.5%,较6~9月降幅有所扩大,我们判断4Q22行业或持续承压;但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竞争结构持续改善的背景下,龙头公司业绩弹性释放可期。
“走出去”步伐加快,高分红增添配置价值。“走出去”方面,2022年8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组织 国内109家出版单位成功参与法兰克福书展,出版单位数量较去年翻倍;同期2022年全球出版五十强榜单发布 ,凤凰集团位列第十,保持中国入选出版企业首位。我们认为,文化自信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我国文化软实力迅速发展,图书“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加速建设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传播力,亦为行业提供增长新动能。分红方面,国有出版公司近年来分红水平稳步上升,对应股息率2017~2021年从2.5%提升至3.5%,行业前三公司预计2022年平均股息率达到6.5%,具备较高配置价值。
估值与建议
维持覆盖公司评级,盈利预测及目标价调整详见图表3;根据股息率、估值及盈利能力,优先推荐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及山东出版等。
风险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行业政策变化,人口增长滞缓,分红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国有出版配置价值持续,大众出版静待复苏)



简评:提质增效,经济修复性增长,勿忧通胀和利率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陈健恒,范阳阳,东旭,张昕煜


事件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1]。
评论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今年国内经济受疫情和房地产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速出现较明显下行,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不过同时也强调保障财政可持续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意味着明年财政赤字提升幅度可能有限。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还是会保持偏松的状态。因此明年财政和货币的关系类似于今年,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配套协调财政政策,引导利率下行来支撑经济。会议还指出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要取得平衡,强调经济发展与其他问题的统筹,这意味着政策不会过于追求增速,还是要保证质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次会议基调,我们认为明年国内经济可能更多是恢复性的复苏,对应消费和投资产能利用率从低位回升到接近正常水平,而不是过热性的复苏,不会造成商品需求超过商品供给,通胀可能不会出现明显上升,也不会超过通胀目标。从融资需求和资金供给角度来看,明年融资需求虽然有所恢复,但也不会超过资金供给,利率也不会明显上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仍需要降低利率引导经济回升。
具体而言:
1、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的搭配不变,明确加大调控力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仍有利于利率下行而不是上升。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同时提及要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平衡债务风险和可持续性背景下,我们认为明年财政赤字大幅提升概率不高,近些年政府杠杆提升也造成边际抬升政府债务付息和还本压力,为了债务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财政赤字不能连续快速上台阶,虽然可是适度增加赤字规模和国债地方债发行,但增量不会很高,避免债务利息支出增长过快。同时,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我们认为有可能会提升国债和一般地方债的发行比例,适度降低专项地方债的比例,从而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补贴地方财政,而不是更多侧重于基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经济困局。财政贴息工具可能也会增加使用,类似于2016年专项金融债和财政贴息配套,通过政策性银行给予企业更低的融资成本,这将有助于增加企业活期存款,从而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因为2016年财政贴息使用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存款出现了活期化的趋势。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会议依然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急转弯概率不高,此前政治局会议中由于货币政策并未提及合理充裕,只提及“精准用力”,进而也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明年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的担忧。此次“流动性合理充裕”重回视野,我们预计投资者的部分担忧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缓解,货币政策仍会维持当前稳健宽松的基调,对初期的经济动能修复保驾护航。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发力方式更有可能延续2022年下半年组合拳的形式,赤字率维持平稳,央行予以一定的流动性充裕环境进行配合,不排除明年仍有可能央行对财政上缴利润,同时加大政策性金融和结构性工具有的精准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重点领域和国家支持行业倾斜,不排除适时适度引导存款端等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下行,从而推动贷款、债券等资产端利率下行,为进一步向实体让利打开空间,以进一步刺激内生融资、投资和消费需求,债券仍存结构性牛市机会。如果表内存款利率补降,明年利率债表现可能好于信用债。
2、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内需的重要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收?,?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养?服务等消费。2022年全年消费表现较为疲弱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收入信心、消费意愿的降低,相应的居民储蓄倾向今年也见到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着力提振消费为必要举措,在多渠道政策发力的方向较为确定以及今年消费基本筑底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明年消费会有一定程度回暖。但具体消费提振措施和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今年汽车补贴政策较强一定程度上已经消耗了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我们认为明年消费恢复的高度将取决于修复居民收入端和居民消费信心的新增具体措施。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的方面包括如何刺激就业、如何实现收入提升与财富修复、消费券发放形式是否会调整、力度是否会加大等。并且由于今年消费下行幅度相对较深,我国目前也仍然处于疫情政策优化后的初期阶段,参考海外经济体疫情放开后的消费复苏道路,通常会跟随着疫情走势有一定波动与反复,因而我们认为明年即使消费出现回升,也并不一定带来需求端的强烈复苏和通胀上行。
3、房地产政策的基调依然房住不炒,明年房地产可能小幅恢复。会议强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大幅下行,部分项目出现交付困难,不但使得房地产行业整体陷入一定困境,而且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压力,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较大经济风险,明年房地产政策可能着力对相关风险进行化解,重点侧重保交楼、保民生和保稳定。会议指出要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虽然去年四季度房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放松,但是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低,今年房地产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明年政策推动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这有助于促进加快竣工以实现保交楼,从而恢复居民购房信心。今年会议仍有房住不炒的提法,这意味着房地产政策放松可能仍是渐进的,以化解风险和保交楼为目的,需求政策可能更多还是因城施策为主。会议还提到要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新发展模式可能主要是指符合经济状况和人口特点的模式,例如改善型需求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总体来看,房地产政策的基调依然房住不炒,同时又要避免金融风险,我们预计明年可能会加大对头部开发商的流动性扶持,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刚需的政策,不过房地产总体可能还是小幅恢复。
4、金融风险层面,着重防范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认为意味着对城投平台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可能仍会维持一定的约束,限制非理性融资需求的上升,预计明年信用债净增量继续下降。在控制债务风险的总基调下,我们预计明年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净增量会在今年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尤其是明年城投债净增规模可能依旧偏弱,年末信用债利率明显回升,而贷款利率平稳甚至继续下降的情况下,可能会抑制企业发行信用债的需求,导致信用债供给减少,从而反过来抑制信用债利率上升。
5、产业政策关注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央行或有结构性工具支持,这有利于流动性总体维持宽松。会议强调“找准关键核?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理攻关”,在中美竞争而美国持续打压我国高科技背景下,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是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这是平衡发展和安全的要求。会议强调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和量子计算等前言技术,相关产业可能也是未来政策支持重点。会议还指出要提升传统产业的全球低位和竞争力,我国出口商品中的传统产业的占比较大,这些传统产业对于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较为关键,并且也是其他高新产业的基础。会议指出要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和创造就业,在监管逐步完善的背景下,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以及居民消费的复苏,我们预计明年平台经济也有望迎来发展。我们认为,产业经济发展仍是经济新动能所在,明年可能还是有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扶持新兴经济领域,但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也意味着流动性总体维持宽松,利率仍是向下引导。
6、会议关于民生相关表述也值得关注,短期关注就业,长期关注生育和养老。会议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位置,今年疫情反复对经济形成较大扰动,城镇失业率也出现一定上升,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失业率上升较多,为了更好的兜底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较为关键。会议还强调了完善生育政策体系,以及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朝着不利方向演变,体现为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老龄化率持续上升,为应对这种变化,政策开始鼓励生育,同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完善养老机制,这样可以降低未来社会保障压力。
风险
经济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http://www.news.cn/2022-12/16/c_1129214446.htm


(全文详见: 简评:提质增效,经济修复性增长,勿忧通胀和利率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月报:边际改善后市场情绪持续修复


白洋,吴维佳,焦莞,高樱洛


行业近况
2022年11月主流电商平台流量整体由于购物节呈现上升趋势:主流电商平台手机淘宝、京东、拼多多的DAU/ADTS皆环比上升。11月主流OTA平台由于疫情影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和飞猪的多项指标均有下降。11月视频平台用户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多项指标环比提升;抖音、快手用户流量皆小幅提升,多项指标环比上升。更多活跃用户数据见正文。
评论
11月,纳斯达克指数月环比上涨4%,中国互联网板块整体反弹幅度较大,主要受到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带来的市场信心提振:阿里巴巴上涨38%,京东上涨53%,拼多多上涨50%,唯品会上涨60%,腾讯上涨40%,美团上涨31%,携程上涨41%。电商行业,我们认为11月疫情多点散发对电商大盘和电商公司四季度业绩形成一定的压力,在疫情政策得到优化后,整体电商板块有望受益于消费大盘的整体恢复预期,电商平台的规模效应和经营杠杆也有望在复苏中帮助公司展现出更大的利润改善的幅度。游戏行业,11月人民网发布评论文章称深度挖掘电子游戏产业价值机不可失 ,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新一批游戏行业版号,腾讯、网易均有游戏通过审批,一定程度提振市场信心。我们认为近期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等因素,对游戏行业的影响或偏于中性,但长期宏观经济复苏有望对行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内容行业,我们认为由于前期内外部因素共振跌幅较大,近期疫情迎来转机后估值回弹,虽然短期优化路径较难准确预测,但我们看好长期趋势,我们认为基本面是否能出现超预期修复,仍然是决定公司后续表现的核心指标。本地生活行业,我们认为11月外卖单量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大;部分较大城市疫情散点复发或对到店酒旅业务的收入增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疫情政策优化后消费者或暂时处于观望态势,到店酒旅恢复仍需等待,但是政策整体有利于业务恢复。我们建议密切观察抖音到店业务的增长情况以及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估值与建议
11月互联网板块整体反弹较快,反映出板块前期受到疫情、宏观经济和加息等因素影响程度较高;随着多重因素的持续改善,板块目前已经完成了板块估值的初步修复,并且逐渐走入后疫情时代对经济和消费的复苏预期中。我们看好板块长期的复苏,认为仍可以期待后续的业绩修复和进一步的估值修复。我们建议聚焦基本面的确定性,关注穿越近两年来的外部不利因素,能够维持内部竞争力以及自身成长力的公司。我们维持覆盖标的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风险
宏观、监管及疫情不确定性。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月报:边际改善后市场情绪持续修复)



金融:还原理财赎回压力,可以更积极一些?


王子瑜,吕松涛,张帅帅


投资建议
12月债券市场负反馈延续,对于理财产品遭遇的赎回压力,投资者整体对此较为悲观。我们认为,此轮理财赎回压力是净值化转型4年以来,新产品定位与客户风险容忍度错配这一矛盾的集中释放,压力倒逼理财行业重新审视转型方向;而过去几年债市整体良好的表现掩盖了理财转型的压力。向前看,我们认为,理财产品赎回压力有望逐步得到缓释,主要源自:1)风偏最低的理财客群或已离场,最短持有期、短期定开式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已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2)理财机构优化产品布局,发力摊余成本法适用的产品;3)银行自营逐步入场,对于表内资金而言目前债券配置具有较高性价比;4)相比其他资管产品,理财更为靠近客户,银行财富管理渠道端发力有利于缓解负债端焦虑。
理由
周度高频数据跟踪:还原真实的理财市场。
? 理财产品到期与开放节奏:我们认为,开放周期在1个月以内的定开式产品(以7天和14天为主)已经在过去一个月内较为充分地释放赎回压力,对应存续规模近6万亿元;从投资者行为上来看,风险偏好最差的一部分客群率先撤离,留存客群对于净值波动的敏感度相对更低。向前看,更应关注11月中旬以来未得到开放的定开式产品的开放节奏(开放期限>1个月)、及封闭式产品的到期节奏,我们观测12月后3周上述产品开放/到期频率较为平稳。
? 观测季调后的赎回量级:理财产品的规模变化受到商业银行表内资金筹措、存款冲量、渠道营销资源分布等影响。回溯调整今年3月的存款冲量影响,我们认为3月真实赎回压力并不大;11月理财产品赎回压力较为显著,我们测算季调后该月理财产品净赎回约7202亿元;而12月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已得到一定缓释,季调后上半月理财产品净赎回规模约为2287亿元。
? 产品破净:12月以来理财产品破净幅度加大(截至12/11非现金类破净率为7.7%,环比上周+1.1ppt),但目前破净水平仍未超过今年3月末。
摊余成本法将迎来重获新生?我们认为,理财机构更广泛使用摊余成本法,并不是指对资管新规政策的放松;而是加大封闭式产品的发行、引导拉长负债端久期,在资产配置符合监管要求的背景之下提升摊余成本法的使用空间。
银行自营资金或成为拖底债市的一大关键。我们预计银行自营资金有望逐步入场,增配利率债与高评级信用债。
商业银行渠道: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销售自家理财子产品,是分行的重要KPI;渠道端仍旧有较强的意愿营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理财产品。
风险
银行自营投资入市力度不及预期;投资者非理性赎回趋势超出市场预期。


(全文详见: 金融:还原理财赎回压力,可以更积极一些?)



金融:零售银行还有估值溢价吗?


周基明,张帅帅,李少萌,侯德凯


投资建议
2021年中以来,招行、平安等零售型银行相对同业的估值溢价显著收窄。向前看,我们认为地产风险化解、防疫政策优化、资本市场回暖等因素有望提高零售业务需求,业绩表现和估值溢价有望回升,重申招商银行-A/H、平安银行作为未来4个季度的反转标的组合。
理由
涉房敞口、疫情影响、资本市场波动综合作用影响了零售业务开展,估值溢价收窄。2021年中期以来,零售银行估值调整明显,主要源自:1)地产行业风险持续暴露(房企出险始自2021年6月,断供始自2022年7月),居民购房需求偏弱;2)疫情反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居民收入预期,阻碍了相关消费场景,居民消费意愿减弱;3)招行行长变动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担忧。前两者因素亦影响了资本市场表现,投资收益和发行募集疲软决定了2022年以来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呈现负增长。
加杠杆仍有空间,消费信贷贡献有望提升。2021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为62%,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居民加杠杆仍有空间。从具体业务上看:(1)住房按揭增速中枢下移:住房按揭贷款与新增住房销售关系密切,考虑到我国人口结构变化,预计未来住房销售和按揭增长中枢下移,考虑金融供给需求因素,零售银行相关敞口有望保持高位。(2)消费类贷款潜力明显:共债问题决定了始自2017年的消费信贷增速放缓,疫情因素加剧了这一趋势。向前看,防疫政策优化有助于改善收入预期和场景恢复。中长期视角,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于大多数国家,消费信贷渗透率相当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和消费信贷渗透率提高有助于消费信贷业务逐步企稳回升。
财富管理业务处于行业爆发前夜,零售银行先发优势明显。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根据我们测算,2021年财富管理行业收入为1.3万亿,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零售银行作为综合类财富机构率先布局,在客户获取、产品服务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奠定了先发优势,表现为超出行业水平的AUM/ASSET指标和费率。向前看,我们预计行业未来十年继续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头部机构有望获得相比海外市场更高的AUM和营收市场份额,全面赋能银行负债能力、风控能力和收入结构,详见《银行:从AUM到ROE,引入中金零售银行分析框架》、《银行:中国财富管理竞争格局拆解,有望重构零售银行体系》等报告。
美国零售银行享有稳定估值溢价,中资机构估值溢价有望扩大。美国银行业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在2006年后进入下行区间,期间头部银行如富国、摩根大通等均通过并购方式提升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份额。除住房抵押贷款外,消费类贷款、财富管理等业务也正面贡献了零售业务发展,零售业务、财富业务获得了超出其他板块水平的盈利表现(ROE)和业绩稳定性,零售银行享有稳定的估值溢价。向前看,涉房敞口问题化解和防疫政策大幅优化,我们预计零售银行业务需求、业绩表现和估值溢价正在复苏通道。
盈利预测与估值
维持盈利预测不变,我们调整风险溢价,上调招行-A目标价35.1%至58.53元,对应2023E 9.6x P/E,1.6x P/B,较当前股价有57.8%的上涨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上调招行-H目标价54.9%至66.03港元,对应2023E 9.9x P/E,1.6x P/B,较当前股价有55.4%的上涨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上调平安银行目标价24.1%至20.37元,对应2023E 7.4x P/E,1.0x P/B,较当前股价有52.7%的上涨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风险
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零售业务恢复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金融:零售银行还有估值溢价吗?)



建筑与工程:建筑与工程2023年展望:政策利好、需求向上,建筑估值弹性可期


孔舒,王炜越,陈彦


投资建议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行业需求有望边际向上,看好建筑央企、地产链子板块、钢结构、粤港澳相关投资机会。
理由
2022回顾及2023展望:基建制造业景气延续高位、地产投资修复,驱动行业需求向上。2022年前三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8%,延续平稳,我们认为其中房建需求向下,而基建、制造业为投资支撑。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基建、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高景气,房建需求有望边际向上。1)基建:考虑到基建稳增长需求仍然存在、 基建开工与落地的错位有望缓解、十四五重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我们认为基建投资仍有望保持高个位数增幅。2)房建:中金地产组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可能呈现缓筑底、弱复苏的行业格局,我们认为2022年受到地产需求下行冲击的子板块,如房建、房建设计、装修、减隔震等,其基本面有望修复。3)制造业:中金宏观组预期高技术领域投资有望继续支撑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长;我们认为受益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钢结构行业需求有望迎来较高景气。
交易策略及历史复盘:2017年后板块行情持续性减弱,当前建议把握阶段性、结构性投资机会。1)关注阶段性“稳增长”投资机会:2008年以来建筑板块经历四轮大的上涨周期;2017年起板块估值中枢下降,期间行情的持续性与个股涨幅较过去走低,但阶段性行情仍能够实现20-30%左右涨幅。我们建议把握市场风格变化和政策导向、左侧买入、控制成本,以充分受益板块阶段性机会;2)关注结构性投资机会:优选高景气子板块和优质公司。随着建筑业由追求规模增长转为追求高质量发展,新兴领域的崛起、以及企业的转型都将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国内外的高景气区域,以及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相关领域有望带来板块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投资推荐:看好建筑央企、地产链子板块、钢结构、粤港澳相关投资机会。当前我们看好如下四类投资机会:政策驱动、基本面向上、公司治理持续优化,有望驱动央企估值提升,看好中国建筑等龙头央企;关注装修、房建设计、减隔震等受益地产修复的子板块,看好金螳螂、华阳国际、震安科技等;关注受益基建和制造业高景气的钢结构板块,看好鸿路钢构、精工钢构等龙头企业,关注杭萧钢构等企业BIPV业务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市场景气有望保持高位,看好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兴业。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维持覆盖公司盈利预测、目标价和评级不变。
风险
“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


(全文详见: 建筑与工程:建筑与工程2023年展望:政策利好、需求向上,建筑估值弹性可期)



主题策略:中概股追踪:中美审计监管合作新进展


刘刚,张巍瀚,寇玥,王汉锋

美国时间12月15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在其官网上发布报告称首次获取中概股公司的审计权限[1]。PCAOB表示,经过在中国香港历时9周的现场审查后,确认在2022年度可以获得对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的会计师事务的无约束审查权限,进而撤销其于2021年底公布的对于相关事务所无法进行审查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也在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就此次进展发表积极回应[2],表示在8月底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双方监管机构严格执行各自法律法规和协议的有关约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检查和调查活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欢迎美国监管机构基于监管专业考虑重新做出的认定,期待继续推进今后年度审计监管合作。针对这一最新进展,我们解读如下。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新进展:实质性突破、为后续持续合作打下基础;退市风险被重置
整体看,此次进展是继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打下合作基础后取得的新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中概股追踪: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 》),为后续持续的年度审计监管合作打下基础,也基本扫除了明年初中概股披露年报时再度被标记的风险(连续上榜三年将面临退市风险,自2022年初开始陆续上榜的企业潜在退市的倒计时也将因此重置)。
中概股审计问题由来已久,也是近年来压制中概股市场风险偏好的主要因素之一。2020年底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3]使得这一问题升温。该法案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求外国公司会计事务所提交审计底稿,若连续三年无法提供,或将面临退市风险。2021年底,美国证监会SEC进一步出台了该法案的实施细则,并于今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进入实际执行阶段,不符合条件公司被标记并纳入所谓“识别名单”,目前上榜公司总计超过170余家。
中方不断提供监管合作条件,促成此次取得实质性进展。2021年12月和2022年4月,国务院和证监会先后对起草《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与修订《关于加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增加对赴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境内企业的覆盖,为跨境监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这也为中美监管双方合作留出了一定空间。2022年8月26日晚,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公告,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合作协议,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做出了明确约定,形成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随后,PCAOB于9月抵达中国香港进行首次检查和调查活动,并发布了此次报告。
审查细节与后续进展:确定获取审查权限,筹备后续定期审查计划
PCAOB报告称,其工作人员于9月前往中国香港,在9周内对分别设立在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毕马威华振及普华永道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展开审查,期间双方监管机构严格执行各自法律法规和协议的有关约定,最终确定撤销2021年底公布对于相关事务所无法进行审查的决定,并确认在2022年度已经能够进行完整的检查和调查。PCAOB表示,可以1)自行选择并决定其检查的公司、审计业务等;2)能够查看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并且能够保留相关信息以完成后续工作;3)可以采访与审计相关的人员并获取证词。
在审查过程中,PCAOB初步发现受检查公司的一些可能问题,与其在其他国家及地区首次检查中的发现基本一致。如有必要,将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可能行动,例如要求于一年内改正等。此外,PCAOB称此次审查只是开始,已在着手准备2023年初和之后的进一步审计中概股的计划。
潜在影响及意义:暂时消除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风险;改善风险偏好;回归港股仍是主要趋势
有助于短期消除多数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风险。我们在前文中提到,《外国公司问责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若外国公司的会计事务所连续三年无法提交审计底稿,这些外国公司或将面临退市风险。本次进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美国监管机构撤销2021年底无法对相关事务所进行审查的决定,因此我们认为中概股公司在明年初披露年报时大概率不会再被标记上榜,也就意味着上述三年倒计时将被重置,暂时消除了中概股退市的尾部风险。往前看,本轮突破进展也为后续开展持续的监管合作打下现实基础,正如中国证监会所回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中美双方可以在前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今后审计监管合作。这样的话,便基本可以消除中概股公司退市和中美金融脱钩的尾部风险(《中概股追踪:未来出路与可能演变》)。
但无论最终退市与否,选择赴港上市仍将是中概股对冲潜在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选择和趋势;有助于优化港股市场结构、吸引资金沉淀、强化中国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目前已有28家公司通过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回归港股(其中19家为二次上市,9家为主要上市;19家中已有4家转为双重主要上市)。往前看,我们预计更多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公司回归港股。基于目前条件,我们测算仍将有27家公司符合回归条件。回归方式上,考虑到双重主要上市可以在外部上市地位出现变化时仍保持其在港上市地位不受影响、且可纳入港股通范围,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或转为主要上市将成为主流。我们测算,上述公司如果转为主要上市并纳入沪港通后,有望带来约500亿港元的资金流入。中长期看,更多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港股市场结构,吸引资金沉淀,进而形成优质公司和资金的正反馈,进一步巩固港股市场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以及中国“新经济桥头堡”的地位。
短期而言,当前监管进展有助于改善风险偏好,支撑当前港股与中概股的情绪与估值修复。10月底以来,港股市场强劲反弹,MSCI中国指数反弹近40%,恒生科技更是大涨近60%,背后主要驱动力是我们提到的港股面临的“三重压力”(美联储政策收紧、中国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预期(《港股“三重压力”均有所缓解 》)。这一反弹趋势也基本验证了我们在11月中提出的观点,即港股最艰难的时刻逐渐过去,转机渐现(《港股市场2023年展望:骤雨不终日 》)。经过近期反弹,除了部分技术指标显示短期超买和获利回吐压力外,港股依然跑输全球整体市场、估值也依然处于低位。此次中概股监管积极进展为持续多年“悬而未决”的退市风险服下了一颗“定心丸”,这有望持续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修复,从而支撑估值修复。在当前位置,我们认为市场若出现短暂休整甚至盘整也可以理解,但这或也难以扭转已经形成的修复趋势,市场有望在波折中上行,只不过更多的上涨空间有赖盈利进一步修复。

