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7月7日~7月20日):1)国内方面,住建部、发改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峰,进一步完善“1+N”政策体系;能源法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国自科基金委发布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提出“双碳”战略路径选择、“双碳”政策与管理等6个重点研究方向;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交运部等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指出将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公路网规划、设计、建设等全过程;工信部将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香港成为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探索区域碳市场发展机遇,等等。2)国际方面,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等领域签署18项协议,并计划拨付5600万美元激励本土太阳能产业;日本计划扩大对印度的能源转型支持等。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转型行业:6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均保持增长。与5月份相比,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原油保持稳定增长,天然气生产放缓,电力由降转增。国资委整合10家央企煤炭资源,涉及煤炭产能2.8亿多吨;多地水泥价格见底,十余省出台新错峰生产计划。2)碳中和成长行业:海外波动及国内稳增长政策力度趋缓背景下,近两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承压走低3.1%。受益于良好的业绩预期,风力发电、储能及新能源板块涨幅居前,彰显韧性。分行业看,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涨9.7%;陆上风电建设节奏可能已经超过去年同期;中汽协口径下,6月新能源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显示购车需求显著回暖;建议关注三季度新能源业绩环比修复。3)企业“双碳”行动:全国首个零碳绿色大数据中心启动,中国电信助推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中国建能与中国建科就深化绿色低碳建筑、智慧城市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上海电气成立新能源公司积极布局绿色低碳赛道;国家电网发布2022年第一批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公告,等等。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债券:截至7月19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534只,存量规模为1.68万亿人民币,碳中和债存量132支,规模1651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7月初至今发行31只绿色债券,规模为162.2亿人民币,发行碳中和债2只,规模为14.4亿人民币。2)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天津和福建碳价呈现上涨趋势,较两周前分别上涨30.5%和7.8%;欧盟碳价随能源价格波动,欧盟碳市场7月18日收盘价为84.6欧元每吨,较7月4日上涨0.5%。3)ESG:中国央行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发放1827亿元;港交所提出全新投资者关系平台“投资服务通”,提高市场的便捷性和透明度;汇丰中国推出绿色个人房贷业务,支持绿色消费转型。
热点“碳”究:紧跟内地双碳目标,香港承诺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香港发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并在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等方面采取了多项行动措施。香港已于2014年碳达峰,2019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35%。在绿色金融及ESG方面,香港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和基金行业的ESG指引和监管,探索引入国际化的气候披绿标准,致力于打造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与此同时,香港成立国际碳市场委员会,积极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与内地融合,积极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都会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向前看,我们认为香港可借助其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再次领衔绿色金融的发展,以绿色低碳赋能香港发展新动力。
报告观点:1)IEA发布《太阳能光伏全球产业链特别报告》指出,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制造阶段份额超过80%,为降低全球太阳能光伏成本作出重要贡献。但全球供应链的高度集中带来潜在挑战,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则可以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指出,2021年,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前沿科学与技术:布法罗大学开发新型铁催化剂使氢燃料电池成本大降;迪肯大学利用嵌段共聚物电解质制造稳定钠金属电池;延世大学推出稳定水分解光电极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保护策略;印度科学研究所发现从生物质中生产氢气的创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在应力松弛影响二维钙钛矿性质方面获突破进展。
目录
-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
可持续金融及ESG
-
热点“碳”究:香港气候政策与ESG进程
-
双碳报告观点
-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
天气与气候
正文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国内政策及事件追踪
► 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7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转;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初步解决;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1]
► 国办:能源法草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通知。计划提出,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能源法草案、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修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按照工作计划,能源法草案将由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2022年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将由生态环境部进行起草。[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