[1]https://pcaobus.org/news-events/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pcaob-secures-complete-access-to-inspect-investigate-chinese-firms-for-first-time-in-history
[2]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6913408/content.shtml
[3]https://www.sec.gov/hfcaa

(全文详见: 主题策略:中概股追踪:中美审计监管合作新进展)



不动产与空间服务: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为主,供需并重


张宇,李昊


事件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评论
房地产行业政策“稳”字当头,供需并重。本次会议房地产相关表述位于第五项重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段落中,并将“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作为工作目标、首先提及,我们认为这表明了当前房地产工作以“稳”为主的大原则。与2021年相比,本次会议在供给侧举措上有明显着墨,既包括项目层面“保交楼、保民生”,也包括企业层面“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并购重组”、“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认为这与8月以来保交楼专项贷款、“金融16条”、“三支箭”等政策内容一脉相承,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最终目标在于防风险、保稳定。需求端则整体延续了“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积极表述,同时在第一项重点工作“扩大国内需求”中提及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结合前述保交楼表态,我们认为让居民有能力、有意愿释放合理购房需求仍旧会是接下来房地产政策边际继续发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新房销售仍处于筑底阶段,房价也还延续下行趋势,基本面指标企稳回升仍有赖于面向高能级城市的需求支持政策进一步发力。
中长期维度上房地产行业逐步转向新发展模式。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本次会议再次指出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我们认为房地产的新发展模式是指为解决旧模式下的潜在问题,使得居民、政府、企业、银行四大参与主体,最终能达成惠享优居、财政持续、行业稳定、金融安全四大愿景的,涉及住房、土地、财税、金融四方面的系统性制度变革,详见我们在12月11日发布的房地产新模式系列报告。
提示地产/物业板块投资机会。短期看,地产及物业板块风险收益走好,投资收益确定性提升;中长期我们继续看好财务稳健、土储优质、拿地积极的均好型房企在供给侧出清和行业格局优化过程中的受益逻辑。推荐标的:A股-长短皆宜的均好型标的:保利、招商蛇口、华发、滨江、建发股份;受益于供给侧政策的边际改善型标的:万科、金地、华侨城、新城控股(建议关注);H股长期推荐华润、绿城、中海、越秀、建发国际,看好美的置业、中海宏洋价值回归的弹性机会,风险偏好更高投资者可关注个别民企标的短期交易型机会,典型代表如旭辉;物管板块长期推荐中海物业、万物云、保利物业、华润万象,风偏更高投资者可关注部分民企标的短期波段交易机会,典型代表如宝龙商业。
风险
政策调整或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房企信用端加速恶化;疫情影响超预期。


(全文详见: 不动产与空间服务: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为主,供需并重)



医疗健康:防疫物资上下游存在业绩弹性,扩大内需战略纲要出台有望进一步激发长期增长潜力


朱言音,邹朋


行业近况
过去一周(12月12日到12月16日),医药板块指数上涨0.36%,上证综指下跌1.22%,深证成指下跌1.80%,创业板指下跌1.94%。
评论
防疫物资产品端存在短期业绩弹性,上下游产业链标的进一步被挖掘。目前群众自我诊疗意识提升,抗原、退烧药、感冒药、血氧仪等相关中西药物及器械需求不断增长,我们预计从11月开始的相关防疫物资增长态势有望延续到12月。此外,相关物资的上游原材料以及下游销售端被投资者逐渐关注,例如下游销售端流通、药店、互联网渠道以及布洛芬上游原料药等投资机会进一步被重视。
中药体现防疫疗效,我们认为有望继续在放开过程中发挥预防保健以及治疗等作用。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1],提出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2],中药产品作为居家治疗常用药被提及。
扩大内需纲要发布,看好医药长期增长潜力。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3],提及医疗卫生短板弱项加快补齐、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等。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具有刚需属性,随着未来逐渐疫情可控,医院端手术量和门诊量会逐渐恢复。我们认为分级诊疗有望继续推动民营、基层、药店、互联网+渠道发展,创新产品未来不断推出将继续激发行业潜力。
估值与建议
A股:迈瑞医疗、爱尔眼科、老百姓、康龙化成、爱博医疗、百济神州、乐普医疗、科伦药业、华东医药、惠泰医疗。
H股: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海吉亚医疗、翰森制药、国药控股、京东健康。
维持推荐公司的投资评级、盈利预测及目标价不变。
风险
产品研发失败,政策对于价格压制超预期。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1/11/content_5726122.htm
[2]http://www.gov.cn/xinwen/2022-12/08/content_5730664.htm
[3]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全文详见: 医疗健康:防疫物资上下游存在业绩弹性,扩大内需战略纲要出台有望进一步激发长期增长潜力)



信用债收益率跟踪周报:收益率先上后下有所企稳,一级市场融资持续净流出


王海波,万筱越,许艳


市场观察
本周理财负债端仍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前两天债券收益率持续上行,信用利差继续走扩。周三开始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收益率有所企稳下行。周四央行放量续作MLF并且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市场收益率延续小幅下行。整体来看,本周信用债收益率仍呈现明显上行态势,信用利差也持续走扩。在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非金融信用债净融资额持续为负。往后看,我们认为受到疫情影响,机构跨年资金需求可能会提前,下周需关注资金价格变动可能对债市带来的影响以及是否有理财相关政策具体落地。
本周二级市场成交分析
成交量[1]来看,本周成交量环比抬升15%,成交量约13174亿元。结构上,分评级来看:成交以AAA评级为主,占比约54%,AA+评级占比约31%。分企业性质来看:国企成交量占比98%;分行业来看:城投成交量占比52%,地产占比仅在2%左右;分期限来看:成交集中在3年以内,占比达到95%,其中1年及以下、1-3年占比分别为43%和52%,1-3年占比环比有所抬升;从中金评级来看,4大档的成交量占比最大,达31%。永续债成交量环比抬升19%,达935亿元。银行二级资本债成交量环比下降14%,约4061亿元,其中发行银行类型上,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占比56%、27%和17%,国有大行占比环比有所下降;评级上以AAA评级为主,占比88%;行权期限上集中在1-5年间,1-3年、3-5年分别占比47%和43%。
成交收益率[2]来看,根据中介成交数据统计,收益率继续全面上行,1-3年期中低评级上行幅度更大。1年及以下AAA、AA+和AA及以下评级分别上行32bp、52bp和76bp;1-3年AAA、AA+和AA及以下评级分别上行31bp、39bp和64bp,3-5年AAA、AA+评级分别上行45bp和9bp。AA评级及以下由于样本较少,整体波动较大。中金评级各档各期限收益率均有所上行。
城投债方面,整体表现持平市场。分省来看,公募债中,AAA评级江苏成交笔数在125笔以上,其余成交较活跃的省市还有广东、北京、上海、四川、安徽和浙江等,收益率均有所上行;AA+评级江苏、浙江和安徽成交活跃度居前,收益率均有所上行;AA评级江苏收益率有所上行。私募债中,AAA评级江苏收益率有所上行;AA+评级浙江、江苏和安徽成交活跃度居前,收益率均有所上行;AA评级成交活跃度不高。
银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方面,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多数上行。1年及以下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变化22bp、26bp和-42bp;1-3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整体上行29bp、17bp和29bp;3-5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上行13bp、14bp和14bp。银行永续债收益率全线上行,1-3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分别上行46bp和27bp;3-5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上行20bp、22bp和13bp。城农商行由于样本较少,整体波动较大。
成交偏离估值分布来看,根据中介成交数据统计,本周低于估值5bp以上成交的笔数较上周增加36%,高于估值5bp及以上的笔数环比减少11%,分化情况变化不大。
本周一级市场发行分析
发行量来看(根据Wind统计):本周发行241支非金融信用债,金额合计2248亿元,净增量为-753亿元,发行量环比抬升18%,但到期量增幅更大,净偿还量反而扩大39%至753亿元。取消发行方面,本周合计取消发行64支债券,计划发行金额约449亿元。结构上,评级和期限方面,1年及以下AAA评级贡献多数净偿还量,发行和净偿还量前四位的分别是1年及以下AAA评级(477亿元和682亿元)、1-3年AA+评级(115亿元和126亿元)、1-3年AA及以下评级(128亿元和86亿元)和3-5年AAA评级(93亿元和78亿元)。行业上(按Wind行业),城投发行量在745亿元,净增量为-314亿元,地产债的发行和净增量分别为163亿元和128亿元。
发行收益率方面(按照评级和期限划分,选取中位数):根据DM寰擎信息统计,各评级期限发行利率全面上行。AAA评级1年期以内、1-3年和3-5年分别较上周上行37bp、20bp和1bp;AA+评级1年期以内、1-3年分别较上周抬升26bp和85bp;AA及以下评级1年及以内上行130bp。个券方面,部分弱区域或债务负担较重城投发行利率相对较高,比如22昆明土地CP002(1年)发行在7.5%、22武清经开SCP006(0.74年)发行在6.7%。
发行收益率和发行上限利差来看(按照评级和期限划分,选取中位数):根据DM寰擎信息统计,本周上限与发行利率的差值中位数在0附近的期限和评级为1年期以下AAA评级整体。其余期限评级利差有所分化,1年以下AA+、AA及以下评级基本不变化,1-3年AAA、AA+评级分别变化25bp和0bp,3-5年AAA评级抬升29bp。需要注意的是收益率和利差统计受到样本券变动的影响可能会较大,期限越长、评级越低样本数据可能会越少,受到的影响也会越大。
风险
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1]成交量选取QEUBEE数据,包含CFETS/交易所集合竞价和上证固收平台数据。
[2]数据来自QEUBEE,样本选中介有披露的逐笔成交数据。


(全文详见: 信用债收益率跟踪周报:收益率先上后下有所企稳,一级市场融资持续净流出)



农产品:软商品:基本面与宏观面博弈延续,内外走势或分化


陈雷,庞雨辰,郭朝辉

当前,美国“滞涨式”衰退的概率逐渐上升,而国内则在稳增长政策下需求预期不断回暖。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表示将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消费改善,注重吃穿消费等传统消费质量提升[1],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国内外棉花、白糖等上游原料价格的强烈关注。由于软商品板块整体需求弹性较高,与宏观经济环境联动紧密,我们预计新年度国内外价格走势存在一定内外分化的预期,需求成为影响价格的核心变量。我们维持在《农产品2023年展望:供需博弈,攻守兼备 》中的观点,即明年上半年,在海外丰产预期下,需求疲弱难以支撑价格上行,国内方面,政策利好下,消费复苏需要时间,基本面与宏观经济环境博弈或将有所加剧。
? 国内棉花:供给充裕背景下,消费乐观预期尚未兑现
供给端:新旧棉供应压力叠加,进口棉竞争力偏弱。受到上年度棉花价格高企的影响,2022/23年度全国棉花播种面积扩大,根据农业农村部预计,2022/23年度全国棉花总产量为613.8万吨,同比增长5.8%,除丰产程度超预期的新作外,旧作库存也一同对供给端造成了明显压力。我们预计,当前上游总供应货源约在750-800万吨间。考虑到进口棉目前相比内棉而言价格偏高,我们预计进口棉对内棉竞争影响或将较为有限。
消费端:内需未见明显好转,出口仍维持低位。受国内疫情反复干扰,我国纺织服装销售额明显下降。居民购买意愿的下降导致下游纺织企业销售情况不佳,在库存压力之下,纺织厂对原材料棉花的采购缺乏动力。2022年内,由于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限制以及东南亚地区低廉的生产成本,我国海外纺织品订单外流较为严重,而现在来看,除出口限令并未出现转机外,海外订单自身也出现了走弱,我国服装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向前看,供给压力进一步释放,下游情绪面转好,需持续关注防疫政策优化后对于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从供给端看,随着新疆疫情防控的政策优化,新棉加工及工检进度及或将逐渐加快,对于现货市场形成更大压力。从消费端看,防疫优化后,服装类消费并非居民消费的首选,11月仅有0.5%的同比涨幅。虽然当前下游尚未出现显著的好转迹象。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表示将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消费改善,注重吃穿消费等传统消费质量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居民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或将提振下游纺织企业信心,支撑内棉价格重心上移。我们预计1H23郑棉价格区间为 13000-15000 元/吨。
? 海外棉花:供给扰动逐步消散,需求弱势或将持续
供给端:新花逐步上市,供给扰动消散。根据USDA数据,2022/2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为1.16亿包,与去年产量持平,11月份以来美国主产棉区虽遭遇降温降雨,但整体收获、加工进度仍比较快,美棉的装运、交货基本正常。
消费端:全球消费预期不断下调,加工国需求动力不足。从全球消费来看,在欧美央行较快的加息节奏之下,未来经济衰退担忧情绪较强。USDA自2022年3月起,已连续9个月下调全球消费预测,在12月的WASDE中,USDA预计全球棉花消费将同比下降4.86%,仅为1.12亿包。由于欧美地区衰退预期下服装需求明显下降,对东南亚纺织加工国订单取消量增加。此外,自今年4月起,中国棉花价格出现低于国际棉价的走势,这意味着中国纺织厂不再对外棉存在购买意愿。同时,自2022年以来,中国棉纱进口量一直处于同比负增长状态。中国棉纱进口量的下降将大概率对出口国的棉花消费形成压制。
向前看,未来南半球新棉丰产预期较强,但我们认为需求端压力或将持续,宽松的基本面导致国际棉价难有大幅上行机会。供给端来看,随着美国、印度、中国等主产国新花的陆续上市,未来的不确定性转移到南半球新季棉的生长上来,而根据USDA预测,南半球棉花大概率迎来丰产。需求端来看,美国服装和鞋类零售额在通货膨胀达到顶峰后,存在一定滞后效应才能恢复正常,这意味着明年1-2季度欧美地区服装消费或都将维持低位。此外,由于全球范围内新订单指数、未交货订单指数以及开机率均下降,对未来六个月的需求预期难有显著改善,供给压力叠加需求弱势导致国际棉价难有明显的上行动力。我们预计 1H23 美棉价格区间为 65-90 美分/磅。
? 国内白糖:榨季开启,供给宽松,消费不及预期
供给端:丰产预期下,榨季开启后现货市场糖源充足。根据农业农村部预测,受到播种面积同比提升的影响, 2022/23年度我国糖产大概率迎来同比增加。进入11月中下旬以后,甜菜糖厂陆续停机,我国广西、云南等主产区甘蔗糖厂开榨,进入生产高峰。截至11月,我国食糖工业库存为70万吨,高于四年历史同期均值的59.49万吨。因此,在库存充裕及新榨季开启之下,我国食糖供给端较为宽松。
消费端:疫情扰动犹在,食糖销量同比偏低。由于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下游食品饮料生产受到了直接影响,10月软饮料产量同比下降6.1%。传导至食糖消费端,我们看到2022年以来,食糖月度销量均处于五年同期低位,直接反映出下游消费的疲弱。
向前看,供给稳步提升,消费旺季内价格底部支撑较强,但价格冲高动力不足。当前,随着甘蔗糖厂陆续开榨,现货市场货源得到有效补充。从消费端来看,随着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到来,旺季内下游对于食糖的刚性需求对于食糖价格形成底部支撑。但当前,期货价格已上涨至5730元/吨以上,较现货市场的陈糖5500元/吨、新糖5550-5770元/吨的报价相对偏高。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期货价格体现了市场情绪面的好转,但价格的进一步上行还需居民餐饮端的消费利好落地。我们预计1H23郑糖价格区间为 5500-6000 元/吨。
? 国际白糖:宽松预期之下,供给扰动频发,价格阶段性风险突出
供给端:不利天气叠加政策扰动,丰产预期虽在但供给释放不畅。2022/23年度,各主产国预测机构均呈现较强的丰产预期,ISO11月预计2022/23榨季全球食糖产量为1.821亿吨,全球食糖消费量为1.76亿吨,总体供给过剩618.5万吨。然而,目前我们看到,基本面宽松预期之下,供给端近期却扰动频发。印度出口政策的反复以及近期降雨问题对于印度及巴西甘蔗单产及压榨进度的影响均对食糖供给释放形成干扰,短期内推升价格。
消费端:消费弹性偏低,年增速趋稳。根据中金宏观组预测,美联储激进加息下,海外衰退压力或将在2023年上半年显现。我们在年度展望 中的测算可见,欧美地区食糖消费量与其居民支出之间存在较小的弹性,故整体下游消费量或将维持稳定。当前,全球食糖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已逐渐从发达国家/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地区,需求年度增速放缓至1%-2%左右,整体上需求端对于国际食糖价格扰动较为有限。
向前看,宽松格局已定,关注天气风险,价格或有阶段性行情。当前,2022/23年度全球食糖供过于求的格局基本可以确定。进入2023年后,上半年供给端聚焦的重点在于北半球主产国出口进度及巴西新季甘蔗的种植情况。我们认为,天气风险目前对于印度甘蔗的生产的扰动及印度出口政策的变化或将成为短期全球食糖供给的显著不确定因素,而巴西新季甘蔗的播种面积则将由上一年度的国际食糖价格以及当前的原油价格息息相关(详见《白糖:巴西汽油价格波动,对全球糖价影响几何? 》)。在消费端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供给端的扰动可能会对食糖的全球供应节奏有所影响,但在宽松的基本面之下,价格难有大幅上行。我们预计1H23 11号糖价格区间为17-20美分/磅。


[1]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全文详见: 农产品:软商品:基本面与宏观面博弈延续,内外走势或分化)



全球资金流向监测:南向重返流入


刘刚,何璐,王汉锋

本周焦点:外资继续流出A股,北向流入收窄;南向重回流入;美股转为流入
本周全球资金面值得注意的变化是:1)我们追踪的EPFR资金数据显示,截至本周三海外资金继续流出A股,且主动流出扩大,港股则转为流入。2)互联互通方面,北向资金流入收窄,南向资金重返流入。3)全球范围看,股票转为流入,债券继续流入,货币市场转为流出。4)美股转为流入,发达欧洲流出扩大,日本转为流入,新兴市场继续流出。
中国市场:外资继续流出A股,但转为流入港股;北向流入收窄,南向重返流入
? 海外资金:外资继续流出A股,但转为流入港股。根据EPFR统计口径,截至本周三(12月8日-12月14日),A股主动外资持续流出2.59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出0.89亿美元,整体流出3.49亿美元(vs. 上周净流出3.53亿美元);与此同时,港股海外资金流入0.57亿美元(vs. 上周净流出1.30亿美元),其中主动资金流出0.55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1.12亿美元。
从基金申购赎回情况看,本周(12月8日-12月14日),专注投资A股的海外基金继续净赎回1.55亿美元(vs. 上周0.95亿美元的净赎回),主动基金净赎回0.46亿美元,被动基金净赎回1.08亿美元;专注投资H股和海外中资股的海外基金转为净申购0.67亿美元(vs. 上周0.64亿美元的净赎回),主动基金净申购0.11亿美元,被动基金净赎回0.55亿美元。
? 互联互通资金:北向流入收窄。北向互联互通持续流入,全周累计流入56.65亿元,日均流入11.33亿元(vs. 上周日均流入13.10亿元)。分行业看,食品饮料持股市值领涨,能源/原材料持股市值涨幅靠后。
南向重返流入。本周港股通除周三周五外,其他交易日流入,全周总计流入45.59亿港币,日均流入9.12亿港币(vs. 上周日均流出6.58亿港币)。行业层面,医药持股市值跌幅较小,多元金融和能源/原材料跌幅较大。
全球市场:股票转为流入,债券继续流入,货币市场转为流出;美股转为流入,发达欧洲流出扩大,新兴继续流出
? 跨资产:全球股票转为流入,债券继续流入,货币市场转为流出。本周全球股票型基金转为流入179.52亿美元(vs. 上周流出168.07亿美元);债券基金继续流入23.4亿美元(vs. 上周流入27.1亿美元);货币基金转为流出310.5亿美元(vs. 上周流入636.4亿美元)。
? 跨市场:美股转为流入,发达欧洲流出扩大,日本转为流入,新兴市场继续流出。美股本周转为流入240.5亿美元(vs. 上周流出102.89亿美元),发达欧洲流出45.79亿美元(vs. 上周流出29.37亿美元),日本股市转为流入5.54亿美元(vs. 上周流出1.67亿美元),新兴市场继续流出17.15亿美元(vs. 上周流出24.85亿美元)。
美国内部,美股ETF基金流入419.52亿美元(vs. 上周流出9.02亿美元);美国高收益债流出19.47亿美元(上周流出1.91亿美元)。

(全文详见: 全球资金流向监测:南向重返流入)



基本面量化系列(9):机构调研行为是否存在alpha?


古翔,曹钰婕,周萧潇,刘均伟,王汉锋


分析调研活动影响,识别有效调研事件
调研数据可为投资决策提供增量信息。投资信息根据来源大体分为公开信息和待挖掘信息两类,其中公开信息可以被市场快速捕捉,并及时反映在股价变动中,而获取待挖掘信息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受到市场的重视。调研活动是投资者获取待挖掘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本文关注调研数据,并聚焦调研事件的变化与影响构建调研选股因子,捕捉调研活动中的增量信息。
调研事件本身超额收益偏低,需要考虑调研活动后的市场反应。当月有调研活动的公司在月底后具有一定超额收益,但总体而言,调研事件前期的累计超额收益更为显著。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调研活动后的市场反应,对所有调研事件进行分组,捕捉有效调研活动。
近期收益表现一般的公司被调研后具有更好表现。我们根据股票近一个月收益率大小将当月存在调研活动的调研事件等分为三组,其中收益率偏低的调研事件在后期具有较好的表现,此时增量信息没有立刻反映在股价中,未来6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高于其他分组。
若近期一致预期下调或变化率偏低,调研后公司收益表现欠佳。我们根据近一个月的一致预期净利润变化率将调研事件等分为三组,一致预期变化率偏低的调研事件在后期表现欠佳,一致预期变化较高的组合短期存在些许波动,总体收益表现良好。分析师在调研后将增量信息融入净利润预期中,考虑分析师一致预期变动可以帮助我们聚焦有效的调研活动。
聚焦调研的变化与影响,构建调研因子
我们根据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的调研次数、调研机构数和调研人数构建原始调研因子,并对原始调研因子进行三方面的改进,从而构建三种调研因子。
引入调研事件自身变动程度,聚焦公司个体的关注度变化。原始调研因子捕捉了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程度,但有效增量信息相对偏低,若公司总体关注程度处于低位,则较难捕捉调研事件带来的增量信息。而引入调研事件的变化则能聚焦公司个体的关注度变化,使调研活动信息在公司层面更加可比,一定程度上优化原始调研因子,因此得到调研变化率因子(ISChange_6M)。
考虑上市公司股价涨跌幅,聚焦有效调研事件。调研有利于待挖掘信息融入股价,倘若调研后公司股价大幅提升,此时增量信息大多已包含在股价中,调研获取的待挖掘信息短期内有效性降低。因此我们将考虑公司股价涨跌幅,聚焦有效调研事件,提高调研数据利用效率,优化原始调研因子,并得到收益率优化调研因子(IS_6M_ROR)。
考虑分析师一致预期变化,融入调研过程中获取的增量信息。调研活动中的待挖掘信息无法体现在原始调研因子中,但分析师会在调研后根据获得的增量信息对公司财务预期进行调整,有研究表明调研后分析师对公司财务预期的准确度会有所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调研活动的结果,通过分析师预期调整获得部分调研中的增量信息,从而改进原始调研因子,得到分析师预期优化调研因子(IS_6M_EEChange)。
调研因子有效性:全市场和小市值股票中表现良好
调研因子在全市场和中证1000范围内具有良好表现。整体来看,调研因子在全市场和中证1000范围内的有效性较为显著。其中调研变化率因子在全市场的ICIR为0.48,IC均值为1.49%。收益率优化调研因子和分析师预期优化调研因子在全市场有效性表现良好,且在中证1000范围内较为有效。
调研因子在全市场和中证1000中实现较高的单调性。在全市场范围内,三种调研因子分组回测均有较好的单调性表现,且多头组合整体的年化收益表现良好。在中证500和中证1000范围内,收益率优化调研因子和分析师预期优化调研因子分组回测较为有效;调研变化率因子在中证500中的有效性相对较弱,但在中证1000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选股表现。
风险提示:本篇报告基于市场历史收益,探究调研因子的有效性表现,无法确保因子样本外收益。


(全文详见: 基本面量化系列(9):机构调研行为是否存在alpha?)



医疗健康:流通行业进入集约化发展时代


朱言音,邹朋


投资建议
“两票制”及集中采购等政策给医药流通行业的仿制产品价格体系和毛利率体系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目前医改对行业负面影响已逐渐减轻,流通行业已经进入集约化发展时代,并通过网络优势布局新业务。我们认为流通行业龙头厚积薄发,强者恒强。目前流通板块处于估值低位,存在估值修复机会。
理由
过去6年,尽管有疫情以及医改影响,流通行业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但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医药商品流通销售总额为24,149亿元,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7.0%,2021年中国医药商品流通销售总额为26,064亿元,同比增长8.5%。
流通行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主营收入前4的批发企业市占率为44.2%(同比+1.6%,同比2016年+6.8%),批发百强企业市占率为74.5%(同比+0.8%,同比2016年+3.6%)。此外,流通企业正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布局器械、零售、第三方物流、自费市场等新业务,我们认为流通公司业务结构有望持续优化。
复盘美股流通板块表现,2021年至今三大龙头跑赢行业。美国三大公司麦克森、美源伯根以及卡地纳健康2021年至今股价表现分别为+117%、+74%、+56%,同期标普500指数+6%,标普500医疗保健指数+23%[1]。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美国医药流通市场增长也是由医疗需求驱动,龙头已经通过集约化发展提高市场份额。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流通行业经营韧性明显,在2021年美国疫情管控放松以及奥密克戎流行时期,三大流通商收入依然保持亮眼增长,2021/2022年财年同比增长相较于2019年同比提速。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截至2022年12月,A股流通板块行业2021/2022年市盈率平均中值为11.5倍/11.9倍,H股流通板块行业为8.1倍/7.2倍,处于低位。医药流通龙头公司2013年以来盈利能力稳健,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医药流通行业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凸显,我们认为流通公司存在估值修复机会。我们维持现有个股盈利预测和估值不变,推荐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A/H、九州通、国药一致、国药股份。
风险
疫情影响医院客流量,集中采购降价压力大于预期。

[1]注:使用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4日收盘价;来源:Wind


(全文详见: 医疗健康:流通行业进入集约化发展时代)



传媒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收入端持续承压,拼多多一枝独秀


白洋,吴维佳,陈佳婧,焦莞,刘泓蔚


投资建议
疫情影响收入增长动能,降本增效持续超预期兑现。收入端,3Q22电商公司核心收入除拼多多外基本符合调低后的我们的预期,我们认为主要由于宏观和疫情下供给履约端的压力,同时普遍消费信心和能力偏弱;利润端,3Q22降本增效路径如期兑现,通过成熟业务控费提效和审慎投入新业务带来利润端的超我们预期的释放。我们认为电商的竞争或在明年宏观和消费修复后重启,但新业务竞争趋缓,从而有望保住部分降本成果。
尽管4Q22和2023年业绩仍然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修复的趋势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当市场信心随基本面进一步修复后,我们认为市场或倾向于穿越短期的扰动,基于各公司长期确定性予以定价。我们推荐基本面确定性较高的公司,如国内业务稳健且逆势投入彰显成长性的拼多多;估值处于低位、竞争格局改善、优化亏损业务的策略有望带来利润逐步企稳的阿里巴巴;疫情趋缓或有助于促进公司进入正向循环的美团。
理由
3Q22线上消费大盘渐进式复苏,我们预计4Q22受履约影响持续低迷。3Q22线上消费大盘整体环比回暖,但需求端疲软拖慢消费复苏速度,阿里/京东核心电商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7%/6%;利润端则普遍大超我们预期。我们预计4Q22由于疫情扰动,10月下旬起物流和履约受到限制的程度比3Q22严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购买力也仍需要时间恢复,因此虽然防疫政策近期有较大变化,线上消费或仍难见明显改善。
我们认为疫情变化情况和宏观趋势是影响线上交易平台4Q22和2023年业绩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也需关注直播电商和出海两大领域的变量。与海外市场不同,中国交易类平台在“多快好省”四个维度依然相比线下占优,我们预计在中性/乐观场景下2023年电商GMV大盘有望同比增长12%/14%。此外直播电商和电商出海是值得关注的两个行业变量:1)直播电商对行业的影响可能在23年有所放缓,且抖音的货架电商模式较难占据用户的搜索认知,对本地生活领域亦是同理;2)海外通胀压力为电商出海的性价比策略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我们看好拼多多旗下Temu在北美市场顺利步入发展期,同时期待对阿里出海板块积极调整后明年的进展。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维持覆盖标的的盈利预测、评级和目标价不变。
风险
宏观经济和疫情的不确定性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监管政策风险。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3Q22回顾与展望:收入端持续承压,拼多多一枝独秀)



专题研究:债市超调后,是否能修复? ——中金债券市场调查2022年12月期


陈健恒,许艳,东旭,范阳阳,王海波,韦璐璐,丁雅洁,耿安琪,张昕煜,祁亦玮,薛丰昀


摘要
? 从本期调查结果来看,投资者对明年经济动能修复仍存一定疑虑,包括对消费和地产复苏的预期并不如债市此轮调整表现的那么乐观。虽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但投资者对病毒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潜在反复的担忧仍在,进而对线下实体活动的修复也普遍迟疑,经济动能可能未必会一帆风顺,包括对明年通胀的判断上也多数认为核心通胀会维持在1%以内的低位。此外,投资者也意识到,内需的提振除受疫情影响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体收入的潜在增长和就业信心,即便是疫情形势有所好转,但如果实体收入提振不明显,需求端的修复可能也会相对有限。谨慎的基本面预期下,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判断也多以维持现状为主,仅对明年回购利率中枢的判断有所上移。
对标市场当下对基本面的预期来看,近期利率表现其实与这种预期有比较明显的背离,造成背离的原因则是理财赎回带来的负反馈。目前理财资金投向上,选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占比大幅回落,从上期的42%降至7%,而赎回的资金多数转向货基和存款为主,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振下,流入股市的资金倾向也有一定增加。在目前还没有看到赎回压力大幅缓解的情况下,即便是利率表现与基本面现状和预期都有所背离,但投资者在债市策略选择上仍偏谨慎,缩短久期占比大幅抬升。所以债市当前短期内的核心关注点还是在于理财赎回的负反馈机制何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否则即便是市场认可当前债券存超调后的潜在修复机会,也较难在需求承压的情况下入场进行配置。而负反馈的缓解可能还是需要看到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支持,先稳住理财净值不会进一步下跌,进而催动市场的自发修复。
在我们看来,就短期而言,目前流动性宽松环境支持下,利率债等券种的波动率可能较赎回压力高峰阶段稳步回落,同时包括存单和利率债等券种的需求也会逐步得到修复,信用债可能仍相对承压。历史经验也表明,跨过负反馈赎回恐慌后,收益率最终仍取决于政策面和基本面表现,当前利率与基本面和资金面已经形成一些背离,从历史上来看,历次背离,尤其是资金面的背离,修复通常会通过债券利率的下行得以实现。此外,即便是经济如市场预期般得到有效修复,但从历史表现看,由于交易驱动在前、预期落地在后,所以如果当下利率水平已经计入到了比较充分的乐观预期,那么后续预期落地后,利率反而可能缺失进一步上行的动力。更为核心的,明年政策提前发力的概率仍不低,而实体信心和需求的修复往往需要得到疫情缓和的充分确定,因此一季度实体融资供需方面,仍有可能呈现资金供给边际强于融资需求的情况,利率不具备进一步大幅抬升的基础。
对于投资策略而言,中短期内我们认为负债稳定机构可以逐步入场进行买入配置,捕捉利率超调的机会;对于交易型资金,如果能承担一定的净值波动,可适度参与短端和性价比突出券种的交易机会。毕竟在信用风险不大的这些品种里面,前期的下跌反而能够带来机会。
? 海内外基本面和政策层面:国内方面,投资者对2023年服务业消费恢复程度的看法相对偏谨慎,近半数投资者认为由于病毒反复传播,服务业消费较难回到疫情前水平。同时,投资者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下的服务业消费热情相对有限,约七成投资者倾向于选择低消费频率。投资者对于地产“三支箭”政策的刺激力度以及地产销量的提升空间目前抱有谨慎的态度,地产景气度的明显回升可能还需要看到居民收入和加杠杆能力的明显改善。多数投资者认为明年国内经济发力刺激及改善明显的领域是政府投资、基建投资和高科技绿色领域等。对于通胀,多数投资者认为明年通胀压力有限,超过半数投资者认为名义CPI会处于1.5%-2%的较低水平,而核心通胀有望维持在1%以内。对于货币政策,投资者对明年政策走向有一定分歧,大约40%的投资者认为货币政策会维持现状,认为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宽松和渐进收紧各约25%。多数投资者认为明年资金利率会较当前水平抬升,半数投资者认为明年隔夜回购利率会小幅升至1.5%-2%。多数投资者认为明年监管机构会引导银行存款利率下降,不过投资者认为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小的。对于理财,近六成投资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回归成本计价。
海外方面,多数投资者对美国经济预期相对上期更乐观;投资者多认为美国通胀压力仍未完全缓解,仅12%认为已无需担心通胀问题。与之对应,近半数投资者认为美联储明年不会降息,相对主流;不过也有约三成认为美联储会在明年下半年降息1-2次。
? 海内外市场判断层面:国内市场方面,整体来看,经过近期的债市调整,投资者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期以小幅上行为主,主流预测区间略高于当前点位,为2.9%-3.0%(占比28%),认为进一步大幅上升高于3%的投资者占比合计26.54%,要明显低于认为会较2.9%点位更低的占比,后者为45.13%。
海外市场方面,投资者对10年期美债收益率短期和中长期走势整体而言较为乐观,逾八成投资者认为短期内10年期美债收益率会低于3.6%,对于明年最低点位的判断较上期也有明显下移。多数投资者认为短期内美元指数或较难继续走高,但也不至于继续下跌,或在100-110之间震荡。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美股在短期内有继续下跌的风险,分歧主要在于下跌的空间。
? 信用债层面:信用利差方面,相比上次问卷调查结果看,市场对信用债的看法更为乐观,但是分化在加大。认为高等级信用利差会压缩的投资者占比出现明显上升,占比已经达到66%,可能与相关理财支持政策预期和当前信用利差保护空间较大有关;认为低等级信用利差会走扩的比例也出现上升,占比也接近六成,反映出市场对一级市场融资收缩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的担忧。
城投债方面,参与此次调查问卷九成的投资人目前负债端较为稳定,但在未来城投债投资方面有所分化,选择出于对中低资质城投信用风险担忧而降低其仓位和认为收益率继续上行空间不大,会逐步从中短端配置优质城投债的比例均在三分之一左右,这可能始于当前城投债整体收益率已经上行至较高位置,优质城投债的性价比也已经较高有关。但是也有接近二成的投资人仍担心理财赎回持续引发收益率继续上行风险,短期选择观望。
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方面,短期来看,超过四成的投资者认为在当前收益率水平下,银行二级资本债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但是出于对理财赎回持续的担忧,配置集中在中短端,选择长期限产品投资的占比仅为4%;同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投资者对理财赎回的担忧较大,在理财规模企稳之前不会新增此类品种投资。更长期来看,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投资人因为此品种净值波动较大而会减少配置,反映出市场机构未来对产品净值波动的担忧。
地产债方面,虽然地产支持政策频发,且部分民营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回升,但是主流投资者对非国企地产债情绪可能仍然较为谨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认为银行风险偏好短期较难快速提升且政策落地仍有不确定性,同时部分地产债价格回升已经不具备性价比,所以不会新增地产债投资;2)认为政策的主要受益方仍会集中在国企,所以会加大国企地产债投资;3)选择中长久期非国企地产债和继续下沉主体资质至中等的投资人总计占比则仅为十分之一左右。
? 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投资策略上,相比上期,虽然投资者对明年债券市场看法更为乐观,但就短期3个月内的情绪仍偏谨慎,缩短久期占比大幅提升;同时在利率已经调整过一轮后,投资者对波段交易的倾向也有明显下滑,选择进一步做空的投资者占比也有所下降;资金面宽松下,选择加杠杆的投资者占比也有所提升。
理财资金目前投向上,能看到明显的理财赎回压力以及风险偏好的提升。资金投向股市的占比进一步抬升;同时受理财净值调整影响,资金投向银行理财的占比大幅降至7%,理财赎回负反馈引发债市调整下,资金投向债券或债基占比回落。理财赎回资金则主要流向货基和存款。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感受到这轮理财赎回负反馈对债市的冲击。
未来最看好大类资产选择上,投资者目前对国内风险偏好抬升,选择A股、港股的占比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背后可能主要受近期防疫政策优化和地产支持政策出台影响,投资者对明年国内经济动能修复抱有较强乐观预期;但对海外市场风险扰动担忧仍在,甚至边际有所升温。
风险
政策超预期转向收紧。


(全文详见: 专题研究:债市超调后,是否能修复? ——中金债券市场调查2022年12月期)



海外市场观察:美股能否实现“软着陆”? 2022年12月12~18日


刘刚,李雨婕,杨萱庭,王汉锋

11月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周,美债利率下行的同时,美股市场却表现乏力、对利率敏感的纳斯达克甚至跑输。对于这一背离现象,我们在《近期股债背离传递了何种信号?》 中指出,一方面是因为利率对通胀回落和加息降速预期的抢跑,另一方面恰恰是增长在分子端压力的不断放大。上周四零售和工业产出数据双双不及预期、周五PMI制造业指数环比下滑至46.2也加剧了这一担忧。短期分母端预期的纠偏和分子端压力的加大可能会给市场双向压力。那么,美股能否实现“软着陆”,本质是就是回答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能否实现“软着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2月FOMC会议后也坦言抗击通胀的过程会有阵痛(no painless way)。本文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做出讨论,探讨美股和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进而推演未来演变路径。
一、当前讨论“软着陆”和衰退的意义?通胀拐点和政策退坡后市场主线逐步切换,增长重要性上升
2022年以来,海外市场交易主线基本围绕着通胀和衰退。从近期市场变化看,10月以来美股反弹主要交易通胀下行和货币紧缩退坡。一方面,10月CPI低于预期和加息放缓预期促使利率持续回落,甚至催生2023年底降息预期,另一方面强劲经济数据(11月非农再超预期)也支撑了市场预期整体经济和盈利的韧性。
但近期市场逻辑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通胀和紧缩转向增长。11月CPI通胀再度回落拐点确认(《11月通胀拐点进一步确认》 )和一些数据转弱使得市场对增长担忧升温,呈现出美债利率回落和美股下跌的衰退交易迹象(12月以来10年美债利率下降12bp,标普500指数跌5.6%)。相反,12月FOMC会议鹰派信号的影响却并不显著(《12月FOMC:降速但未减量 》),体现在:1)即便12月散点图给出加息终点高于5%,但当前CME利率期货计入的加息终点预期仍在4.75~5%,且预期2023年四季度可能两次降息;2)FOMC会后当天美股仅微跌,当前估值也隐含未来1年降息30bp。往后看,根据我们的测算,除非发生意外且较严重的供给冲击,美国整体和核心CPI在2023年二季度末同比可能降至3%和4%左右。因此,市场交易也提前了忽略短期的“鹰派”交易远端的“鸽派”,越过当下的高通胀而交易未来通胀回落和衰退压力。
二、美国经济的衰退压力?大概率事件、明年一二季度、但基准情形下程度不深
如同通过分析分子和分母端的相对强弱来判断股市,探讨经济衰退的压力也取决于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的此消彼长。正因如此,3m10s利差就是一个预判衰退时间和程度的一个较为可行并实用的指标。通常而言,1)倒挂后3~4个季度后往往会出现衰退,2)倒挂的程度与衰退深度成正比。一般情形下,3m10s倒挂幅度在100bp以内,70~80年代因为高通胀强加息导致倒挂高达300bp,自然对于增长与需求的抑制是巨大的。本轮加息终点如果在明年一季度到5%结束,美债利率按照我们的测算在3~3.2%附近,那么倒挂程度就在200bp以内,高于正常周期但小于70~80年代。除此之外,高杠杆导致的债务危机(2008年)以及外部冲击(2020年疫情)也是加大衰退压力的原因。
归纳而言,利差的倒挂大概率将引发衰退;衰退程度则与倒挂深度、是否有债务危机或者意外冲击有关。因此,衰退并非加息周期的必然结果,及时停止加息完全可以避免衰退,典型例子如1994年,前瞻货币操作使得通胀被成功遏制后及时停止加息,利差并未倒挂、衰退也没有发生。得益于此,美股在整个加息周期跌幅不深,标普500指数最大回撤8.9%,在加速加息阶段横盘震荡,最后一次加息前即重启上行趋势(《1994年快加息何以能避免衰退》 )。综合当前情况(3m10s利差倒挂80bp),我们判断本轮衰退可能大概率难以避免,明年一二季度压力增加,但基准情形下程度未必很深。
三、美股“软着陆”的可能性?腾挪窗口变窄,欲扬或需先抑
即便经济陷入衰退无法软着陆,股市也非必然走向“崩盘”,跌幅的大小一要看衰退深度、也要看衰退期间政策能否及时转向通过估值对冲盈利下行影响。1)深度:我们在报告《复盘美国历次衰退的历史经验》 中指出,美国历次衰退的经验显示,轻度衰退时美股平均回撤20%,深度衰退时美股的回调幅度高达44%。2)过程:如果衰退期间,通胀见顶,使得货币政策可以转向,那么市场也可以及时止损并领先衰退结束反弹。例如,1973年、1980年、1990年衰退周期中,美股均实现了衰退周期内的快速反弹,尤其是1980年沃尔克初次抗击通胀阶段,标普500回撤17.1%后,在通胀拐点和转向宽松后利率走低,标普500指数仅用3个月就收复失地,纳斯达克反弹更强,但此时经济衰退并未结束。不过也有例外:1981年第二次强紧缩抗通胀时期,通胀拐点后,即便联邦基金利率下行但在整个衰退期内仍高于10%,造成利率高企和失业率大幅上升(最高点超过10%),美股反弹受阻;2001年是美股下跌引发的衰退(科技泡沫破裂),通胀并非核心因素(衰退期内CPI同比最高点仅3.6%),同时受到“911”事件影响,通胀拐点后美股继续下行;2008年债务危机引发的深度衰退,即便通胀美股在QE后才走出阴霾。不难看出,讨论美股是否能够“软着陆”,除了上文中已经分析的衰退本身的程度外,还要结合货币政策的转向速度看能否实现驱动逻辑的快速切换。
往前看,分母端的压力在逐步缓解但分子端的压力还未体现,因此美股欲扬仍需先抑。当前积极的一面是,在还没有真正衰退前,通胀拐点已经出现,促使美债利率见顶回落(我们测算供给因素的改善已经足以促成通胀明显回落,二季度末就回到相对可接受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美股当前估值依然偏高,紧缩所造成的盈利压力还没有计入。同时,除房租意外的其他服务型价格的韧性在明年衰退压力增加后可能会延后美联储走向宽松的时点。因此,我们预计美股可能在明年一季度二季度衰退压力上升时承受来自盈利压力而回调(盈利下调幅度10%,对应指数跌幅15%)。下半年通胀下行顺利促使宽松预期升温的话,可以推动市场尤其是成长股率先反弹(预计年底点位较当前水平高5%)。反之,如果通胀降至4~5%左右受阻,将会约束利率进一步下行和货币政策宽松转向,市场也将会面临来自分子和分母两方面更大压力。
四、情景分析:市场隐含的(乐观)、美联储暗示的(中性)和尚未定价的(悲观);分歧主要在是否降息而非衰退
? 市场隐含情形:2023年降息+轻度衰退。11月FOMC会议结束后,CME加息预期并未跟随美联储点阵图上调,表明市场越过短期的鹰派姿态预期远期的鸽派姿态(《12月FOMC:降速但未减量》 )。从当前标普500 16.8倍动态P/E(1990年以来65%分位数)和美股计入30bp的降息预期看,市场隐含的预期是美国通胀2023年中回到3%~4%(当前Bloomberg一致预期2Q23为4.4%,3Q23为3.7%),同时衰退压力不大(市场一致预期2023年美国实际GDP正增长)的局面。
? 美联储暗示情形:不降息或者缓降息+轻度衰退。11月FOMC会议行,鲍威尔表示经济难免会出现阵痛(no painless way),但需要采取比市场预期更高的紧缩力度来抑制通胀(5.1%加息终点且2023年不降息)。不过美联储对经济数据的预测同样较为乐观,2023年和2024年失业率为4.6%(高于Bloomberg一致预期的4.3%),经济也为正增长。这表明美联储预期以轻微阵痛的方式实现通胀控制,但增长压力不大。因此,美联储与市场隐含情形的分歧主要在降息与否,但都预期衰退程度不大。
? 尚未定价的情形:不降息或者缓降息+更大程度衰退。若通胀到某个位置后回落比预想更慢使得美联储维持更高利率更长时间,不仅会使得利率下行和宽松预期延后,同时也会增加增长和盈利的下行压力,进而也会给市场带来更大下行风险。
往前看,给定通胀前端回落的速度仍可能较快(从7%回到4~5%),扣除能源价格、供应链和房租等大概率必然回落因素后的其他服务型价格的韧性更加关键,这又与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有直接关系。如果劳动力市场快速降温(失业率走高、工资回落),我们认为虽然会在短期带来更大的衰退担忧,但也意味着后续美联储政策转向提供对冲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反之,虽然短期衰退压力没那么大,但意味着紧缩退坡时间将被延长、进而带来未来更大衰退压力,对市场则不是好事。
在当前水平上,市场预期有所“抢跑”,因此除非有新增的证据和催化剂,美联储也应该难助推已经计入充分的预期在当前程度上变得更为鸽派。从实际结果来看,此次美联储上调加息终点、强调紧缩程度还不够、还需要更多证据来支持通胀回落的趋势,也都说明了这一点,至少不希望在现阶段在已经预期充分的基础上在助推一把。对市场而言,除非接下来出现更多超预期的通胀回落的证据,在目前的绝对通胀水平和已经计入的预期上,市场也难以进一步再往前预期更多。
市场动态:通胀继续回落、加息降速但未减量;多项经济数据疲弱加大增长担忧;利率回落、市场普跌
? 资产表现:大宗>债>股;利率回落,市场下行、成长领跌。本周公布的美国11月CPI数据进一步确认了通胀的拐点,市场对此反应积极,但股债汇均高开低走。随后12月FOMC加息降速至50bp,在市场早已充分交易的预期之内,美债利率和美元回落、美股微跌。尽管美联储此次上调加息终点,但市场预期仍存在分歧,表明市场或更为“前瞻”的认为后续不论是通胀继续回落还是衰退压力都可能使得美联储再根据需要调整政策路径。临近周末,美联储多位官员再度鹰派发言,纽约联储主席John Williams表示加息终点或高于目前预期水平[1],美债利率小幅抬升,本周整体回落10bp至3.48%;Markit PMI疲弱、零售销售和工业生产数据普遍疲弱再度加剧衰退担忧,美股整体收跌,美元回升至104.7。全球其他主要央行方面,欧央行放缓加息步伐至50bp,会后表示仍将稳步大幅加息以控制通胀[2];英国、瑞士央行分别加息50bp。
? 流动性:离岸与在岸美元流动性有所收紧。过去一周,FRA-OIS利差走阔至23.4bp,美国投资级和高收益债信用利差小幅收窄,90天金融及非金融行业商票利差均走阔。欧元及英镑与美元3个月交叉互换均走阔,日元与美元3个月交叉互换收窄。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在美联储账上逆回购使用量基本持平于2.1万亿美元/天。
? 情绪仓位:新兴空头增加,欧元多头逼近新高,美股看空/看多比例继续走高。过去一周,美股看空/看多比例(10天平均)升至一倍标准差以上,主要资产超买超卖程度均处合理区间。仓位方面,美股及新兴市场投机性仓位净空头增加,其中新兴市场净空头显著增加,欧元投机性净多头仓位持续增加,2年及10年美债净空头仓位均减少。
? 资金流向:美股转为流入,货币基金转为流出。过去一周,债券型基金继续流入,货币市场基金转为流出,股票型基金转为流入。分市场看,新兴市场、发达欧洲继续流出,美股及日本转为流入;新兴中,中国、越南明显流入,韩国流出幅度较大。
? 基本面与政策:通胀拐点进一步确认,经济数据普遍下滑。11月环比继续回落且好于预期,拐点进一步确认。11月美国CPI数据延续10月的下行态势,整体与核心CPI数据继续回落且同比环比均好于预期。11月CPI环比超预期回落,主要受到能源、商品消费(供应链缓解)和部分服务消费继续降温的影响,但房租和娱乐服务有一定韧性。房租虽然仍有韧性,但可能更多是时滞问题,市场交易租金以及房价领先指标的下行将驱动房租逐渐回落。一部分服务价格如娱乐服务上涨,部分与当前依然紧张的就业市场环境有关,也是未来主要的不确定性。11月零售环比创一年以来最大降幅。美国11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6%,低于市场预期的-0.2%和前值1.3%,创2021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分项看,建材零售、家具及机动车与零部件环比降幅均超2%,线上零售环比下滑0.9%。相较之下,日常必需消费如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护理及杂货店等环比有所增长。工业产出环比下滑,产能利用率回落。美国11月工业产出环比回落0.2%,低于预期的0%和修正后前值-0.1%,产能利用率回落至79.7。制造业产出环比回落0.7%,为今年7月以来首度出现下滑,电子设备及元部件(-2.4%)、汽车及零部件(-2.9%)分项为主要拖累;采掘业环比回落0.7%,而电力及天然气公用事业环比抬升3.6%。Markit制造业及服务业PMI持续下滑。12月美国Markit制造业及服务业PMI分别下滑至46.2和44.4,其中服务业PMI连续6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12月制造业PMI低于预期的47.8和前值47.7,创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 市场估值:仍然高于增长和流动性合理水平。当前标普500的16.8倍动态P/E高于实际利率和高收益债利差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14.5倍)。