7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旨在统筹全委前期和未来的资助布局,引导各科学部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学遴选优先资助方向,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为今后的项目资助提供方向性指导。《指导纲要》围绕“双碳”战略路径选择、“双碳”政策与管理、科学原理与数据、能源结构重塑、产业结构重构和生态环境优化这六个重点研究方向确定了33个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3]
► 国家发改委等16部门: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
7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6部门联合发布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明确了23项行动计划任务。文件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出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强化各领域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组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加快完善碳达峰基础通用标准,升级一批重点行业能耗限额、重点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制定地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建设,完善风电、光伏、输配电、储能、氢能、先进核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试点。分类建立绿色公共机构建设及评价标准。[4]
►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 2025 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提高到 7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推广节能产品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建立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在 60 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设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5]
►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网规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等全过程、各环节,降低全寿命周期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依法依规避让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环境敏感区域、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注重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碳减排,加强大气、水及噪声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6]
► 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
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已经累计支持银行向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439亿元。[7]
► 工信部:将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
7月13日,工信部网站公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894号建议的答复》,提出将出台扩大新能源汽车供给等系列鼓励刺激政策。一是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启动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二是拓展绿色建材内需市场。加强部门协作,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加强认证和生产应用监管,提升产品质量。[8]
► 香港交易所: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成立
7月5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首批成员包括多家领先企业及金融机构,与香港交易所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此次合作聚焦建设国际碳市场,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香港、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及投入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生态圈的进程。[9]请参见本期热点“碳”究。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举办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云签署多项合作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举办“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大会上,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正式发布,该标准的发布为企业提供了全面刻画企业碳能力的工具,是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的分析评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表示,下一步要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
►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7月1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主要碳达峰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3%,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国家确定的江西省目标值,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10]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
7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标准基本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机构40家,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信用类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绿色保险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和环境风险治理,累积提供风险保障超3000亿元。到2030年,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金融市场有效运转;2030年前支持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11]