[1]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12-16/fed-s-williams-says-tight-labor-market-warrants-higher-rates
[2]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date/2022/html/ecb.mp221027~df1d778b84.en.html

(全文详见: 海外市场观察:美股能否实现“软着陆”? 2022年12月12~18日)



联合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市场的含义


张文朗,李求索,范阳阳,李昊,孔舒,曾韬,白洋,赵欣悦,陈文博,何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2月16日举行[1],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如何理解本次会议精神?宏观政策如何发力以稳增长提信心,投资机会如何谋划?中金公司总量以及行业就此进行了联合解读。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37972066494228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文详见: 联合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市场的含义)



中国宏观热点速评:“提信心、扩内需”是主线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张文朗,黄文静,郑宇驰,周彭,黄亚东,邓巧锋,段玉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2023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认为“提信心、扩内需”是理解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思路。从短期来看,“扩内需”是“提信心”的基本抓手,从中长期来看,“扩内需”是逆全球化大背景下,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必然选择。展望明年的经济政策,既要关注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也要关注其创新性。我们认为,为“提信心、扩内需”,周期性政策有望加码,结构性政策有望提速,兼顾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从会议提出的六个“统筹”中可见一斑。会议还指出要“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大方向,后续将紧密关注相关政策出台与执行。我们认为,虽然短期内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加大,但经济增长将可能逐季复苏,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以上,风险资产也将表现出色。
具体点评如下:
会议把“提信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列举明年五大重点任务之前,会议公告表明“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此前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也创新地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际上,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的确对市场信心产生较大的冲击。我们曾在今年6月的半年度展望报告中指出疫情是外生冲击,是典型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前者没有概率分布,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比风险更容易导致企业与居民不作为,更容易导致经济活力下降,压制市场信心。近期经济金融数据一再低于预期,表明提振市场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要提振市场信心,“稳增长”是基础,因此五大重点任务中把“扩内需”放在首位。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我们在11月中旬外发年度展望报告中指出,疫情反复叠加金融周期下行,三大乘数效应导致需求下滑幅度超过供给。与传统需求冲击相比,疫情不但通过更多渠道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的乘数效应,也大幅降低宏观政策的乘数效应。而金融周期下半场经济结构转型,新兴行业的乘数效应也小于传统行业。因此从短期视角来看,扩内需是势在必行。而明年外需走弱的情况下,扩内需更加重要。
从中长期来看,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扩内需是发挥大国规模优势的必然选择。规模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可能创造更多新的产品和技术,进一步带动需求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内需规模不足的国家/地区可以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获得规模优势,但是在地缘政治冲突、科技竞争加剧影响下,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全球产业链分工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小国参与全球分工、享受全球范围内规模经济效应的能力受限。相反的,传统政治概念上的国家重要性上升,大国可以凭借自身规模积累更高的竞争优势。此外,大国更有能力支持知识型经济的初始高额投入和后续多维度创新的规模,在发展知识型经济上拥有更多天然优势。中国人口超过14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参见中金研究院此前发表的报告《逆全球化下的规模经济新优势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
我们认为,为“提信心、扩内需”,周期性政策有望加码,结构性政策有望提速,兼顾短期增长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实际上,我们在关注总量货币政策的同时(普遍降准、降息),也要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上升。我们认为,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总量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打折扣,因为降准降息未必增加信贷需求,而直达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更加直接,在内生需求偏弱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今年政策性金融带来的信贷占比大幅提升。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大致维持宽松,总量政策仍有空间,但是政策性金融的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会议公告在“扩内需”那部分强调“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如果疫情的影响显著减弱,经济内生动能大幅改善,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可能收窄。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会议指出,“将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我们预计2023年预算内财政赤字率或提升至3.0-3.5%,而专项债优化或体现在可用作项目资本金比例增加、纳入更多可支持的领域等方面,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高于4.0万亿元。根据我们的估算,2022年广义财政收支缺口与上年GDP之比大概为8.8%,我们预计2023年这个比例可能上升。会议公告在扩内需部分指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我们预计2023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可能略低于2022年的10-12%,全年有望在8-10%之间,而直达消费的政策力度也可能加大。
除了货币与财政等周期性政策,会议十分重视产业政策。在五大重点任务中,紧接着扩内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认为,这个任务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大有脾益,因为它既能促进短期增长,也能提高国家竞争力,提高潜在增长,一举多得。会议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在具体产业领域,会议强调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种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的会议上这么具体地提出需要支持的行业和技术,进一步突出产业政策的地位,后续大概率将会有具体政策落地。
产业政策方面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也做了重要表述。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重要驱动力。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零边际成本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网络效应带来的范围经济这三种特殊属性,使得数字经济的生产效率提升潜能要高于传统经济。2022年3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也提出“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2022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出一批平台经济‘绿灯’投资案例” 。本次会议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数字经济与平台企业的信心。
关于产业政策,会议还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我们在《大国产业链 》报告中指出,传统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注重提升效率,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在大变局背景下,产业政策目的不再仅仅专注于效率,也更加重视安全,包括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网络安全、贫富分化等问题,因此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作用将提升,要重回政治经济学的思维。在疫情影响和地缘政治变局背景下,美国、欧盟均提出要增强本土供应链的韧性,使产业政策重回焦点。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经历了三轮冲击,加剧了疫情和地缘政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带来私人和公共部门对供给稳定的反思。微观层面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的稳定,宏观上各国政府强调产业链的韧性,不仅从效率也从安全的角度看待产业的竞争力。
本次会议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做出了部署,强调补短板,并在双碳转型中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会议提出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对应了金融体系对于科技、产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对应了科技、产业通过IPO等方式活跃资本市场。
会议还强调“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我们预计这方面的政策也将提速。
当然,为了“提信心、扩内需”,其他方面的任务与政策也很重要。比如,五大重点任务中的第三个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会议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会议也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这对提振企业信心十分重要。
此外,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第四大任务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对于提振外资的信心非常重要。会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会议还强调“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第五大任务“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将有助于提振市场对金融稳定的信心,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信心。会议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在年度展望报告中也指出,疫情持续散发,叠加金融周期下行,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较其他行业的影响更大。上市开发商的主营业务现金流总体上出现萎缩,投资大幅下行。近期政策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已经加大,在“房住不炒”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会议强调“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我们认为,政策持续发力的情况下,如果明年疫情影响显著下降,房地产有望逐步复苏。
至于其他政策,会议还指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受疫情影响,年轻人就业压力相对更大,今年7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一度达到19.9%,比总体失业率高14.5个百分点[2]。一个原因是他们多数从事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其他经济体的经验也表明,经济下行时期,年轻人的失业率相对更高。
总之,我们认为“提信心、扩内需”是理解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思路。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有机结合,重质又重量,会议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个思维还可以从会议的六个“统筹”可以看出来。一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二“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四是“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五是“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六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我们认为,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制定了大方向,后续将紧密关注相关政策出台与执行。会议强调“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还指出“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加强学习,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我们认为,周期性政策有望加码,结构性政策有望提速。虽然短期内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加大,但经济增长将可能逐季复苏,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以上。相应地,虽然短期内疫情仍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扰动,但全年来看,如果后续疫情影响显著下降,风险资产将有望表现出色。

[1]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8/t20220815_1887338.html

(全文详见: 中国宏观热点速评:“提信心、扩内需”是主线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A股策略周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传递积极信号


王汉锋,李求索,黄凯松

市场回顾:指数小幅回调,交易情绪降温。国内公布的11月经济和金融数据普遍弱于预期,局部地区进入疫情流行期,海外尽管美国11月通胀走低,但是12月FOMC会议美联储仍释放相对偏鹰派信号。受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上证指数本周结束10月底以来的六周连阳,周跌1.2%。市场交易情绪有所降温,两市日均成交额回落至0.81万亿元左右,北向资金全周净流入56.6亿元。风格方面,沪深300和上证50下跌1.1%和0.7%,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下跌1.9%和2.3%。行业方面,市场仍在交易防疫政策优化主线,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和交通运输等行业领涨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链等制造成长表现较弱,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基础化工和机械表现不佳。
市场展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传递积极信号。近期市场经历连续反弹后情绪有所降温,除防疫政策优化相关的消费主线以外,市场相对缺乏热点,各指数小幅回调。我们认为市场调整的原因一方面为经历连续反弹后,短线存在一定的获利了结压力;另一方面因近期部分地区疫情流行,市场担忧消费和生产等经济数据可能阶段性仍相对较弱。往未来看,我们认为尽管未来几个月经济活动仍或受到疫情干扰,这可能使市场前期的单边上升面临波动和震荡增加,但市场更多反映的是未来的增长预期,近期防疫政策优化以及地产政策加力支持后,2023年一季度疫情影响的高峰过后经济可能有更明显的修复。而且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可能在于政策预期,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整体基调较为积极,务实求真,着眼当下,更为注重明年经济增长和信心的恢复;并且在疫情、地产、国企与民营经济、开放等多项重大问题回应了市场关切,在短期和中长期经济发展层面均释放较多积极信号,不仅有助于提振企业家信心,也有利于投资者信心的修复。综合来看,在一系列积极政策催化下,我们认为A股市场11月以来的估值修复仍有望延续,当前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并有一定的修复空间。我们重申2023年A股市场展望《翻开新篇》 中,对未来12个月市场持中性偏积极看法,在疫情防控、地产调整等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韧性如弹簧持续被压缩,一旦某些或全部因素有所缓解,增长反弹力度可能超预期。配置方面,我们建议短期要紧跟政策边际变化节奏来配置,如地产链、受疫情影响的消费板块;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支持平台企业发展也值得关注;中期仍然根据景气程度以及产业政策支持方向来把握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主线。近期各方面进展来看: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延续了12月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更着眼于在明年经济层面“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会议针对明年经济的挑战提出六项“统筹”应对当前矛盾,而且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方向的首项,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此外,本次会议积极回应市场关注问题,会议要求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国企建设强调“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民企方面“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此外会议也表达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总体而言,会议更聚焦明年经济的改善以及回应市场关注的主要矛盾,对市场整体影响较为积极。2)11月经济金融数据整体偏弱。11月数据受到疫情影响较大,从供给来看,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2.2%(回落2.8ppt);从需求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5.9%(回落5.4ppt),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也进一步放缓至3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基建支撑较强,但制造业走弱以及地产同比降幅扩大至20%。11月新增社融和信贷分别为1.99万亿元和1.2万亿元,内生融资需求较弱导致低于市场预期,居民中长期以及短期贷款拖累较多,但11月M2同比增长提升至12.4%,或主要受银行理财赎回影响。3)扩大内需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明确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明确“2035年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此外纲要从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做出具体工作指引。4)海外方面。美国11月CPI同比7.1%,核心CPI同比6.0%均低于市场预期,12月FOMC会议决定加息50bp,但结合点阵图和美联储主席发言,在未来加息终点和持续时间上相比市场预期更偏鹰[2];12月15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在其官网上发布报告称首次获取中概股公司的审计权限[3],此次实质性突破、为后续持续合作打下基础。
行业建议:短期紧跟政策边际变化的节奏,中期偏成长。未来3-6个月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如下三条主线。1)预期不高、政策出现边际变化受影响大的领域,如地产链条、受疫情影响的消费,包括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家居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支持平台企业发展,相关企业也值得关注;2)高景气、有政策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制造成长赛道,包括科技软硬件、高端制造、军工等;3)股价调整相对充分、中长期前景有待明朗的领域,如医药、互联网等,配置时机需要等待政策预期变化。
近期关注:1)国内局部疫情进展;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落实;3)海外通胀与政策应对;4)国际地缘局势。


[1]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2]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omccalendars.htm
[3]https://pcaobus.org/news-events/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pcaob-secures-complete-access-to-inspect-investigate-chinese-firms-for-first-time-in-history

(全文详见: A股策略周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传递积极信号)



有色金属:铝:需求预期迎来好转,贵州限电凸显供给脆弱性


王政,齐丁,陈彦


行业近况
本周吨铝利润有所收窄,国内社库环比下降。本周铝价收18,830元/吨,周环比-2.23%。我们测算行业吨铝现金利润1,208元/吨,周环比-23.47%。国内社库、上期所、LME库存周环比分别-3.60%、+1.24%、+2.60%。
供给端:据阿拉丁、SMM&IAI统计,本周电解铝运行产能4062.3万吨,周环比-11.5万吨;建成产能为4436.1万吨,开工率91.6%,剔除云南关停产能后总产能4312.1万吨,实际开工率94.2%。11月中国电解铝产量333.5万吨,同比+8.7%,10月海外电解铝产量237.5万吨,同比-1.7%。
需求端:据SMM,本周铝龙头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65.0%,环比-0.3ppt。11月中国铝型材、铝线缆、铝板带箔、再生铝合金企业开工率同比-16.23ppt、-1.09ppt、-11.11ppt、+2.59ppt,环比-1.58ppt、-1.96ppt、-3.83ppt、0.00ppt。本周沪伦比0.99,环比+0.50%。11月中国未锻轧铝及铝材出口45.56万吨,同比-10.55%,环比-4.94%。
成本端:本周氧化铝、动力煤、预焙阳极市场价分别为2950元/吨(周环比+1.5%)、1320元/吨(周环比-2.4%)、7071元/吨(周环比0.0%)。
评论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需求回升预期强化。一是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出台[1],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二是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我们认为,2023年稳政策有望继续发力,铝需求回升预期强化。
贵州限电凸显供给端脆弱性,消费淡季短期压制需求。据SMM,由于电力紧张,贵州省内电解铝企业开启30%产能限制[3],影响约39万吨电解铝产能,占国内运行产能0.9%。我们认为,短期电力紧张的格局或难改,电解铝供给脆弱性凸显。需求侧看,据SMM,本周铝龙头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环比下降0.3ppt,主因进入传统消费淡季,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走弱,企业产量下滑。
需求回升预期向好,电解铝配置价值凸显。我们认为,短期看,一方面下游需求有望受益于中央稳增长政策强化,后续有望逐步回暖;另一方面前期受到束缚的财政政策有望逐步显现效力,供需有望显著改善。中长期看,考虑国内产能天花板带来供给刚性,能源紧张扰动带来供给脆弱性,需求的企稳回升有望持续抽紧供需提振铝价,电解铝配置正逢其时。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神火股份(未覆盖)、云铝股份(未覆盖)、天山铝业(未覆盖)、中国铝业等;以及开工率提升空间较大的铝加工标的,如南山铝业等。
风险
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电解铝产能恢复超预期;稳增长政策低于预期。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380024080279236
[3]https://news.smm.cn/news/102032485


(全文详见: 有色金属:铝:需求预期迎来好转,贵州限电凸显供给脆弱性)



电力电气设备:电新周报:工控持续看好厂商韧性,动力电池新技术赋能alpha机会


曾韬,江鹏,刘烁,王颖东,曲昊源,季枫,刘倩文,杜懿臻


行业近况
2022年12月12日至12月16日,工控设备/电网/新能源车/储能板块下跌,跌幅分别为-0.24%/-2.73%/-3.28%/-3.75%。
评论
工业自动化:板块仍处于宏微观背离的情况,持续看好工控厂商的强韧性和政策端的持续发力。本周陆续公布11月经济数据,疫情扰动之下整体表现相对疲软。11月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变化+0.8%、+6.2%、+2.2%,分别环比下滑4.2ppt、0.7ppt、2.8ppt,仅基建投资增速环比增长1.2ppt至13.9%。此外工业机器人、机床11月产量分别同比变化0.3%、-13.2%,分别环比变化-14.1ppt和-4.7ppt。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引领各类要素像制造业聚集;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推动经济运行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仍然看好1H23期间工控的新周期弹性以及本土工控厂商的韧性。
电动车: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蔚蓝锂芯、SES等电池厂召开发布会,各电池企业从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等方面共同推动锂电池降本增效。我们预期2023年4680大圆柱将引领行业高端化发展,而钠离子电池也将实现初步量产,率先应用于低速两轮车等成本敏感型市场;中期来看,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材料有望逐步成熟,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也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具备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燃料电池方面,11月燃料电池汽车上险量达648辆,环比增长65%,其中河南河北为主要放量区域,主要为完成当年考核推广目标在年末集中购置燃料电池汽车并上险,我们认为12月河南河北城市群仍有望迎来进一步放量,全年燃料电池汽车上险量有望超4000辆,同比增长110%+。展望2023年,我们预期在示范城市群政策催化及成都等其他城市地方政策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仍有望维持进一步高速增长。
行业动态
工业自动化:本周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提出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电动车:亿纬锂能等多家电池厂发布新技术;燃料电池年末放量。(具体详见正文)
估值与建议
维持相关公司盈利预测、评级与目标价不变。
风险
宏观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电力电气设备:电新周报:工控持续看好厂商韧性,动力电池新技术赋能alpha机会)



科技:汽车电子周报(智能座舱篇):会议、游戏登陆特斯拉;LCoS HUD技术方案初入市场


陈昊,李诗雯,彭虎,朱镜榆,臧若晨,孔杨


行业近况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2年1-10月国内乘用车主要智能座舱功能累计渗透率中,中控屏渗透率为89.4%,全液晶仪表盘渗透率为43.5%,HUD渗透率为7.4%,DMS渗透率为5.5%,OTA渗透率为48.2%。
评论
我们认为,座舱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第一窗口。我们观察到当前传统座舱应用(例如中控屏、液晶仪表等)的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未来HUD、DMS等座舱新应用以及会议、游戏等更加丰富的舱内功能推动座舱成为“移动的生活空间”。11月10日,ZOOM宣布与特斯拉开展合作 ,ZOOM软件将集成于特斯拉信息娱乐系统,并通过调用舱内摄像头实现视频会议功能。12月13日,特斯拉官方推特宣布将于Model X和Model S上线Steam游戏 ,数量达6000款以上(包括赛博朋克2077、巫师3等),但出于安全原因仅可在泊车状态下使用。
? 信息娱乐系统:10月国内乘用车中控屏渗透率为89.7%,趋于稳定;液晶仪表渗透率为47.5%,环比提升2.4 ppt。从操作系统看,市场上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百花齐放,众多车厂纷纷合作或自研操作系统,以在软端保持竞争力。10月华为Harmony系统主要搭载于极狐、问界、长安阿维塔(11月吉利几何G6、M6搭载鸿蒙系统上市),当前鸿蒙系统已升级至3.0版本,华为预计将于1Q23分批推送至问界全系
? HUD:10月国内乘用车标配HUD搭载量近15.0万辆,渗透率达9.3%,进一步环比提升1.1 ppt,提升幅度明显,我们认为主要系比亚迪海豹带来的增量搭载量。从HUD类型看,W-HUD仍是主要搭载方案,且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10月渗透率环比上升1.1 ppt至8.4%。从PGU技术方案看,上汽飞凡R7于10月销售放量,选配AR-HUD采用华为LCoS技术路线,将LCoS方案正式引入市场。
? 其他座舱应用:10月国内乘用车标配DMS与OMS渗透率分别为7.0%、4.3%,分别环比提升0.7 ppt、0.6 ppt,仍处在低位渗透阶段。10月国内乘用车标配OTA搭载量达83.0万辆,渗透率为51.4%,环比下降0.8 ppt,渗透率保持稳定。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京东方精电(未覆盖)、移远通信等,维持相关公司评级、估值与目标价不变。
风险
汽车智能化趋势不及预期,HUD技术进展与渗透率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科技:汽车电子周报(智能座舱篇):会议、游戏登陆特斯拉;LCoS HUD技术方案初入市场)



海外中资股策略周报:政策支持内需发力


王汉锋,刘刚,寇玥

市场走势回顾:虽然美国中概股退市忧虑有所缓解且促内需政策持续出台,但受美联储“鹰派”立场以及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影响,海外中资股市场跟随美股市场一起上周震荡走低。整体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回调幅度最大,达到5%。恒生国企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2.9%、2.7%和2.3%。板块方面,房地产、可选消费和材料板块表现落后,分别下跌4.9%、4.5%和3.6%,而电信和交通运输板块仍然具有较强韧性,分别上涨4.2%和2.5%。
市场前景展望:海外中资股市场在上周攀升至四个月高点后横盘震荡,小幅回调。我们曾在上期周报中提示,在短期技术面出现超买迹象且出现一定获利回吐迹象(南向资金流出)后,市场可能出现短暂休整、以等待确认近期驱动市场上涨的兑现效果(如美联储紧缩步伐;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房地产和疫情政策优化;地缘政治和监管环境等三个方面)。从上周最新的进展看,上述几个因素的变化整体依然处于正轨:虽然美联储更具“鹰派”立场以及10年期美债利率短期下降空间受限两个因素可能使得港股的外部驱动力动能逐步削减,但中国持续出台促内需政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增长显示内部增长和盈利的驱动力正在发力,有可能接力市场反弹。此外,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针对美国上市中概股企业的审查工作取得前期积极进展,也将有助于消除短期中概股在美退市的尾部风险,对于改善市场情绪也是积极的。因此往前看,考虑到港股估值仍然较低、且年初至今表现仍跑输全球多数市场,我们预计港股市场的整体修复趋势不改,在经历短暂的盘整后有望重拾上涨动能,但推动市场的驱动力可能逐步从外部(估值修复)转向内部(企业盈利和内需拉动)。
国内方面,疫情继续影响11月经济数据,表明需要及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成为今年5月以来最低增速。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与10月下降0.5%相比降幅明显加快。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与1-10月增长5.8%相比增速有所放缓。虽然中国疫情政策出现明显优化,但疫情传播或导致居民或难以恢复正常活动、短时劳动力紧缺等,都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并非一片坦途。庆幸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1]。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不仅如此,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平台经济也给出了明显正面信号。此外,国家副总理刘鹤近期也表示,中国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2]。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最新的政策立场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地产、消费、新能源汽车和养老金等内需方面有望出台更多利好性政策,值得关注。
海外方面,虽然美国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但是受美联储“鹰派”立场以及美国经济前景不佳影响,美股市场上周下跌。11月美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7.1%,为2021年12月以来最低涨幅。许多投资者原以为通胀方面出现的这一利好变化会对美联储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在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4.25%-4.5%的区间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国在遏制通胀方面仍需努力,目前谈论降息为时尚早[3]。这一表态证实了我们在近期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目前讨论美联储政策立场何时转向可能仍然为时过早《港股“三重压力”均有所缓解 》。
政策方面,PCAOB上周四表示称首次获取中概股公司的审计权限。PCAOB表示,经过在中国香港历时9周的现场审查后,确认在2022年度可以获得对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的会计师事务的无约束审查权限,进而撤销其于2021年底公布的对于相关事务所无法进行审查的决定[4]。对此中国证监会就此次进展发表积极回应,期待与美国监管机构继续推进今后年度审计监管合作[5]。虽然审查报告尚未最终确定,但我们认为目前取得的积极进展为今后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短期来看,当前监管进展有助于改善风险偏好,支撑当前港股与中概股的情绪与估值修复《中概股追踪:中美审计监管合作新进展 》。
往前看,虽然海外市场再度波动可能带来一定扰动,但我们预计中美审计层面取得积极进展以及中国政策发力稳增长均有望为市场提供支撑。近期全国范围内疫情感染方面的不确定性不排除会带来一定波动,但不至于完全打断上行趋势。配置策略上,除了高股息外,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聚焦政策优化下的消费和地产、高景气的科技制造、预期反转修复的互联网和医疗保健等三个优质成长方向。
具体来看,支撑我们观点的主要逻辑和上周需要关注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宏观:11月经济数据受疫情影响,支持政策仍在途中。供给方面,新冠疫情影响工业生产。具体来看,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增速较10月回落2.8个百分点。但从累计看,工业平稳增长态势未变。1-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1-10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消费方面,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与10月下降0.5%相比降幅明显加快。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到较大影响,11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4%。
今年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具体来看,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与1-10月增长5.8%相比增速有所放缓。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从23%进一步放缓至33%,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亦由-16.0%进一步放缓至-19.9%。财政发力下,基建的支撑力度进一步显现,11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回升至13.8%(前月12.8%)。
2) 货币和信贷数据:11月新增社融略低于市场预期。具体来看,11月新增社融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083亿元,这一水平低于市场预期的2.2万亿元。1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降低至10.0%,创出2021年9月以来的最低增速。社融相对疲弱的原因主要是内生融资需求不足,主要的拖累是居民中长期贷款以及短期贷款。具体来看,11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2103亿元,同比少增3718亿元;11月新增短期贷款284亿元,同比少增1643亿元,以上两项是11月金融数据中最为疲弱的,反映出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居民的购房需求以及私人部门的短期融资需求仍然疲弱。
3)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PCAOB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作出的认定。PCAOB表示,经过在中国香港历时9周的现场审查后,确认在2022年度可以获得对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的会计师事务的无约束审查权限,进而撤销其于2021年底公布的对于相关事务所无法进行审查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也在北京时间12月16日上午就此次进展发表积极回应,表示在8月底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双方监管机构严格执行各自法律法规和协议的有关约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检查和调查活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欢迎美国监管机构基于监管专业考虑重新做出的认定,期待继续推进今后年度审计监管合作。
4) 流动性:南向资金转为净流入,海外主动型基金流出趋势延续。上周中国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市场的热情大幅上涨。具体来看,南向投资者上周净增持港股45亿港元,此前一周为净减持33亿港元。与此同时,海外中资股(包括H股与中概股)上周吸引了5.33亿美元的海外ETF基金流入,而海外主动型基金减持规模约为3.5亿美元。总体来看,来自EPFR的数据显示,上周共计1.82亿美元的海外资金流入了海外中资股市场。
投资建议: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市场继续在波折中上行,国内政策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路径值得关注。配置策略上,我们建议投资者更加关注优质成长(低PEG),例如政策优化下的消费和地产、高景气的科技制造、预期反转修复的互联网和生物科技等三个方向。我们建议超配部分信息科技(软件与半导体)、媒体娱乐、可选消费与服务、以及部分医疗保健和房地产;对原材料、工业、交运、公用事业等维持偏谨慎看法。
重点关注事件:1)中国经济增长与政策变化;2)地缘政治紧张局势;3)疫情变化;4)中美关系。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6/content_5732408.htm
[2]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y/2022-12-16/doc-imxwuuvm6595441.shtml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12-14/fed-downshifts-to-half-point-hike-sees-5-1-rate-next-year
[4]https://pcaobus.org/news-events/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fact-sheet-pcaob-secures-complete-access-to-inspect-investigate-chinese-firms-for-first-time-in-history
[5]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6913408/content.shtml

(全文详见: 海外中资股策略周报:政策支持内需发力)



科技:科技硬件周报(12/16):关注安卓品牌新机发布


彭虎,石晓彬,陈昊


行业近况
上周(12/12-12/16) SW电子指数下跌0.4%, SW通信指数下跌2.5%,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0%,标普500指数下跌2.1%,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7%,费城半导体指数下跌3.1%。
评论
半导体方面:上周,OPPO发布了自研芯片--旗舰级蓝牙音频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Y,这是OPPO继此前影像专用NPU MariSilicon X面世后的第二颗自研芯片,体现了OPPO从图像到音频领域的研发实力,标志了OPPO首次具备计算+连接能力的蓝牙SoC芯片设计能力。IDC预计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6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0%。我们看到以蔚小理、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车企争先搭载国内外具有先进算力的车载SoC。国内座舱、智驾SoC芯片企业逐步迎来前装量产,我们看好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建议关注芯片设计和设备板块,推荐瑞芯微、兆易创新等
消费电子方面:12月11日晚,小米召开小米13系列及MIUI14新品发布会。小米13系列全系搭载第二代高通骁龙8 SoC,CPU能力提升37%,GPU提升50%,功耗下降16%。我们认为小米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优化生态科技,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持续提升用户粘性。上周OPPO举办新款折叠屏发布会,推出两款折叠屏手机Find N2以及N2 Flip。其中,Find N2整机重量降至233克(低于iPhone 14 Pro Max),是目前最轻的折叠屏手机。我们认为,OPPO新一代折叠屏手机在重量、设计及交互体验等方面持续升级,解决用户对于便携性需求,提升手机实用性,有望加速推动折叠屏手机渗透。建议关注:1)立讯精密、东山精密等苹果产业链相关公司;2)舜宇光学、小米集团、传音控股等手机品牌及供应链相关公司。
汽车电子及通信方面:上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继续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我们认为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数字经济作为基石赋能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将推动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持续关注信息新基建投资机会,通信设备龙头中兴通讯,安防及指挥交通龙头千方科技。上周,第三届中国国际车联网技术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持续关注智能汽车市场变革趋势及产业链机会。
估值与建议
维持所覆盖公司评级、盈利预测、目标价不变。
风险
疫情恢复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个股业绩不达预期。


(全文详见: 科技:科技硬件周报(12/16):关注安卓品牌新机发布)



量化策略周报(321):战术上重视安全性,战略上关注性价比


周萧潇,古翔,宋唯实,郑文才,胡骥聪,陈宜筠,刘均伟,王汉锋

全周回顾:市场有所下跌,消费食饮强势,价值优于成长,IC转至升水
1)市场有所下跌:经历了前期的反弹行情后,A股市场在本周有所下跌,表征市场走势的各宽基指数均有一定跌幅,最终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本周涨跌幅分别为-1.10%、-1.93%、-1.94%;市场活跃度较前期有所下降,本周平均日成交额不足8000亿元;北向资金延续前期的净流入趋势,全周累计净流入56.65亿元。
2)消费食饮强势:本周消费者服务与食品饮料行业表现出色,涨幅在所有行业中排在前两位,其它表现较好的行业还包括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医药等。而有色金属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在本周表现不佳,跌幅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前两位,其它表现偏弱的行业还包括基础化工、机械、建筑等。
3)价值优于成长:本周价值风格延续了8月份以来的较好表现,收益强于成长风格,对应国证价值指数全周下跌1.62%,而国证成长指数全周下跌达2.05%。根据中金量化风格因子体系,本周表现较好的因子主要包括低波动、动量、分红因子等。
4)IC转至升水:本周中证500ETF和创业板ETF期权建仓陷入停滞,其持仓量较上周分别变动-2%和3%,成交量分别下降12%和16%。股指期货市场总体平稳,持仓量较上周基本不变。本周期指基差率整体上升,本周五IH、IF、IC和IM当季合约年化基差率升至3.18%、3.67%、1.40%和-2.67%,这是IC季度基差率近期首次升水。
后市展望:战术上重视安全性,战略上关注性价比。展望未来市场方向,首先,本周反映指数阻力支撑相对强弱的QRS指标在跟踪的若干指数中涨跌信号互现,我们认为市场阻力与支撑相对均衡。同时,从量能信号的角度,多数宽基指数的成交额综合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市场上涨量能较弱,未来存在阴跌可能性。另一方面,从估值水平、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维度所构建的左侧择时指标体系当前看涨程度有所降低,目前有2个指标触发看多信号,为估值维度的估值分位与股权风险溢价指标;1个指标触发看空信号,为情绪维度的融券余额增长率指标,我们认为股市相比于债市当前在估值维度具备一定性价比,未来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但情绪可能处于过于乐观的状态,不排除出现情绪降温所带来的短期回调;最后,反映经济预期差对股市影响方向的宏观预期差指数当前转为看空观点,我们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利好程度相对较低。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股市中长期仍存在均值修复空间,但情绪可能处于过于乐观的状态,同时受到宏观预期的压制,不排除出现情绪降温所带来的短期回调。价值/成长轮动方面,我们构建的风格轮动模型在11月底建议均衡配置并略偏价值风格。
综合宏观环境变化、指数走势结构、成交分布情况、技术指标表现等,我们认为股市中长期仍存在均值修复空间,但情绪可能处于过于乐观的状态,同时受到宏观预期的压制,不排除出现情绪降温所带来的短期回调,风格方面建议在12月份均衡配置并略偏价值风格。
量化模型表现跟踪:
行业轮动:多维叠加轮动模型本周跑输基准0.2ppt
多维叠加行业轮动模型12月份持仓行业为汽车、农林牧渔、电新、家电、轻工制造和机械。该模型组合本周收益率-1.7%,同期行业等权基准收益为-1.5%,组合跑输基准0.2ppt。
样本外(2021-06-01至2022-12-16)组合收益率累计-4.4%,同期行业等权基准收益率-4.7%,超额收益率0.3%。
多因子选股:中证500增强组合本周跑赢基准0.65ppt
本周(2022-12-12至2022-12-16),沪深300指数增强跑赢基准0.45ppt。组合样本外跟踪以来(2019-01-01至2022-12-16)累计收益76.76%,累计跑赢基准43.76ppt。本周中证500指数增强跑赢基准0.65ppt。合样本外跟踪以来(2021-01-01至2022-12-16)累计收益20.38%,累计跑赢基准28.21ppt。
主动量化选股:价值股优选策略今年以来收益率达11.1%,超额基准11.8ppt
成长趋势共振模型本周收益率为-2.1%。该策略2009年1月1日以来,年化收益率达33.1%,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为基准,年化超额收益率达21.9%。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4.8%,超额基准5.6ppt;本周收益率为-2.1%,与基准指数基本持平。
价值股优选策略本周收益率为-1.2%。该策略2009年5月5日以来,年化收益率达21.6%,以价值股基础池为基准,年化超额收益率为5.4%。今年以来收益率达11.1%,超额基准11.8ppt;本周收益率为-1.2%,跑输基准0.1ppt。
风险提示: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构建,未来可能存在失效风险。

(全文详见: 量化策略周报(321):战术上重视安全性,战略上关注性价比)



传媒互联网:周报:爱奇艺会员再次提价,关注内容产播常态化向好


张雪晴,焦杉,唐婧,杨宁,余歆瑶,蒋露薇,杨子捷,李子悦


行业近况
本周(12月12日~12月16日)A股申万传媒指数下跌1.64%,沪深300下跌1.10%,上证指数下跌1.22%,创业板指下跌1.94%,海外市场恒生指数下跌2.26%,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0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2.72%。
评论
常态化假设,聚焦长期布局龙头。我们认为,传媒行业目前整体低估值、低预期、低配置,而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内容产播均常态化向好,行业公司降本增效以后聚焦更为高效的运营能力,我们认为围绕优质标的可以乐观布局。关注四条主线机会:1)相关性较大,分众传媒/猫眼娱乐等;2)头部公司具备相对工业化的稳定内容生产矩阵、以及产业链并购建设的实力,关注芒果超媒/阅文集团等;3)前期注重用户规模增长,但由于亏损及现金流压力等估值限制的头部公司,聚焦盈利提升,亦或市场缓和后融资渠道有所改善,迎来正向循环,重点关注遥望科技/快手/哔哩哔哩等;4)稳健经营及股息率品种关注度或持续提升,重点关注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山东出版。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扶持鼓励文娱领域消费。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文件要求包括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我们认为文件对于传媒行业多种业态进行鼓励和扶持,有助于释放发展新动能。
数字媒体:爱奇艺会员再次提价,优质内容有望支撑ARPPU提升。根据爱奇艺官网,爱奇艺自12月16日起再次上调会员价格,此次提价后,爱奇艺会员价格与腾讯视频及优酷视频保持一致。我们认为,长视频平台用户付费意愿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伴随各平台持续加强优质内容稳定产出,提价常态化趋势或长期持续,并逐步向ARPPU提升转化,推动订阅会员业务健康发展。
影视院线:《阿凡达:水之道》票房超3.6亿元,全国影院营业率回升至超过八成,关注疫情影响。根据猫眼专业版,截至12月18日10时,《阿凡达:水之道》总票房超3.6亿元,豆瓣评分8.3分;截至12月16日全国营业影院数超过一万家、影院营业率达到84.25%。我们判断重点影片上映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推动电影票房边际改善;但近期疫情仍对观影需求造成影响,我们预计行业回暖将是渐进式过程,建议关注疫情后续影响。
估值与建议
维持所覆盖公司盈利预测、目标价及评级不变。
风险
疫情反复超出预期,宏观经济景气度下滑,行业监管政策继续趋严。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周报:爱奇艺会员再次提价,关注内容产播常态化向好)