国际政策及事件追踪
► 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等领域签署18项协议
7月16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能源、通信、太空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签署18项协议。沙特阿拉伯和美国能源部签署了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协议,其中包括确定该领域的合作领域和项目,以及在民用核能和铀方面的合作。[12]
► 美国政府计划拨付5600万美元激励本土太阳能产业
7月16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拜登政府计划投入5600万美元激励国内太阳能产品制造。美国表示,其中2900万美元将拨付用于2022财年的光伏研发资金,以支持增强太阳能技术再利用和回收的项目。其中,一笔2700万美元的资金将被用于扩大基于碲化镉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以规避中国光伏产业更占优势的光伏级多晶硅路线,另外一笔2900万美元资金将用于增强太阳能产品再利用和回收项目、支持降低制造成本的光伏模块化设计项目研发和促进基于钙钛矿的光伏电池制造项目。[13]
► 欧盟将在脱碳清洁技术上投资18亿欧元
7月12日,据欧洲委员会官网报道,欧委会宣布将从创新资金中拨款18亿欧元,投资17个大型创新清洁技术项目,以支持突破性技术引入能源存储及可再生能源等关键领域。其中,涉及4个水泥项目、3个化学品项目、3个氢气项目、3个可再生能源组件生产项目、2个炼油厂项目、1个风电项目和1个碳捕捉及储存设施项目。上述项目分布于德国、法国、瑞典等9个成员国,这些项目在其运行的头10年将有可能节省1.3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14]
► 欧盟与阿塞拜疆签署增加天然气进口协议
7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与阿塞拜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到2027年阿塞拜疆天然气的进口量增加一倍,达到每年至少200亿立方米。欧盟委员会表示,阿塞拜疆向欧盟的天然气供应量已经从2021年的81亿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120亿立方米。[15]
► 英国推迟决定是否建设塞兹维尔C核电项目
7月7日,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政府决定将塞兹维尔C(Sizewell C)核电项目关键性规划批准决议时间从7月8日推迟至7月20日。英国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这项申请设定新截止日期的决定不会影响最终决定。[16]
► 日本计划扩大对印度的能源转型支持
7月13日,据路透社报道,日本计划向印度提供支持,以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过渡,扩大其去年为东南亚国家启动的计划。日本的“亚洲能源转型倡议”最初的目标是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国家推动实现净零碳排放,包括为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液化天然气(LNG)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项目。[17]
► 阿尔及利亚向意大利增加4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
7月15日,据路透社报道,阿尔及利亚今年将向意大利提供额外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此前计划为210亿立方米。根据官方数据,阿尔及利亚去年的天然气出口总量为540亿立方米。[18]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本章将基于中金研究部各行业组分析和预测,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追踪“双碳”领域主题趋势,帮助投资者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规避相关风险。
碳中和转型行业动态追踪
煤炭行业
► 国家统计局:1-6月份生产原煤21.9亿吨,同比增长11%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均保持增长。与5月份相比,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原油保持稳定增长,天然气生产放缓,电力由降转增。原煤生产增速加快,进口降幅扩大。煤炭保供政策有力推进,6月份,生产原煤3.8亿吨,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月加快5.0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264万吨。进口煤炭1,898万吨,同比下降33.1%,降幅比上月扩大31.0个百分点。1—6月份,生产原煤21.9亿吨,同比增长11.0%。[19]
► 海关总署:5-6月全国煤炭进口量同比降33.14%,上半年同比降17.5%
自有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海外能源进口的成本压力却对进口需求形成了明显压制,海内外煤价持续倒挂下煤炭进口窗口依然难以打开。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2022年6月份进口煤炭1,898.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839.2万吨减少941万吨,下降33.14%。环比来看,较5月份的2,054.9万吨减少156.7万吨,下降7.63%。6月份煤炭进口额为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8%,环比下降10.50%。[20]
► 国资委:整合10家央企煤炭资源,涉及煤炭产能2.8亿多吨
7月12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部署推动下一步工作。会议介绍,通过专业化整合,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有效提升。组建国源公司,整合10家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涉及煤炭产能2.8亿多吨、资源储量630亿多吨、资产总额1400多亿元。[21]
钢铁行业
► 海关总署:上半年中国出口钢材3346.1万吨,同比降10.5%
我国6月份成品钢材出口量为755.7万吨,同比增长17.0%,环比下滑2.6%;出口均价为10,251元/吨,同比和环比分别上涨24.0%和16.1%。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成品钢材3,346.1万吨,同比减少10.5%;出口均价为9,255元/吨,同比增长44.8%。[22]6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继续保持高位,上半年钢材出口量虽不及2021年,但在国内需求持续向弱的情况下,出口拉动了一部分钢铁消费。
► 辽宁:到2025年全省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辽宁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8.92万吨、0.11万吨、7.96万吨和3.27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3]
有色行业
► 海关总署:2022年1-6月中国稀土进口量同比减少5.9% 出口量同比增加10.1%