大宗商品:图说大宗:需求预期转好,静待基本面验证


郭朝辉,王炙鹿,董霁旋,陈雷,李林惠,庞雨辰

过去两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市场情绪受到显著提振,黑色系及软商品领涨国内商品价格,而海外市场虽迎来通胀回落后的加息放缓,但欧美央行偏鹰的态度仍制约需求表现。分品种来看,能源板块,一方面,欧盟对俄罗斯海运原油禁运制裁正式执行,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海内外需求延续疲弱,国际原油价格中枢进一步回落;海外天然气价格的主导因素仍为取暖季需求预期的天气表现,随着美国气温再度转冷,NYMEX天然气价格随之快速冲高。黑色金属板块,过去两周黑色系表现强势,黑色系各品种均录得上涨,尽管钢厂利润水平依然有不小压力,供应端在12月上半月仍保持了一定韧性,需求方面,虽然最新一周的高频消费数据也超出市场预期,但11月下游需求表现依然较为疲软,预期固然一般领先基本面的走势,但我们认为近来黑色系预期仍有所“抢跑”。有色金属板块,LME铜、铝3个月合约结算价分别下降1.1%、3.3%,上期所活跃合约结算价铜、铝分别下降0.6%、2.3%。疫情影响国内需求叠加美联储加息,金属价格短期走弱。农产品板块,国内棉花价格反弹明显,但预期快速转好之下,消费端并未出现显著提振,价格拐点的确定仍需等待预期落地;生猪方面,12月南北方旺季消费表现不及预期,在供给端压力逐步释放之际,价格承压较为明显。
过去两周大宗商品价格排序为:焦煤:10.5%;铁矿石:9.1%;螺纹钢:7.4%;热轧卷板:6.8%;焦炭:6.5%;NYMEX天然气:5.1%;白糖:3.1%;纽卡斯尔煤炭:3.1%;大豆:2.6%;玉米:1%;白银:0.3%;强麦:0%;黄金:-0.5%;铜:-1.1%;棉花:-1.5%;国内动力煤:-2.2%;铅:-2.7%;镍:-3.2%;铝:-3.3%;豆油:-3.4%;锡:-3.8%;锌:-3.8%;WTI原油:-7.1%;布伦特原油:-7.6%;棕榈油:-8%;TTF天然气:-13.7%;生猪:-19.5%。
能源:供应风险暂稳,需求预期驱动
过去两周国际原油价格中枢进一步回落。一方面,欧盟对俄罗斯海运原油禁运制裁正式执行,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影响相对有限,据我们跟踪的高频数据,12月5-16日,俄罗斯海运原油日均出口量约为183万桶/天,印度、中国仍为主要去向,叠加OPEC+维持减产目标,等待基本面改善 ,供应风险并未超预期发酵。另一方面,海内外需求延续疲弱。据IEA最新预测,11月OECD油品需求同比增速已下滑至-0.7%左右,其中汽油、柴油、石脑油的同比增速贡献约为-1.1%、-0.9%和-1.0%,航空煤油仍为同比扩张的主要拉升项,同比增速贡献约为1.0%。EIA周度数据也显示,美国成品油库存已连续4周增加,原油商业库存也在本周转为累库,汽油、柴油需求均处于历史同期相对低位。受局部疫情反复扰动,11月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重回同比收缩区间,当月同比增速降至-2.8%,从相关指标来看,汽油需求受损或为主要拖累,相较之下,受益于物流运输保障和工程赶工需求的柴油需求或更具备支撑。从当前价格表现和期货远期曲线结构来看,我们认为全球原油现货市场或已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供应弹性偏紧之际,油品需求预期能否改善,对于近期市场情绪和供需走势尤为重要,例如我们看到随着国内防控政策优化,12月以来居民出行和航空需求已边际改善。此外,近期中阿油气贸易合作有望深化 ,随着国内需求恢复,炼厂产能和成品油出口配额也有所提高,我们认为国内原油进口需求有望平稳增长,贸易需求提振或有望前置部分潜在消费增量,进而促进市场预期回暖。再往前看,我们提示下一等待验证的供应风险或为将于2023年2月开始执行的欧盟对俄海运成品油制裁[1],12月以来俄罗斯-欧盟海运成品油出口仍有约120万桶/天,占俄罗斯海运成品油出口总量的47%。
主导取暖季需求预期的天气表现仍为近期海外天然气价格走势的核心驱动。随着美国气温再度转冷,NYMEX天然气价格随之快速冲高,一度接近7美元/百万英热。当前EC和GFS天气模型显示,未来一周美国气温或仍将偏冷,我们预期气价或仍将徘徊于相对高位。欧洲天然气价格也随着气温转冷而在过去两周有所上行,荷兰TTF天然气价格中枢重返40-50美元/百万英热区间,欧洲天然气库存也步入稳步去化通道。在2022年12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欧洲天然气:需求疲弱能否延续?》 中,我们分析了10-11月欧洲天然气消费超预期疲弱的主因在于天气超季节性温和下的取暖需求减少,而非工业部门和电力部门天然气投入的进一步恶化,因而随着12月以来欧洲天气转冷,欧洲天然气消费快速回归历史正常区间,叠加俄PNG供应缺口持续存在,我们预期今冬欧洲天然气库存的去库斜率或难免较历史同期更为陡峭。当前EC和GFS天气模型显示,12月下旬欧洲天气或将偏暖,或将驱动欧洲天然气价格短期回落。而随着库存逐步去化,在天气表现并非持续性超季节偏暖的情形下,我们仍提示欧洲天然气市场旺季供需平衡难言坦途,荷兰TTF天然气价格中枢有望保持在40-50美元/百万英热区间。
煤炭方面,过去两周,国内煤炭价格上行乏力。动力煤电厂日耗随气温降低逐步走高,但在库存充足情况下电厂补库意愿不强,同时非电需求亦逐步走弱。而煤炭供给则维持高位,11月原煤产量从前月低谷中大幅回升,录得3.91亿吨,同比增长3.1%,原煤日均产量1304.4万吨,同比较上月1194万吨显著提升,也是历史上首次突破日均1300万吨水平。往前看,煤炭日耗可能进一步走高,但库存无虞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短期内动力煤价或偏弱运行。海外方面,采暖需求与天然气价格走强支撑煤炭需求,德国硬煤发电量出现大幅攀升,纽卡斯尔与南非理查德湾等高卡煤价格也显著反弹,同时也对印尼等低卡煤种价格有一定带动。
黑色金属:预期抢跑黑色系
过去两周黑色系表现强势,黑色系各品种均录得上涨,其中相对涨幅焦煤>铁矿石>螺纹>热卷>焦炭。在供需基本面走弱幅度不及预期,11月政策利好频发,疫情防控优化、地产供给端“三箭齐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发布,市场反应较为积极,因此基本面交易较少,而更多的是预期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周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坚持了“房住不炒”的定位,黑色系表现颇有利多出尽的意味,触顶回落。
从基本面上看,尽管钢厂利润水平依然有不小压力,供应端在12月上半月仍保持了一定韧性,周度的钢材与铁水产量甚至出现了小幅的回升。另外,钢厂铁矿与焦炭库存均偏低,产量韧性叠加原材料的补库需求支撑了铁矿与焦煤等原材料价格,而乐观的宏观预期则提供了价格弹性的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日均粗钢产量约248.5万吨,较10月份的257万吨环比下降约3.4%。今年前11个月粗钢累计产量年化10.22亿吨,考虑到12月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下滑,我们预计2022年粗钢产量大概率落在10.05-10.1亿吨的范围内。
需求方面,最新一周的高频消费数据也超出市场预期,螺纹需求录得298万吨,是1个月以来新高,热卷需求也维持在310万吨之上。但从11月的宏观数据来看,疫情反复叠加地产延续弱势,11月下游需求表现依然较为疲软。11月房地产供给侧指标跌幅均有所走扩,当月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19.9%(10月-16%)和50.8%(10月-35.1%),11月末施工面积同比下降6.5%(10月末为-5.7%)。外需方面,11月出口继续回落,以美元计价出口从上月的-0.3%下滑至-8.7%。
预期固然一般领先基本面的走势,但我们认为近来黑色系预期仍有所“抢跑”。换言之,从政策(风动)到市场预期回暖(心动)再到实际需求兑现(幡动)的路径依然漫长,市场情绪近来释放得比较充分,后续仍有反复的可能性。很重要的一点是销售在得到持续性改善之前,下游地产端的需求难言出现向上拐点。我们看到11月商品房销售跌幅仍有所走阔,未见好转。并且,从销售好转到新开工面积与黑色金属需求兑现的传导跨度可能也比历史周期更长。在今年拿地疲软的情况下,就明年而言新开工面积可能仍难有明显起色。换言之,近来政策利好对黑色系市场的意义可能更多是提供一个“看得见”的底部范围,但向上的路径依然曲折。
有色金属:铜铝社会库存下降,国内供给不及预期
过去两周,LME铜、铝3个月合约结算价分别下降1.1%、3.3%,上期所活跃合约结算价铜、铝分别下降0.6%、2.3%。疫情影响国内需求叠加美联储加息,金属价格短期走弱。
铜:LME铜库存下降,国内产量不及预期。过去两周,LME铜库存维持低位,截至12月16日,下降至84,100吨,同时注销仓单占比上升至30%附近,现货持续贴水,期现价差扩大。国内方面,精炼铜到港增加,但进口持续亏损而多数进入保税区,社会库存有所下降。原料端,SMM周度铜精矿加工费小幅下降,截至12月16日当周报价87.67美元/吨。下游铜材需求方面,11月全国各地疫情反复影响铜材需求,电解铜杆、铜板带行业开工率均有所下降。产量方面,根据SMM统计,国内冶炼厂检修影响精炼铜供给,11月国内精炼铜产量环比下降0.2%约至89.96万吨。展望12月,国内疫情扰动风险仍存,冶炼厂生产节奏可能稍慢,我们认为国内精炼铜产量可能小幅下降。
铝:社会库存持续下降,电力供应影响国内供给。过去两周,LME铝持续去库,注销仓单占比有所下降,但截至12月16日,仍维持45%的高位,挤仓风险仍存。国内方面,进口持续亏损,铝到港数量减少,保税区库存小幅增加,社会库存持续下降。供给方面,采暖季到来河南部分铝厂计划减产[2],11月国内电解铝产量环比下降2%至333.5万吨。由于水电超发,12月12日贵州电网发布通知要求5家电解铝企业暂按70 万千瓦总规模调减[3],四川、云南同样面临枯水季电力供应不足的风险,我们预计12月电解铝产量或将小幅下降。
农产品:“需求市”下,静待消费指引
棉花:内需预期转好,海外依旧承压。近期,内外棉价出现内强外弱的分化走势,具体来看,国内方面,从供给端看,虽然2022/23年度全国棉花丰产局势已定,但由于各地疫情仍有反复,对物流运输形成干扰,截至12月8日,全国棉花加工率为55.1%,同比下降19.4 ppt,较过去四年均值下降21.7 ppt。我们认为,加工率的偏低意味着供给压力或存在滞后效应,随着新疆疫情防控的政策优化,新棉加工及工检进度或将逐渐加快,对于现货市场形成更大压力。从需求端来看,虽然防疫优化政策对于市场情绪有所提振,但下游纺织企业实际订单情况尚未出现明显增加,新棉销售率仅为10.2%,同比下降1.1 ppt,较四年均值下降9.8 ppt。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表示将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消费改善,注重吃穿消费等传统消费质量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在供给充裕的背景下,居民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或将提振下游纺织企业信心,支撑内棉价格重心上移,但拐点的出现仍需密切观察消费乐观预期的落地情况。海外方面,随着北半球主产国新花的陆续上市,未来供给端的不确定性转移到南半球新季棉的生长上来,当前,从天气预期来看,南半球棉花产量较为乐观。从需求端来看,2022年11月全球纺织业平均业务状况进一步转差,全球范围内新订单指数、未交货订单指数以及开机率均下降,未来六个月的需求预期难有显著改善,供给压力叠加需求弱势导致国际棉价难有明显的上行动力。
生猪:供给压力如期释放,但需求“旺季不旺”,带动猪价快速回落。主要原因:供给方面,一是集团化规模猪场为完成年度出栏任务会加速出栏,导致生猪供应量显著幅度增加。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监测142家样本企业),11月份计划完成率为103.58%,12月份生猪计划量环比增加6.27%,其中河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增加明显;二是猪价出现持续下行后,散养户前期的压栏情绪明显减弱,出栏积极性大幅增加。据卓创数据,12月以来生猪交易均重已连续两周走低,且降幅明显加快;三是养殖企业出栏积极性提高后,屠宰企业压价明显。据卓创数据,12月9-15日当周,全国重点屠宰企业结算均价 20.42 元/公斤,较12月2-8日当周下滑 12.25%。屠宰企业日度开工率不断上升,由月初的27.45%回升至12月16日的32.87%。需求方面,虽然已经进入传统的消费旺季,但今年生猪市场却出现了“旺季不旺”的情况,这与市场此前预计偏颇较大,也是造成近期价格回落的直接原因。近期我们看到国内防疫管控显著优化,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优化初期感染攀升会对居民消费形成扰动,消费场景受限,但确是经济正常化的必由之路。随气温降低,四川、江西、广西等南方部分省份有一定腌腊需求,但北方部分省份白条走货仍较为乏力,总体而言,市场整体仍呈现供强需弱的状态,猪价承压下行。向前看,我们预计12月生猪供给压力仍较大,但猪价快速下行也导致散户有惜售心理,二次育肥户养殖利润持续收缩,或可能把出栏移至1月,因此预计12月下旬生猪价格大概率会企稳,全国均价低于9元/kg的持续性不强。同时,按照目前的防疫政策,我们预计今年春运、出行等或恢复正常,春节餐饮消费恢复带来的需求释放增加,预计未来猪肉需求或将会稳中有升。
贵金属:关注避险支撑的可持续性
过去两周COMEX黄金价格基本位于1800美元/盎司附近波动。一方面,美国11月通胀数据继续降温,其中利率敏感型资产价格回落明显,或意味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起效,进一步支撑了市场对于加息步伐放缓的预期。12月FOMC会议如期加息50bp,市场对于明年一季度的两次加息预期均企稳于25bp左右,加息政策逐步退坡预期深化,但从与黄金价格直接挂钩的美债长期实际利率角度来看,当前或并未到其持续性回落之时,例如我们看到过去两周,虽然10年期美债名义利率小幅回落,但由于通胀预期降温,实际利率仍处于上行通道。因而从投机资产的收益率相对排序来看,当前或仍未到黄金单边收益明显占优之时。另一方面,近期实际利率抬升,但黄金价格并未明显承压,我们认为或与经济衰退担忧加重下的避险需求提高相关。当前10Y-3M美债利差倒挂约90bp,SPDR黄金ETF也有所加仓,对黄金风险溢价形成一定支撑。在避险支撑有所显现之际,我们认为黄金价格能否有进一步的上行空间或需关注经济衰退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后续走向。


[1]https://finance.ifeng.com/c/8JFfTBHnV2u
[2]https://www.cls.cn/detail/1171502
[3]https://news.smm.cn/news/102032485

(全文详见: 大宗商品:图说大宗:需求预期转好,静待基本面验证)



半导体:半导体周报(12/16):明年设备市场或衰退


彭虎,胡炯益,李学来,于新彦


行业近况
本周(12/9-12/16)SW电子指数下降0.4%,SW半导体指数上涨0.1%。沪深300指数下降1.1%,恒生科技指数下降5.0%,纳斯达克指数下降2.7%,费城半导体指数下降3.1%。半导体细分:SW数字芯片设计指数下降1.0%,SW模拟芯片设计指数上涨2.0%,SW集成电路封测指数上涨6.1%,SW半导体设备指数下降3.3%,SW半导体材料指数下降1.1%。
评论
芯片设计:数字芯片方面,OPPO发布第二款自研芯片,打造差异化旗舰产品,以推动销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依靠定制化服务等优势,国内座舱、智驾SoC芯片企业有望逐步迎来前装量产。模拟芯片方面,我们预计明年年中随库存消化,消费&工业需求有望回暖,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下游景气度明年仍较高。
功率器件:得益于技术上的效率优势、成本随上游原材料供给瓶颈逐步被打开等正面因素影响,SiC MOSFET芯片正加速上车。虽然中国本土新能源车出货量增速较2020/2021年趋缓,但我们认为SiC产业链上的优质头部国内供应商依有望获得业绩结构性高增长。
半导体制造及设备:我们认为全球半导体处于“去库存”阶段,晶圆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出现松动,产能扩张或将放缓,部分半导体公司计划削减明年资本支出。SEMI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912亿美元,同比减少16.0%,2024年为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
半导体封测:先进制程芯片的发展应当是制造工艺与先进封装工艺双轮驱动,我们建议理性看待Chiplet技术。但考虑到相关封测龙头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我们建议投资人关注2023年基本面反转情况。
半导体材料及零部件:自三季度以来,部分晶圆厂稼动率现松动迹象。受到周期下行及海外设备限制影响,国内部分晶圆制造厂商的扩产进度或延后,我们认为短期内或将对设备和材料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国内设备材料及零部件的自给率水平较低,未来提升空间较大,我们看好国产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估值处于底部的芯片设计板块,推荐瑞芯微、兆易创新、思瑞浦、恒玄科技、纳芯微、澜起科技、安路科技等。半导体制造环节建议关注华虹半导体-H、中芯国际-H、盛美上海、沪硅产业等,半导体材料环节建议关注江丰电子、安集科技。
风险
半导体需求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个股业绩不达预期。


(全文详见: 半导体:半导体周报(12/16):明年设备市场或衰退)



ETF与指数产品周报(95):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净流入大幅抬升


胡骥聪,朱垠光,刘均伟,王汉锋


全球: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净流入大幅抬升
各类型产品:权益型ETF资金大幅流入。上周,全球权益类ETF资金边际走强,具体,资金由此前的净流出16亿美元大幅升至净流入437亿美元。债券类ETF资金净流入大幅提升,上周资金净流入由此前59亿美元升至110亿美元。货币ETF产品资金净流出由9亿美元收窄至2亿美元。
主要市场: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大幅流入。上周,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边际走强,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由净流出3亿美元大幅升至净流入445亿美元。新兴市场股票ETF资金净流出由13亿美元收窄至8亿美元,目前发达市场股票ETF整体资金流入处于近一年最高位,而新兴市场股票ETF整体资金流入处于近一年低位。债券ETF方面,发达市场债券ETF资金净流入大幅上升,由52亿美元升至100亿美元,处于近一年高位,新兴市场债券ETF资金上周大幅流入9亿美元。
风格及行业:价值风格资金相对强势。1)风格:上周,大小盘风格方面,大盘风格ETF资金净流入292亿美元,中盘风格ETF资金净流入56亿美元,小盘风格ETF净流入72亿美元。综合产品历史资金流情况,中盘风格产品资金流入相对强势。成长价值风格方面,成长风格ETF资金净流入29亿美元,平衡风格ETF净流入167亿美元,价值风格ETF净流入223亿美元。综合产品历史资金流情况,价值风格产品资金流入相对强势。2)行业:上周下游行业资金流入相对明显,而上游行业资金流出相对明显。其中下游消费和上游材料行业资金流出持续居前,资金流出分别占规模比例0.36%和0.34%,下游房地产行业资金流入居前,资金流入占规模比例0.62%。
国内:股票ETF资金大幅流入,宽基产品资金流入居前
市场规模:1)存量:截至2022年12月16日,国内股票型ETF规模合计11,292亿元,其中宽基类产品规模为5,579亿元,行业主题产品规模为5,400亿元。2)市场格局:华夏、易方达和华泰柏瑞非货币ETF规模居于前三,管理规模分别达2,787亿元、1,663亿元和1,219亿元,规模前十大公司市场份额稳定在80%左右。
市场概况:上周国内非货币ETF资金大幅流入,流入金额110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净流入领先,流入金额为112亿元,而商品型和跨境型ETF资金分别小幅流出1.5亿元和1.4亿元。股票型ETF中,宽基和行业主题ETF资金净流入靠前,分别净流入88亿元和24亿元,SmartBeta ETF资金小幅净流出0.3亿元;行业主题ETF中,TMT主题ETF资金净流入领先,净流入16.6亿元,而消费主题ETF资金净流出领先,净流出5亿元。在产品资金流向上,沪深300和科创50指数ETF资金净流入居前,恒生科技和中证银行指数ETF资金净流出居前。
产品动态:上周有3只ETF产品上市,本周暂无ETF产品登记上市。

ETF重点关注:
我们认为行业配置可以沿着以下主线:1)关注政策支持的相关板块:如计算机软件和电新等。2)关注低估值、稳增长领域:如基建等。综合行业轮动模型10月份推荐行业为汽车、电新、农林牧渔、通信、机械、家电。因此,建议关注指数:中证全指可选消费(需求风险)、中华交易服务半导体芯片行业(国际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中证500信息技术(国际环境风险、政策风险)、中证全指家用电器(需求风险)、中证新能源汽车(需求风险)、中证光伏产业(需求风险、政策风险)、中证TMT150(需求风险)。对应ETF分别为:可选消费ETF(159936.OF)、芯片ETF(512760.OF)、信息科技ETF(512330.OF)、家电ETF(159996.OF)、新能汽车(159824.SZ)、光伏产业(159863.SZ)、TMTETF(512220.OF)。

风险提示
1)ETF在基金管理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赎回风险,从而影响基金的整体收益水平。2)基金产品及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3)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


(全文详见: ETF与指数产品周报(95):发达市场股票ETF资金净流入大幅抬升)



可选消费:数说消费12月刊:扩大内需前景广阔


刘毅然,郭海燕,庄铭楷


行业近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16日在北京举办,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期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随着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推广、促消费举措的出台和落地,我们预计2023年消费有望逐步复苏。
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有助于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的恢复。具体来看,会议指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随着会议相关内容逐步落实,我们认为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有望逐步恢复,消费复苏可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2](后文简称《纲要》),有助于中长期消费潜力的释放。《纲要》指出我国扩大内需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认为这或将是中国消费再次增长的基础。此外,《纲要》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均对于消费行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并具体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方向。
疫情扰动下11月社零跌幅有所增加。受疫情反复对于居民出行的影响,11月社零同比跌幅扩大5.4个百分点至-5.9%。从结构看,必选消费韧性较强,而可选消费偏弱。必选消费端,中西药品/粮油食品/烟酒同比+8.3%/+3.9%/-2.0%,表现优于大盘。可选消费端,较依赖线下场景的餐饮/纺织服装受疫情影响较大,同比-8.4%/-15.6%,降幅环比扩大0.3/8.1个百分点;受基数走高和需求弱的影响,通讯器材跌幅扩大8.7个百分点至-17.6%;受补贴退坡及出行受限的影响,汽车同比由正转负至-4.2%。
展望未来,政策优化有望助力消费迎来复苏。随着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促消费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和落地,我们认为2023年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意愿有望逐步恢复。
估值与建议
当前时点我们推荐三类标的:受益于防疫措施优化、低估值的社服板块龙头公司如海伦司、九毛九、中国中免等;海外业务占比高,海外消费有降级趋势情形下仍有望持续增长的公司如申洲国际、海尔智家等;可选属性较强的白马龙头如安踏体育、李宁、周大福、稳健医疗、华熙生物等。
风险
疫情反复;消费环境的变化。

[1]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12/16/c_1129214446.htm
[2]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全文详见: 可选消费:数说消费12月刊:扩大内需前景广阔)



家电及相关:中金电动车研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电动车机遇


何伟,邓学,曾韬,陈显帆,齐丁,裘孝锋,汤亚玮,樊建岐,季枫,王颖东,邹靖,张家铭,夏斯亭


行业近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我们建议关注相关机会,具体如下。
评论
汽车:会议中提到要支持新能能源汽车消费。我们认为,整车方面,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以及补贴政策有望平稳退出利好中期需求向上,2023年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确定但渗透率增速或将放缓;电动智能方兴未艾,建议从量价利三条视角寻找投资机会。
家电: 随着地产政策放松、防疫政策优化,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有望走出低迷,欧美市场有望走出去库存周期。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备国际竞争力,需要全球视野、跨产业链视野看待的中国家电产业。
电新:我们看好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需求,当前中游产业链估值处于历史的底部,可关注下游需求好转带来的板块估值修复行情;同时可重点把握明年储能的beta行情和电池新技术的alpha机遇。
机械:结构件中长期稳健增长,复合铜箔产业化加速。我们预计2023年锂电设备行业订单规模同比减少,锂电结构件龙头企业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复合铜箔产业化进展顺利,关注产业催化剂,推荐东威科技。
有色:需求预期强化,支撑能源金属价格。我们认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及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将提振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预期,有利于提升锂价高位的持续性,利好钴镍稀土金属的价格上涨。
化工:看好新能源技术研发与相关材料国产化机会,看好主业有望回暖并积极投资新能源赛道的化工企业。在主业盈利有望反转、新能源业务有望打造新成长曲线的当下,我们看好相关化工企业长期发展潜力。新技术方面,重点看好:钠离子电池,硅碳负极,导电炭黑,芳纶等。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1)头部新能源车企,及智能电动车零部件中竞争格局优化、利润率企稳回升相关标的。2)家电受益地产修复、国际交流、新兴品类及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公司。3)电新下游需求好转的修复行情以及储能、电池新技术。4)锂电结构件龙头、复合铜箔产业化。5)价格受益的锂矿、钴镍稀土金属等。6)化工新技术与相关材料国产化机会。具体标的详见正文。
风险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业链供给过剩。


(全文详见: 家电及相关:中金电动车研究: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电动车机遇)



有色金属:锂精矿拍卖价格回落 镍价持续高位震荡


杨文艺,张家铭,齐丁,陈彦


行业近况
本周锂价、钴价小幅调整,镍价高位波动。锂方面,本周国内6%品位锂辉石到岸价6,090美元/吨,周环比-0.33%。氢锂价格53.25万元/吨,周环比-2.56%,工碳、电碳价格为52.05、55.45万元/吨,周环比-3.16%、-2.46%。钴方面,MB标准级钴收于19.75~21.15美元/磅,周环比-1.17%~-0.25%,国内硫酸钴、电钴价格分别为5.20和32.65万元/吨,周环比-1.89%、-3.26%。镍方面,本周LME3月镍收报28,265美元/吨,周环比-1.89%,SHFE镍收报215,610元/吨,周环比-2.67%。国内高镍铁和硫酸镍价格分别1,380元/镍点、3.93万元/吨,周环比+1.85%、-2.24%。
评论
锂:锂精矿拍卖价格回落,短期锂价有望维持较高中枢。Pilbara于12月14日的锂精矿拍卖价格为7552美元/吨,相比上次7805美元/吨的拍卖价格有所回落,本次拍卖的锂精矿将于2023年1月底发货,对应6%品位的中国到岸锂精矿价格约8299美元/吨,折单吨碳酸锂生产成本约53.3万元/吨。本次锂精矿价格的回落并非年内首次,在经历淡季的锂盐价格回调后,今年7月的锂精矿拍卖价格也曾出现回落。我们认为,从历史看锂精矿的拍卖价格往往跟随锂盐现货价变动,并不具有显著的领先性,因此本次拍卖价格回落主要基于国内锂价调整的背景,短期看在供需扰动和季节性供需变化的支撑下,我们判断锂价仍有望维持较高中枢。
钴:钴价本周持续低位徘徊。明年1月电钴冶炼厂将集中完成交储订单,短期钴盐市场成交仍较为清淡,整体供需处于双弱。我们认为,后市电钴价格仍以震荡为主,但钴盐价格或上涨乏力。从绝对跌价幅度来看,海外MB钴价已跌破20美元/磅,国内价格稳在32万元/吨左右,近期跌幅超过国内金属钴价格,国内钴盐冶炼利润好转,四钴、硫酸镍单吨冶炼利润回升至4万元、0.5-1万元区间。
镍:关注宏观利好兑现程度,我们预计镍价高位震荡。本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同时提及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需求回升预期不断强化。我们认为,近期镍价主要是受到海内外宏观利好的刺激而冲高,但向前看,近期电池行业和不锈钢钢厂逐渐减产,基本面处于弱势状态;所以,当前镍价是处于“预期定价”的状态,而此状态下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情绪退温后镍价可能短期走弱,未来涨价持续性需要关注宏观利好兑现程度。但考虑到镍库存仍处历史低位,以及印尼供给端扰动受政策影响较大,我们预计即使镍价走弱,下降幅度也不会很大,整体仍将处于较高水平运行。
估值与建议
1)锂:建议关注赣锋锂业、中矿资源、天齐锂业(未覆盖);2)钴镍:建议关注华友钴业、洛阳钼业、盛屯矿业、腾远钴业(未覆盖)等。
风险
1)新能源车产销不及预期;2)新增供应超预期;3)疫情反复影响供需。


(全文详见: 有色金属:锂精矿拍卖价格回落 镍价持续高位震荡)



有色金属:稀土:需求回升预期强化,价格上行通道开启


何曼文,王政,齐丁


行业近况
本周(12.12-12.16,下同)稀土价格继续上行。本周混合碳酸稀土矿、中钇富铕矿分别报5.35、29万元/吨,周环比分别+3.88%、+5.45%;氧化镨钕、氧化镝、氧化铽分别报70、244、1365万元/吨,周环比分别+3.24%、+2.52%、+1.49%。钕铁硼50H报价37.45万元/吨,周环比+0.54%。以钕铁硼50H为例,前三个月平均原材料成本为313元/公斤,周环比+2.27%,单吨加工费为61元/公斤,周环比-7.5%。
据北方稀土,12月氧化镨钕挂牌价为64.28万元/吨,月环比0%。据上海有色,12月至今氧化镨钕现货市场均价为68万元/吨,高出挂牌价5.85%。
据百川盈孚,预计11月氧化镨钕、氧化镝、氧化铽产量分别为6200、192、38吨、月环比分别+2.28%、+1.05%、+8.57%。
据海关数据,10月我国稀土及制品进口总量为13995.1吨,同比/环比+375.74%/+2.69%;出口总量为8248.89吨,同比/环比-8.51%/-12.9%。
评论
本周稀土价格上行趋势延续且涨幅较上周扩大,氧化镨钕突破70万元/吨大关。据百川资讯,周初市场气氛平淡,随着金属厂试探询单,市场询盘活跃度提升,成交价格同步上调,价格涨势明显。据亚洲金属网,本周氧化镨钕价格达到70万元/吨,周环比+3.24%,较上周涨幅+1.29ppt。
新能源车产量续创新高,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需求回升预期强化。一是据中汽协数据,11月我国新能源车产量76.8万辆,同比+68%、环比+1%,新能源车产量续创新高。二是12月15日至16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我们认为,新能源领域需求持续高景气叠加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稳增长”,需求回升预期不断强化。
年底企业停减产叠加缅甸进口矿数量不多,短期供应仍偏紧。据百川资讯,一是临近年底企业生产指标用尽,部分企业停产检修;二是12月以来缅甸矿进口虽有所恢复,但进口数量不多,整体来看,短期供应仍偏紧。
估值与建议
上游建议关注资源属性、成长性强的广晟有色、中国稀土(未覆盖)、北方稀土、盛和资源(未覆盖)等。磁材建议关注积极布局新能源车、节能电机领域的金力永磁(电新组联合覆盖)、宁波韵升、中科三环、正海磁材。
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稀土供给超预期。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7/content_5732437.htm


(全文详见: 有色金属:稀土:需求回升预期强化,价格上行通道开启)



金融:发布2023资本市场行业展望-周报


姚泽宇,蒲寒,毛晴晴,樊优,黄月涵,李亚达,于寒,龚思匀,胡子慧,苏杭,周东平,郭瑞


行业近况
本周沪港深通金融服务指数下跌1.1%,跑平沪深300、跑赢KWEB 2.1个百分点;所覆盖非银及金融科技标的涨跌幅前三分别为:慧择(+11.8%)/拉卡拉(+2.8%)/中银航空租赁(+2.6%);陆金所(-13.0%)/联易融科技(-12.9%)/焦点科技(-10.9%)。
评论
资本市场:发布行业2023年度展望 。我们认为,板块当前估值仍处于低位,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持续深化的市场改革、以及行业内生转型发展共振之下,估值及盈利修复有望持续;板块内部选股逻辑有望由过往的高beta主导演进为精选优质个股。结合市场趋势及公司禀赋,建议布局以下三类公司:1)周期成长股,包括富途/港交所/同花顺/老虎证券/指南针等;2)低估值绩优股,包括中信/华泰等头部券商;3)特色重估股,包括广发证券/国联证券/诺亚财富/华兴资本等。
保险及健康管理:继续看好寿险估值修复机会,当前板块依旧被严重低估。1)中资寿险:我们测算不考虑任何新业务增长,各公司基于调整后EV评估假设下清算价值在0.83x-0.91x PEV之间,仍高于当前估值水平。行业基本面长时间恶化后,我们认为保险板块投资者或已过于悲观,考虑行业供需调整及外部环境变化,当前寿险行业基本面或处于过去3年和未来3年低点,叠加超调较为严重的估值,寿险行业或有望实现困境反转,详情可参见报告《近期保险路演思考:困境反转或正在形成》 。推荐关注两条主线,基本面存在底部反转可能的标的:中国平安-HA、中国太保-HA;受益于国企价值重估的标的:中国人寿-H、中国太平、新华保险-HA、中国太保-HA。2)随着防疫形势逐渐明朗,大陆香港通关预期随之走强,我们认为友邦估值有望在近期得到快速修复,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多元金融:移动支付底层资金来源回归银行卡。1)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底层资金来源中储蓄卡(79.1%)和信用卡(69.2%)占比最高,而支付账户余额(46.8%)、货币市场基金(19.1%)和消费信贷产品(19.3%)占比显著下降,表明底层资金来源进一步向银行卡集中。2)本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强调“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资本市场]港交所/同花顺/指南针/中信证券-AH/华泰证券-AH/广发证券-AH/国联证券-AH/富途/老虎/诺亚/华兴资本;[保险]中国平安-AH/中国太保-AH/中国人寿-A/友邦/众安/中国财险;[多元金融]QFIN/中银航空租赁/远东宏信/江苏租赁/联易融/移卡/百融云等。
风险
监管环境不确定性;同业竞争加剧;市场活跃度下降;市场波动风险。


(全文详见: 金融:发布2023资本市场行业展望-周报)



汽车及零部件:周报:政策积极指引,汽车产业持续受益


邓学,司颖


行业近况
上周(12/12-12/16)沪深300指数下降1.1%,A股汽车板块下降1.9%,跑输大盘0.8pct,汽车零部件板块下降1.7%,跑输大盘0.6pct。
评论
周度上牌量创10月以来新高,新能源渗透率持续高位。12月第2周( 12月5日-12月11日)乘用车上牌量46.2万辆,环比上周+19%;新能源乘用车上牌量14.0万辆,环比上周+9%;均创10月以来周度新高。本周新能源渗透率30.3%,维持30%以上水平。我们认为,防疫政策调整后短期内供需两端或有阶段性冲击,但疫情形势稳定后供给端恢复速度可能高于预期,需求端到店客流改善、消费者购买力或有提升,叠加春节前为传统购车旺季,我们预计12月乃至明年1月产销可能逐步恢复。
中央积极指引扩大内需、强调稳增长,汽车产业持续受益。我们认为,汽车产业兼具消费与制造双重属性,电动智能化发展下新能源车成为基础化工、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应用终端,将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
?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1]。《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纲要》提出,要持续提升传统消费、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便利二手车交易。
?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2]。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估值与建议
建议关注:1)整车及新势力:理想(H股)、蔚来、小鹏、长安、长城等;2)二轮车:钱江摩托、爱玛科技、雅迪控股;3)热管理:三花智控(家电组联合覆盖)、银轮股份;4)汽车电子:科博达、星宇股份、保隆科技;5)一体压铸:文灿股份、广东鸿图、旭升集团;6)汽车座椅:继峰股份;7)平台公司:拓普集团、新泉股份、伯特利。
风险
汽车产销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http://www.gov.cn/zhengce/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2]http://www.news.cn/2022-12/16/c_1129214446.htm


(全文详见: 汽车及零部件:周报:政策积极指引,汽车产业持续受益)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周思考:进入阶段性盘整期


白洋,肖俨衍,吴维佳,王秋婷,牛一涵,陈佳婧,焦莞,高樱洛,刘泓蔚,魏萌


行业近况
(12月12日-12月16日)恒生科技指数下跌5.0%,互联网指数(KWEB)下跌3.1%,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7%。
评论
宏观层面利好不断。(1)本周初市场一度担心PCAOB调查结果公布或晚于预期,而12月15日PCAOB主席正式发表声明 称已首次完成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事务所的全面检查,撤销了去年12月确立的“三年不能提供审计底稿即退市”的决定,我们认为中概股退市风险被重置,短期无虞。(2)本周相继有利好互联网及消费的相关纲领性文件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中表示要加快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共享经济等在内的新型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与去年同期“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相比明显正面。
宏观层面多项因素在1-2个月内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反转,未来宏观指标的驱动力或有所减弱,基本面复苏仍需时间。由于今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宏观层面,例如监管、中概退市风险、疫情防控、经济压力、美国加息等,板块在今年前10个月呈现出同涨同跌状态,随着外部因素的加速修复,恒生科技指数、KWEB已分别从10月25日和24日的低点上涨53%/75%,估值已完成初步修复。我们预计板块被宏观因素主导的节奏在2023年有望出现一定变化,行业竞争格局及公司个体发展有望成为市场更关注的问题。目前板块或将阶段性地进入盘整期,直至基本面恢复路径相对明确。
本周携程发布3Q22业绩,收入利润均超预期,股价表现跑赢板块。我们认为旅游需求完全释放或有滞后性,反弹或将从明年二季度开始,但复苏确定性强,市场开始将基准推至24年的盈利预测计算估值,我们预计2023/24年跨境业务或能恢复至2019年的40%/100%,且受益于运营效率的提升,长期稳态经营利润率或提升至20-30%。
电商行业:本周11月统计局社零数据发布,线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上升1.2%至1.36万亿元,较10月15.3%的同比增速下滑明显,我们认为主要因为双11部分销售额尾款计入了10月,以及11月起疫情对需求端和履约端的扰动程度较大。我们认为在疫情政策得到优化后,整体电商板块有望受益于消费大盘的恢复预期,届时规模效应和经营杠杆也有望体现。我们对于电商板块整体保持乐观态度,建议重点关注拼多多和阿里巴巴。
估值与建议
维持个股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风险
宏观环境及疫情不确定性。


(全文详见: 传媒互联网:互联网周思考:进入阶段性盘整期)



全球汇率2023年展望:美元的拐点


李刘阳,丁瑞,张文朗


总论
2022年前三季度,我们经历了历史级别的美元上涨行情。美元指数一度站上了114,这是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多个因素共同造就了2022年美元的强势:首先,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货币政策分化的逻辑支持美元走强。为了对抗通胀,美联储被迫进行激进紧缩。这一方面拉大了美元与其他非美主要货币的利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收缩,这两个方面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美元走强的资本流动环境。其次,在国际贸易流方面,美元受益于贸易条件的改善。2022年初开启的俄乌冲突给能源和粮食的供给带来冲击。供给缺口冲击了非美工业国家的贸易条件,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和粮食出口价格。这一变化让美国的贸易逆差得以在美元汇率超强的环境下继续收窄。最后,在风险情绪方面,美元受益于其避险货币的地位。2022年在地缘冲突、疫情、全球利率上行和金融收缩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态势,英国、欧洲和新兴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忧虑上升,全球的金融稳定受到了挑战。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压制了风险资产的表现,激活了美元的避险属性。
但在第四季度,美元指数开启了显著的回调。截至12月16日,美元指数从年内高位最深已经回调近9%,几乎回吐了近半的年度涨幅。前三季度美元上涨的三个逻辑都出现了一定变化:美国通胀的回落令市场开启了一轮美联储政策转向的交易,需求的回落则将国际能源价格压制到了年内偏低的水平。而中国防疫政策的优化则推动了全球风险情绪的走高。我们判断美元的强势周期开始进入尾声。日元和人民币等受利差和中国疫情扰动影响较大的货币可能已经确认了本轮贬值周期的底部。
进入2023年,我们判断在较高的美元利率下,全球经济需求或将进一步趋于收缩,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存在较高的经济衰退风险,美欧央行或将比预期更早结束加息周期。我们认为这样的宏观环境可能会带动美元在年初出现一轮反弹。在市场交易经济衰退的阶段,金融风险的上升将会影响风险资产的表现,美元则会受益于避险情绪的支持。进入二季度和下半年后,随着美联储紧缩周期的结束,欧美经济或将逐步开始呈现一些初步的复苏迹象,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也将开始平复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初步企稳之时,市场的交易重心或将会从衰退转向复苏,美元也或将开启趋势性下行周期。我们预计美元强弱转换时点可能发生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后的数个月。
分币种看,我们认为美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中枢或仍将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于2023年第一季度有所反弹,但在考虑到疫情对经济扰动的边际减弱以及稳经济相关政策的逐步起效,我们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在美元反弹的时点仍料会强于一篮子货币。在二季度之后,伴随美联储加息的结束、中国跨境收支的平稳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回暖,我们认为在人民币汇率或将开始回升,年末有望收在6.7左右。在货币政策收敛、避险情绪以及跨境收支改善的背景之下,我们判断日元或能逆转2022年的颓势,在2023年开启一轮向长期均值回归的回升行情。我们认为欧元2023年上半年可能会较年末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回调,因欧洲经济的衰退预期和欧洲能源供应短缺的风险。但在美元的强势周期逆转后,欧元在2023年二季度乃至下半年之后存在一定的重新反弹可能。
风险因素:美国经济更强、通胀更高;欧洲能源供应问题;中国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全球汇率2023年展望:美元的拐点)



交通运输物流:海口机场免税:客流逐步恢复,奢品更进一步


吴其坤,赵欣悦,张骁瀚,冯启斌,杨鑫


行业近况
我们于12.16-17日调研了海南海口4家免税门店,包括美兰机场免税店、日月广场中免门店,日月广场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以及于10月新开业的中免海口国际免税城。
评论
海口机场客流逐步复苏;我们观察海口国际免税城当前分流程度仍较弱。根据海口机场官方微博数据,12.8-14当周机场客流环比提升81%,为近4个月来的高位水平,但较7月我们上次线下调研时仍下滑近30%,较疫情前同期低约50%;向前看,我们预计伴随疫情政策优化调整海口机场客流量将继续修复。横比看,我们观察认为此次客流密度上日月广场(中免)>美兰机场T2>海口国际免税城>日月广场(海控),海口国际免税城目前对于日月广场的分流或相对有限。
机场奢侈品入驻更进一步。与7月相比,我们发现机场T2中心区已新开Bottega Veneta、Burberry、ZEGNA等奢侈品门店,同时T2尚有较多区域处于围挡状态,显示为Cartier、Salvatore Ferragamo等品牌,精品或有继续发力空间;中免旗下新开业的海口国际免税城仍聚集了最多的奢侈品牌,但Gucci、Prada、YSL等大店目前尚未开业。
我们认为机场门店整体优惠力度弱于市内;当前市场整体价格优惠力度略强于7月。1)横比看,机场门店整体优惠力度相对较弱(以香化为例,多数为1件9折、3件88折,而市内店3件折扣基本在8折及以下)。2)纵向看,我们认为商场整体层面价格优惠力度与今年7月相当,但我们所观察的部分畅销香化品类单品价格折扣力度相较之前更大(单价较7月下滑15%左右);整体继续保持对专柜约20%~30%的价格优势,考虑多件折扣及积分后这一优势更大;3)品类看,我们观察香化中雅诗兰黛折扣水平(有较多4~65折商品)明显大于其他主流品牌;此外,部分奢侈品牌中有约10%的商品以4~6折区间售卖,典型代表如Coach、MCM、MK、Marc jacobs等,多个奢侈品牌进行满5000~10000减1000~1500元活动。
估值与建议
维持我们覆盖机场公司的盈利预测、评级及目标价不变。从海南离岛免税格局借鉴看,我们认为机场凭借良好的枢纽位置以及品类上的持续升级,在各类渠道中具备竞争力,推荐白云机场、首都机场、上海机场。
风险
离岛免税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竞争激烈程度超过预期;疫情影响居民出行意愿;调研时间短导致获取信息出现偏差。


(全文详见: 交通运输物流:海口机场免税:客流逐步恢复,奢品更进一步)



建材: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需求向好


龚晴,陈彦,杨茂达,姚旭东,刘嘉忱,徐贇妍


行业近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1]。
评论
购房端预期有望扭转,供给端措施有望继续落实。会议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继续明确支持住房改善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有望逐步引导购房端预期的扭转,助力明年地产销售稳中复苏。同时,会议提到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我们预计后续地产“三支箭”相关举措将有效落实。我们认为明后年竣工端仍有充足的项目储备(根据中建协,2021年房屋施工面积约157亿平米,房屋竣工面积接近40亿平米),且我们预估新开工到竣工约有3年的传导周期,实际竣工需求对近两年的新开工敏感度不高,而取决于保交楼实际执行力度。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已展现对保交付的坚定决心,我们对未来两年的实际竣工需求并不悲观,高弹性的竣工端建材(涂料、五金、塑管、浮法玻璃)有望受益。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稳增长有望发力。会议强调“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我们认为当前基建实物工作量推进较缓慢,政策性金融、社会投资的参与有望推动实物落地。往后看,年初是建材需求淡季,寒冷天气、资金短缺和疫情对正常施工、装修的扰动较大,可能也会扰动节后工人正常返工的节奏,我们认为建材板块基本面短期向下的可能性很高,但稳增长相关政策的出台可能起到对预期的托底作用,并逐步落实为实物需求。
2023年内需有望在政策强力支持下稳步复苏,拉动建材需求。我们认为需求端为当前建材板块基本面修复的核心要点,行业已在需求弱化、盈利收缩的逆风阶段强化了供给侧的优化,只待需求东风再起。往后看,我们认为竣工链及开工链建材需求均有望受益于保交楼、支持住房改善、基建稳增长等配套政策;同时,我们认为海外衰退预期下,内外需方向的背离有望带来国内滞胀压力的缓解,当下原材料、燃料的高价已明显缓解,部分原材料价格已开始下行,成本端有望贡献超额盈利弹性,助力盈利修复。
估值与建议
推荐东方雨虹、志特新材、伟星新材、中国联塑、北新建材、苏博特、三棵树、坚朗五金、中国巨石、旗滨集团、南玻A、上峰水泥、华新水泥、海螺水泥、信义玻璃;建议关注科顺股份、公元股份(均未覆盖)。
风险
基本面修复进度不及预期,信用风险加速扩散,原材料成本超涨。

[1]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6/content_5732408.htm


(全文详见: 建材: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需求向好)



机械:关注电镀铜技术变革,工程机械需求或将企稳


陈显帆,张梓丁,丁健,郭威秀,向蓓尔,邹靖,严佳,王梓琳,李昕阳,张贤


行业近况
中金机械组合前5个交易日(2022/12/12-2022/12/16)下跌1.75%,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10%。本周组合调整为A股晶盛机电、中控技术、捷佳伟创、华测检测、双环传动、东威科技、高测股份、苏试试验、兆威机电、景业智能,H股海天国际、时代电气、泉峰控股。
评论
光伏设备:从0到1,重点关注电镀铜技术变革新方向。电池片新型技术提效降本迫切度增强,我们认为薄片化、激光SE、电镀铜等多条路线会加速推进。我们近期发布《从0到1,光伏电镀铜蓄势待发 》,认为光伏电镀铜兼顾降本和提效,预计在N型时代有望成为金属化的主流路线之一;电镀铜目前处于0到1阶段,我们估计2023年有望进入中试密集期,2024年有望进入小批量量产期,2025年后有望进入渗透率上升期,建议投资者把握电镀铜设备股机会,关注整线方向的捷得宝、金石能源、太阳井(均未上市),电镀机设备商东威科技、罗博特科(未覆盖),图形化设备商帝尔激光、芯碁微装(电子组覆盖)、苏大维格(未覆盖)。此外,重点推荐捷佳伟创;我们认为硅片扩产热度不减,推荐晶盛机电;切片端建议关注高测股份。
工程机械:预计2023年整体需求企稳,国内需求继续下行,出口增速放缓。11月挖掘机行业销量2.37万台,同比+15.8%;11月国内1.44万台,同比+2.7%,我们估计国三机型去库存起到一定拉动作用,但4Q22国三去库存使得渠道端库存增加,我们预计或将小幅透支1Q23行业销量;11月出口0.93万台,同比+44.4%,环比增速持平。往前看,我们预计2023年挖机销量同比持平,其中国内预计同比-10%;海外预计同比+10-20%,我们看好国内主机厂全球份额的提升。建议关注三一重工。
自动化:通用自动化景气拐点反复磨底,关注产业政策引导方向。11月工业机器人/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分别同比+0.3%/-13.2%,分别环比+2.8%/-10.9%。我们认为当前自动化行业景气度拐点反复磨底,2023年全年景气度或优于今年。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议关注中控技术、博实股份、埃斯顿、绿的谐波、拓斯达、欧科亿等。
复合铜箔:关注电池及材料端进展。我们预计复合铜箔材料和设备交付或存较大压力,行业发展或将超预期。建议关注电池厂意向订单及材料厂新一轮扩产,关注东威科技、宝明科技(未覆盖)、骄成超声(未覆盖)。
估值与建议
维持覆盖公司的盈利预测、目标价和评级不变。
风险
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国内外疫情反复。


(全文详见: 机械:关注电镀铜技术变革,工程机械需求或将企稳)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陈彦,严蓓娜,齐丁,陈健恒,刘政宁,裘孝锋,傅锴铭,秦宇道,李唐懿,龚晴,孔舒,张树玮,王政,曾灿


行业近况
12月美联储会议加息50bp,加息速度放缓;12月14日国内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出台;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
评论
固定收益:我们认为中国债券收益率超调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对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精准发力的指引下,有望逐步回落,带领债市和经济逐步回暖。
基础材料与工程:受益于内需拉动,明年需求有望改善。1)建材:我们认为近期扩大内需文件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部署为需求改善注入强劲信心,明年建材行业需求有望逐步实现从预期转向现实的落地。2)建筑:在政策及企业自身内在价值挖掘下,盈利增长稳健的建筑央企低估值优势继续凸显,我们看好低估值下建筑央企投资机会、以及在基建房建需求改善下细分板块龙头机会。3)钢铁:布局稳增长,拥抱钢铁“核心资产”。我们认为钢铁作为内需占比超90%的顺周期品种有望充分受益于“稳增长”加力和“扩内需”,且当前具备较大预期差,板块当下迎布局良机。
化工:中国炼化/城燃板块有望逐步走出底部。1)炼化:我们判断4Q22后炼化库存损失将排除,外部环境也有望在明年逐步改善,民营大炼化业绩有修复空间。2)城市燃气:我们认为受益于明年中国天然气整体资源池成本下降及经济复苏带动天然气消费量提升,城燃企业业绩增速有望修复至双位数。
有色金属:美联储加息放缓叠加明年国内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我们认为行业基本面迎来拐点。1)黄金: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我们认为金价已进入右侧,实际利率或进入明确下行通道,2023年金价有望进入上行通道。2)铝: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有望带来需求企稳回升,而国内产能天花板带来供给刚性,能源紧张扰动增加供给脆弱性,供需或抽紧,提振铝价。3)铜:我们认为短期需求预期受益于宏观政策利好,库存及成本支撑铜价高位;长期来看,清洁能源将打开铜新的需求空间,铜价中枢或抬升。
估值与建议
关注地产预期向好带来的基础材料、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投资机会,相关标的见正文。此外,我们也调整了华润燃气/港华智慧能源的盈利预测,详见正文。
风险
疫情扰动;政策力度、落地效果或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需求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定增周报(89):本周招商蛇口、陆家嘴等发布定增预案


古翔,曹钰婕,刘均伟,王汉锋


项目跟踪:招商蛇口、陆家嘴等发布定增预案
预案发布:本周(2022Y50W:2022-12-11至2022-12-17)新增定增预案共计6个,其中,竞价类项目4个,拟募资40.86亿元;定价类项目2个,拟募资3.35亿元。
发审委通过:本周新增4个定增项目通过发审委/上市委审核,其中,竞价类项目2个,拟募资5.07亿元;定价类项目2个,拟募资110.20亿元。
证监会批准:本周新增6个定增项目获证监会批准发行,其中,竞价类项目4个,拟募资206.18亿元;定价类项目2个,拟募资111.49亿元。
完成发行:本周新增7个定增项目完成发行,其中,竞价类项目6个,募资159.14亿元,平均发行折价率(发行价/发行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为87.77%,平均募资比例(实际募资总额/拟募资总额)为98.37%;定价类项目1个,募资5.49亿元,发行折价率为41.81%,募资比例为100.00%。
项目参与:公募基金参与鼎通科技项目的比例较高
本周项目配售情况:财务投资者参与TCL科技和鼎通科技定增项目的比例较高。其中,公募基金参与比例较高的项目为鼎通科技,参与比例为62.3%;证券参与比例较高的项目是TCL科技,参与比例为37.9%;私募参与陕国投A项目比例较高,参与比例达28.4%。
公募产品参与情况:近半年以来,华夏磐润两年定开A基金获配定增股份成本总额占基金资产比例较高,达75.27%,加权平均收益率达12.06%;参与定增项目数量较多的产品中,华夏磐利一年定开A参与项目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最高,达12.59%。
项目收益:过去一月公告完成发行的定增项目平均浮动收益率达15.57%
项目收益:从不同类型的定增项目收益表现来看,过去半年中,宽基指数成分股的项目发行折扣空间较小。
事件效应:关注低折扣率竞价类定增项目在发行日后的超额收益。以中信一级行业的等权指数为基准,新规以来折扣率在10%以下的竞价类定增项目在发行日后一个月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为2.1%,胜率达56.8%;折扣率在15%以下的竞价类定增项目在发行日后一个月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达2.3%,胜率达52.5%。


(全文详见: 定增周报(89):本周招商蛇口、陆家嘴等发布定增预案)



公用事业:风光公用环保周报:估值吸引力增强,关注行业基本面拐点信号


陈显帆,刘佳妮,马妍,车昀佶,苗雨菲,朱尊,白鹭,徐瀚,石玉琦


行业近况
2022年12月12日至12月16日,风电/光伏/电力/环保板块下跌,跌幅分别为-3.92%/-5.56%/-1.55%/-1.95%。
评论
光伏:我们看好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同增30-50%至300-350GW。12月岁末淡季产业链价格、排产出现回调,我们认为不改明年2-3月后全球终端需求有望复苏,带动产业链价格跌幅放缓以及开工率回升,从而带来光伏beta向上的投资机会。继续看好三条主线:1)需求侧,看好美国市场占比回升以及地面电站占比回升,推荐晶科能源A/US、阳光电源、禾迈股份;2)供给侧,看好硅料放量后粒子、石英砂紧张带来涨价和格局优化机会,推荐福斯特、TCL中环;3)新技术,看好TOPCon放量,推荐晶科能源A/US,建议关注异质结银包铜导入下苏州固锝机会,建议关注钙钛矿从0到1带来的设备、辅材投资机会。
风电:行业景气兑现即将到来。步入4Q22,风电项目建设一度受疫情影响建设进度较为缓慢,没有呈现如期饱满的装机节奏,同时进入12月后已经进入冬季施工难度也加大。另一方面,在近期经济修复预期下,风电上游黑色系原材料期货价格呈现上涨,例如铁矿石价格近一个月涨幅超过15%。同时,原计划明年并网的个别海上风电项目也出现了开工延后的情况。多种因素叠加市场对风电设备的景气度有所担忧,不过我们认为行业景气兑现即将到来,行业有望在1Q23即进入饱满的生产进度,我们也认为原材料现货价格有望保持相对低位持续对行业利润修复带来贡献。
公用事业:光伏降本利好趋势明确,可底部配置绿电优秀龙头。本周硅料、光伏组件招标价格继续走低,出现双玻最低1.86元/W,我们认为光伏项目逐步起量已具备条件,虽然疫情影响短期建设进程,但行业趋势较为明朗,且不排除供需错配下的成本超跌可能。我们建议可率先布局光伏EPC龙头林洋能源和资产价值优但估值底部的华润电力,建议关注龙源电力。煤炭价格进入博弈震荡,火电龙头估值下行空间有限。本周动力煤价格在1300-1400元/吨区间波动略有下行。电厂日耗上行,但疫情下需求疲软、增幅放缓,电厂库存天数趋于稳定。火电龙头估值在经历了12月前两周的调整再次回到前期低位,随着煤价止涨以及地方出台调峰、容量等利好政策,推动配置吸引力边际增强。我们重点推荐华能国际、华电国际。
估值与建议
维持相关公司盈利预测、评级与目标价不变。
风险
宏观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公用事业:风光公用环保周报:估值吸引力增强,关注行业基本面拐点信号)



日常消费:周思考:扩内需战略有望提振消费力,看好板块盈利修复和估值提升


王文丹,张向伟,江澜,陈文博,周悦琅,沈旸,宗旭豪,方云朋,黄佳媛,武雨欣,胡跃才,吴涵泳,季雯婕,屈宁


行业近况
行情回顾:过去一周一级行业中,食品饮料涨幅为1.75%,跑赢沪深300指数(-1.10%)2.85个百分点。本周涨幅榜前三个股为会稽山(24.96%)、好想你(15.53%)、祖名食品(13.85%)
评论
白酒:扩内需战略有望提振消费力,酒企春节回款稳步推进。我们认为,扩内需战略有望提振消费力,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场景恢复,白酒需求有望持续改善。另外,本周贵州茅台公告,公司拟建设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周期为48个月,建成后茅台酒实际产能可新增1.98万吨,达到7.63万吨(增加35%),我们认为有望打开公司长期发展空间。目前酒企陆续进入春节回款阶段,根据我们调研,许多酒企弱化销量等刚性考核,增加价格、渠道库存等柔性指标,维护市场良性发展。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白酒需求改善是大方向,从复苏路径上看或将“欲扬先抑”,白酒基本面在春节触底后,将呈环比改善趋势;考虑到婚喜宴回补,叠加日历效应(一般中秋和国庆重叠将更有利于白酒消费),23年双节白酒动销或优于2019年。我们建议关注品牌、组织力强,或所在区域经济内生性强、极端假设下业绩下行风险小的公司,如茅台、五粮液、洋河、老窖、舍得、汾酒、古井等。
大众品:扩大内需政策有望助力消费复苏,建议关注短期消费场景复苏+中长期消费力提升背景下的具备盈利好转与估值提升机会的标的。啤酒:短期关注世界杯事件催化,政策优化下板块受益居前,淡季提价逐步落地,我们认为,成本回落迭加高端化有望改善行业利润表现。乳制品:伴随疫情复苏及需求恢复,我们认为,基本面有望逐步回暖。速冻食品:短期C端需求提升,我们认为,中长期B端弹性有望释放。调味品:疫情放缓+大豆成本开始下滑带动行业基本面走向拐点,关注下半年和2023年业绩可能改善的标的。休闲零食:中秋及国庆零食动销表现正常,连锁门店模式经营仍受到疫情扰动影响。软饮料:行业渠道库存保持健康水位,关注防疫政策优化下行业消费场景复苏,原材料价格逐步迎接拐点。
估值与建议
下周建议关注标的:A股酒类: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古井贡酒、山西汾酒、舍得酒业、青岛啤酒、重庆啤酒;A股非酒:安井食品、海天味业、立高食品、伊利股份;H股:青岛啤酒股份、华润啤酒、百威亚太、蒙牛乳业。
风险
需求疲弱、原材料价格波动、食品安全风险、疫情反复。


(全文详见: 日常消费:周思考:扩内需战略有望提振消费力,看好板块盈利修复和估值提升)



化工:稳增长预期下从需求端看化工品弹性


李唐懿,侯一林,裘孝锋,吴頔


行业近况
本周基础化工板块下跌3.38%,沪深300指数下跌1.10%,基础化工板块跑输大盘2.28个百分点,涨跌幅居于所有板块第27位。涨幅居前:恒大高新、雅本化学、道恩股份、*ST浪奇、永悦科技;跌幅居前:ST尤夫、元琛科技、天奈科技、赛伍技术、达威股份。
评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此外,会议也提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2017-2021年国内化工品需求维持稳定增长。我们统计了32种具代表性化工品2017-2021年国内表观消费量数据,我们观察到除农化相关产品外,受益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其余大部分化工产品的表观消费量均维持了正增长,萤石/己二酸/有机硅/氨纶/PX等产品的表观消费量需求增速甚至超过10%,显著超过GDP增速,显示了良好的成长性。
10M22大部分国内化工品表观消费量增速较2017-2021年复合增速下滑。我们也统计了这些化工品10M22的表观消费量数据,我们观察到受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大部分化工品需求增速放缓甚至转负,特别是与纺织服装/地产产业链相关的分散染料/MDI/TDI/钛白粉等产品,需求增速下滑幅度偏离历史均值最大。
需求回升,油价触底有望带动中国化工品价格指数回暖。受油价下跌,下游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6月以来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显著下滑,截至12月14日,中国化工品价格指数为4826点,较年内高点已下跌超过20%,展望2023年,我们判断受益于需求回升及油价触底,中国化工品价格指数或开始回暖,对相关化工企业业绩有望带来正向催化。
估值与建议
往中长期看资本开支将驱动龙头继续成长,我们看好万华化学、华鲁恒升、扬农化工、合盛硅业、新和成、荣盛石化和国瓷材料等中长期配置价值。
风险
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产品需求低于预期,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化工:稳增长预期下从需求端看化工品弹性)



海外宏观周报:通胀放缓,美联储仍保持警惕


刘政宁,肖捷文,张文朗

近两个月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但美联储鹰派立场并未改变,多数官员认为利率还将继续抬升。为何美联储对通胀还如此警惕?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犹在,工资增速仍然较高。劳动力供需失衡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财政强刺激的“后遗症”,不排除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而为了消化政策刺激,美联储或需要保持长期紧缩,这就好比一个吃了很多的人想要减肥,必须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瘦身”效果。然而,持续的紧缩也会增加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加大金融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议息会议后,美国短端利率居高不下,长、短利率深度“倒挂”,股市出现回调,表明市场担心美联储货币紧缩“做过头”。
? 通胀放缓,美联储却暗示将继续加息。上周公布的11月CPI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已连续两个月回落,但在此后的12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态度依旧偏鹰,不仅宣布加息50 BP,还上调对2023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中值预测至5.1%(前值4.6%),对2024、2025年的利率预测则至4.1%和3.1%(图表1、图表2)。这表明官员们认为美国政策利率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高于中性水平的“限制性”区间。此外,美联储还上调对2023年底核心PCE通胀预测至3.5%(前值3.1%),表明其认为通胀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回落至2%的长期通胀目标。
? 美联储偏“鹰”主要因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犹在,工资增速仍然较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FOMC后的记者会上称,美联储已经看到了一些通胀放缓的迹象,但劳动力市场仍然紧俏,使其不敢放松警惕。鲍威尔还提到,现在仍有许多公司倾向于多招人、少裁人,并且愿意为劳动者付出更高的工资。最新公布的11月非农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参与率仍然较低,时薪增速有所反弹,而亚特兰大联储的工资指数也仍然较高,其中换工作者的工资增速超过8%,显著高于不换工作的人(图表3)。这些现象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并非一蹴而就,如何给劳动力市场降温、降低工资增速将成为接下来美联储遏制通胀的最大挑战。
? 回头看,劳动力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是美国财政强刺激的“后遗症”,彻底根除可能要花较长时间。新冠疫情初期,由于疫情防控措施较松,生命和经济均遭受较大损失,美国政府不得不采用强力的财政刺激帮助经济复苏。根据美联储的研究,疫情后美国新增财政刺激的力度在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图表4),且其中大部分刺激都直接流向了私营企业和居民部门(图表5)。2021年下半年以来,许多财政补贴开始退坡,但由于通胀高企,部分州政府还在向民众提供“通胀纾困金”、退税等类型的生活补助[1]。长期的政策刺激和补助不仅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激增,也降低了居民的就业意愿,从而降低劳动力供给。这是因为政府补贴下,居民财富积累上升,经济压力减轻,外出工作的动力随之下降。据美联储计算[2],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美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仍高达1.7万亿美元(图表6)。分收入群体看,中低收入阶层超额储蓄的相对水平仍然较高,他们持有大约总共3500亿美元的超额储蓄——平均每户约5500美元。在2019年,这些家庭的交易账户中平均持有大约8000美元,从这个角度看,来自超额储蓄的流动性仍使他们的流动资产增加了约三分之二。
? 消化政策“后遗症”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紧缩,这大概是美联储还要继续加息的主要原因。随着美联储加息的推进,美国企业活动已开始放缓甚至收缩,劳动力需求有望逐步降温。通胀上升也会消耗居民的超额储蓄,等到储蓄消耗殆尽,民众或将重返就业市场,增加劳动力供给。然而相比疫情以来持续的财政刺激,美联储收紧货币的时间还不够长,想要看到劳动力供需再平衡,可能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就好比一个吃了很多的人想要减肥,必须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瘦身”的效果。
? 货币紧缩引发经济衰退担忧,上周公布的美国Markit PMI和零售数据均表现不佳。美国12月Markit制造业与服务业PMI均继续处于枯荣线之下,制造业PMI由上月47.7下降至46.2,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服务业PMI则由上月46.2下降至44.4,这与ISM服务业PMI表现强劲形成反差(图表7)。同样表现不佳的还有上周公布的零售数据。尽管11月最后是假日购物季,但包含餐饮服务的零售总额季调环比下降0.6%,低于10月1.3%的强劲增长(图表8)。从分项来看,机动车零部件(-2.3%,环比下同)、建筑装修(-2.5%)、电商(-0.9%)、电子电器(-1.5%)、家具(-2.5)回落较多,餐馆酒吧服务(0.9%)、食品饮料(0.8%)、医疗用品(0.7%)仍在上涨(图表9)。一个解释是零售额为没有经过通胀调整的名义值,在反映绝对“量”的差异之外还包含了“价”的变化,11月一些商品价格继续回落或也带动了零售回落,而餐饮酒吧表现较好或意味着部分生活性服务业还有韧性。
? 议息会议后,美国短端利率居高不下,长、短利率深度倒挂,股市回调,市场担心美联储货币紧缩“做过头”。对于美联储的鹰派态度,市场起初并不“买账”,议息会议召开当天美股表现平淡,利率期货曲线显示投资者并未定价更高的终端利率。我们认为这说明市场与美联储之间存在分歧。市场认为通胀已出现放缓迹象,美联储没必要性再继续加息。美联储却认为劳动力市场仍然很强,工资仍然很高,降低通胀还有很长的路。由此可见,市场更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美联储更看重没有发生的风险;市场在交易“左侧”,美联储做的是“右侧”管理。由此也会带来另一个结果,那就是美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倒挂。议息会议后,美债收益率虽然出现小幅回落,但10Y1Y利率倒挂继续维持在100 BP以上,这说明市场仍在对美国经济衰退进行定价(图表10)。投资者担心美联储货币紧缩会“做过头”,让美国经济衰退从预期变成现实。

[1]https://www.nytimes.com/2022/11/18/your-money/rebates-tax-credits-inflation.html以及https://www.forbes.com/advisor/personal-finance/states-gas-stimulus-checks/
[2]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notes/feds-notes/excess-saving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20221021.html

(全文详见: 海外宏观周报:通胀放缓,美联储仍保持警惕)



图说中国宏观周报:高频数据看疫情影响


段玉柱,郑宇驰,黄文静,张文朗

近期防疫优化举措密集出台,12月前两周,跨区域人员流动、货运物流、建筑投资活动均持续回升。不过伴随疫情影响的快速上升,最近一周居民线下活动开始回落,25城地铁客运量周环比下降19.3%,货运物流、航空运输等指标的改善幅度也逐渐收窄乃至边际走弱。
近期国内发烧搜索指数快速上升。目前无症状病例数已不再公布,而Google Flu Trends已证明相关症状(例如“发烧”)的搜索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用来监测感染状况。从全国“发烧”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来看,近期开始超季节性上升,上周环比增长4.1倍。其中,北京、保定等少量城市拐点已经出现,而多数地方仍较快上升。和历史均值相比,河南、河北、四川、北京等地上升幅度较大(具体情况见图表17-18)。
伴随防疫优化调整,12月前两周我国经济活动有所回暖,但近一周疫情扩散的影响也开始逐步体现。上周中金经济活动指数CEAI周环比改善2.1个百分点至79.8%。11月底以来,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对经济活动形成了阶段性的提振。CEAI在12月中旬达到阶段性高点,较11月30日低点改善了7.1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生产和需求指数分别改善6.1和8.2个百分点,需求侧受防疫优化调整的提振幅度更大。不过我们也观察到,12月中旬以来,市内通勤类的指标开始加速回落,其他改善项的改善幅度也逐渐收窄乃至边际走弱,可能反映了疫情扩散的影响在加大。
? 跨区域人员流动、货运物流均改善较大。截至12月16日,国内航班(不含港澳台)数量周环比增长69.9%,全国迁徙规模环比增长19.9%。自12月8日起,全国所有关闭的收费站和服务区均重新开放,加大物流保通保畅力度。上周全国货运流量、高速公路货车日通行量高点,较月初低点分别改善19.2%和22.9%。值得关注的是,12月14日之后,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日通行量、公共物流园吞吐量、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吞吐量都出现了边际回落,全国货运流量、国内航班数量、全国迁徙规模的改善斜率也趋于放缓。可能反映了疫情影响正在加大。
? 建筑投资活动也呈现回升态势。上周,钢铁表观消费量、水泥出货率连续两周逆季节性回升,分别较月初低点增长4.0%和上升4.2个百分点,沥青表观消费量有所反弹。
? 但伴随疫情扩散,市内居民线下活动再次回落。进入12月中旬以来,疫情对线下活动的影响开始体现,上周全国25个大城市地铁客运量环比下降19.3%,其中武汉、北京、成都、天津等城市周环比降幅超过30%,全国百城平均拥堵指数也加速回落。
结合海外经验和国内高频数据,考虑到Omicron毒株传播速度快、病程短,我们预计第一波疫情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可能在2022年4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集中体现。
? 参考其他防疫路径相似的经济体经验(中国台湾、新西兰等),防疫调整后疫情规模会快速上升,在1-3个月内达峰回落。经济活动与疫情表现基本呈现镜像关系,疫情反弹阶段经济承压,疫情达峰回落后经济活动便逐步改善。
? 我国的情况来看,防疫政策优化初期(12月上旬),经济活动短暂改善。而近期随着疫情影响加大,更多居民主动规避感染风险,线下活动出现回落。12月9日,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 时表示“预计广州第一波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一月底、二月初到来,三月中上旬进入平稳阶段,乐观估计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或可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疫情影响发展路径的参考。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可能面临疫情的短期扰动。但更远时间来看,随着疫情达峰回落,经济活动或再次回升,经济活动表现总体呈现N字型。

(全文详见: 图说中国宏观周报:高频数据看疫情影响)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陈彦,严蓓娜,齐丁,陈健恒,刘政宁,裘孝锋,傅锴铭,秦宇道,李唐懿,龚晴,孔舒,张树玮,王政,曾灿


行业近况
12月美联储会议加息50bp,加息速度放缓;12月14日国内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出台;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明年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
评论
海外宏观:我们认为美联储放缓加息并不意味着货币立刻转向宽松,美国利率仍可能在高位停留更久,明年上半年金融条件仍可能是偏紧的。
固定收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对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精准发力的指引下,我们认为中国债券收益率超调后有望逐步回落,带领债市和经济逐步回暖。
基础材料与工程:受益内需拉动,明年需求有望改善。1)建材:我们认为扩大内需文件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部署为需求改善注入信心,明年建材需求有望逐步实现从预期转向现实的落地。2)建筑:在政策及企业自身内在价值挖掘下,我们认为盈利增长稳健的建筑央企低估值优势继续凸显。3)钢铁:我们认为钢铁作为内需占比超90%的顺周期品种有望充分受益于稳增长和扩内需,且当前具备较大预期差,板块当下迎布局良机。
化工:炼化/城燃板块有望逐步走出底部。1)炼化:我们判断4Q22后炼化库存损失将排除,外部环境也有望在明年逐步改善,民营大炼化业绩有修复空间。2)城燃:我们认为受益于明年中国天然气整体资源池成本下降及经济复苏下天然气消费提升,城燃企业业绩增速有望修复至双位数。
有色金属:美联储加息放缓叠加明年国内政策继续着力稳增长,行业基本面有望迎来拐点。1)黄金: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我们认为金价已进入右侧,实际利率或进入明确下行通道,2023年金价有望进入上行通道。2)铝: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有望带来需求企稳回升,而国内产能天花板带来供给刚性,能源紧张扰动增加供给脆弱性,供需或抽紧,提振铝价。3)铜:我们认为短期需求预期受益于宏观政策利好,库存及成本支撑铜价高位;长期来看,清洁能源将打开铜新的需求空间,铜价中枢或抬升。
估值与建议
关注美国加息放缓、国内稳增长下的基础材料、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投资机会,相关标的见正文。此外,我们也调整了华润燃气/港华智慧能源的盈利预测,详见正文。
风险
疫情扰动;政策力度、落地效果或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需求不及预期。


(全文详见: 主题研究 : 中金周期半月谈:美国加息放缓、中国稳增长下的周期机会)

法律声明

一般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中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过往的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中金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中金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由受香港证券和期货委员会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香港的投资者若有任何关于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问题请直接联系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的销售交易代表。 

本报告由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新加坡)有限公司(“中金新加坡”) 于新加坡向符合新加坡《证券期货法》及《财务顾问法》定义下的认可投资者及/或机构投资者提供。提供本报告于此类投资者, 有关财务顾问将无需根据新加坡之《财务顾问法》第36 条就任何利益及/或其代表就任何证券利益进行披露。有关本报告之任何查询,在新加坡获得本报告的人员可向中金新加坡提出。 

本报告由受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英国)有限公司(“中金英国”)于英国提供。本报告有关的投资和服务仅向符合《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2005年(金融推介)令》第19(5)条、38条、47条以及49条规定的人士提供。本报告并未打算提供给零售客户使用。在其他欧洲经济区国家,本报告向被其本国认定为专业投资者(或相当性质)的人士提供。 

本报告由中国国际金融日本株式会社(“中金日本”)于日本提供,中金日本是在日本关东财务局(日本关东财务局长(金商)第 3235号)注册并受日本法律监管的金融机构。本报告有关的投资产品和服务仅向符合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2条31项所规定的专业投资者提供。本报告并未打算提供给日本非专业投资者使用。
本报告亦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向符合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施行令》第17条第3款第1项及《金融商品交易法》第58条第2款但书前段所规定的日本金融机构提供。在该情形下,本报告有关的投资产品和服务仅向日本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提供。

本报告将依据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于该国家或地区提供。

特别声明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也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研究报告或相关信息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信赖依据。

与本报告所含具体公司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s://research.cicc.com/footer/disclosures,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该等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中金研究基本评级体系说明:

分析师采用相对评级体系,股票评级分为跑赢行业、中性、跑输行业(定义见下文)。

除了股票评级外,中金公司对覆盖行业的未来市场表现提供行业评级观点,行业评级分为超配、标配、低配(定义见下文)。

我们在此提醒您,中金公司对研究覆盖的股票不提供买入、卖出评级。跑赢行业、跑输行业不等同于买入、卖出。投资者应仔细阅读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中的所有评级定义。请投资者仔细阅读研究报告全文,以获取比较完整的观点与信息,不应仅仅依靠评级来推断结论。在任何情形下,评级(或研究观点)都不应被视为或作为投资建议。投资者买卖证券或其他金融产品的决定应基于自身实际具体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股票评级定义:
i. 跑赢行业(OUTPERFORM):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超过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
ii. 中性(NEUTRAL):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与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相比持平;
iii. 跑输行业(UNDERPERFORM):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不及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

行业评级定义:
i. 超配(OVER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会跑赢大盘10%以上;
ii. 标配(EQUAL-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表现与大盘的关系在-10%与10%之间;
iii. 低配(UNDER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会跑输大盘10%以上。

研究报告评级分布可从https://research.cicc.com/footer/disclosures 获悉。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