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中国6月稀土进口量为10,493.8吨;1-6月稀土进口量为60,140.5吨,较2021年同期的63,890吨减少5.9%。同时,中国6月稀土出口量为4,265.3吨;1-6月稀土出口量为26,235吨,较去年同期的23,825.7吨增加10.1%。[24]下半年《稀土管理条例》等政策或将逐步推出,有望保障稀土行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水泥行业
► 2022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9.77亿吨,创近11年来新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9.77亿吨,同比下降15.0%,创近11年来新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万亿元,同比下降5.4%。[25]今年以来,疫情防控趋严,导致一些地区停产停工现象时有发生,对工程项目施工和企业生产的影响较大,部分建设项目到位资金不足,工程开工施工进度缓慢,上半年水泥需求明显弱于往年同期水平。
► 多地水泥价格见底,十余省出台新错峰生产计划
随着当前多个地区水泥价格见底,国内十余省份相继出台新的错峰生产计划。湖南省水泥协会通知,水泥熟料企业于6-8月开展错峰生产,全省正常生产的63条熟料生产线全部参与错峰生产;停窑时间合计43天,其中7月份停窑15天,8月份停窑20天。此外,江西、贵州、陕西等地也发布了二季度水泥停窑计划安排,部分地区停窑时间超过1个月。[26]
碳中和成长行业
“双碳”指数表现回顾
市场单边反弹动能减弱,碳中和概念指数承压。前期市场从4月低开始累计反弹近2个月,进入7月后,由于海外波动延续、稳增长政策力度可能趋缓以及部分结构性问题的担忧重新浮出水面并压制市场短期风险偏好,单边反弹动能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中金低碳行业指数波动走低3.1%,较沪深300(-3.5%)和恒生指数(-4.3%)彰显相对韧性。2022年至今,中金低碳行业指数受益为-1.7%,表现大幅优于A股和港股宽基指数(沪深300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13.6%和11.7%。
风力发电、储能及新能源板块彰显韧性。分行业来看,近两周碳中和相关成长行业指数整体上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链因部分龙头公司中报预告超预期表现较好,电力设备及新能源上涨,新能源汽车彰显韧性。具体来看,风力发电指数涨幅达到10%,其次储能(7.9%)、新能源(4.5%)、氢能(3.8%)和光伏(3.7%)板块均上涨。
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截至7月19日,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升9.7%,上中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上涨10.0%和8.4%。价格方面,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两周前上涨2.2%,产业链中,电池片和多晶硅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分别上涨3.8%和3.2%,组件和硅片分别上涨1.3%和0.5%。
硅料产能或加速释放,行业维持高景气度。硅料环节由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供给超预期收缩,作为当前供需最紧张子环节之一,将受益于海外电价上涨带来的产业链利润扩容,单晶硅片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排除后期硅片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电池组件环节,随着终端认可度的提升,新型电池发展即将进入主升浪。在欧洲新能源呈高速增长态势以及国内大型电站项目开展的推动下,根据中金研究部电新组观点,我们认为下半年光伏组件需求较好,带动辅材需求持续上行。中国、美国等核心市场预期边际加强,欧洲、巴西等重点市场高位企稳,带动需求消化新增硅料供给。
风电产业链
陆上风电节奏可能已经超过去年同期。1H22风电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累计567亿元,同比降低31.4%,其中6月投资完成额177亿元,同比下降16.9%,环比增长205.2%,较此前月份呈现回暖。考虑去年同期有较高造价的海风项目,包括陆风项目今年造价也有下降,中金电新组判断实际6月陆风建设节奏可能已经超过去年同期。国家能源局此前预计,今年新增新能源重点项目将带动陆上风电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13.3%。如果上述目标达成,实际今年陆上风电装机量有望呈现较好增长。产业链端,近期头部零部件公司已经在近期进入满产状态,风机和塔筒公司全年出货目标也仍保持一定增长,因而全年陆上风电装机量仍有望达到年初预期的55GW以上。
关注碳纤维等风电产业链的竞争格局。近期,风电叶片板块基于毛利率改善预期大涨,带动市场对碳纤维等关键材料关注度的提升。根据2021年中国碳纤维消费量同比约28%至6.24万吨,其中国产占比约47%,往后看,中金化工组认为,1)风电叶片大型化驱动碳纤维需求大幅增长。2)储氢瓶有望成为下一个万吨级市场。3)光伏热场是碳纤维新的重要增长点。其中,碳纤维需求增长的确定性较强,且是新能源材料中真正的高壁垒、稀缺性品种,乐观场景下有望达15万吨,对应的是200亿元的市场。
新能源产业链
6月新能源产销超预期,购车需求显著回暖。按照中汽协口径,6月国内新能源产销分别为59.0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增长133.4%和增长129.2%,环比增长26.6%和增长33.4%。6月新能源销量中,乘用车、客车、货车分别为568,724辆、7,810辆、19,905辆。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3.8%,同比增长11.1ppt,环比减少0.2ppt,其中纯电动车渗透率19.0%,插电混动渗透率4.8%。6月数据反映购车需求显著回暖,但同时亦可能有4至5月受疫情影响的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可能还需在3季度持续跟踪验证。然而,考虑到1-5月新能源保持高渗透率、高景气度,比亚迪、特斯拉及新势力等龙头品牌在手订单强劲、产能释放加速,中金汽车组认为全年完成600万辆可能性较高。
关注新能源业绩环比修复。近期,7月前2周行业需求相对较弱,除传统的季节性影响外,高温天气也对消费者进店及试驾等环节产生扰动。此外,主要城市疫情缓解后,家庭用户出游或也对进店客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入三季度,中金汽车组提示涨价订单交付及碳酸锂价格边际继续下降,带动新能源车企利润率环比修复。
欧洲市场增长趋缓,美国新能源创历史新高。德国,6月销量58,437辆,同比下降9.7%,环比增加11.5%,当月渗透率达26.0%,为欧洲七国销量最高的国家。6月,挪威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国家(89.9%),西班牙渗透率最低(7.7%)。从同比数据来看,欧洲新能源市场目前增长趋缓,在高油价的背景下,虽然新能源渗透率及总量基本平稳,但多数市场达到20%渗透率后进一步向上突破动力不足。美国6月新能源车销量89,773辆,连续3个月维持8万辆以上的月销高位且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增长5.7%,月度渗透率为7.8%,同比增长4.1ppt,环比增长0.2ppt。[27]
企业“双碳”行动
可持续金融及ESG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对推动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色债券
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1.68万亿人民币。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7月19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534只,存量规模为1.68万亿人民币。6月发行49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611.9亿人民币,数量较5月33只多发16只,但发行金额小于5月720.6亿人民币的规模。7月初至今发行31只绿色债券,规模为162.2亿人民币。
碳中和债券存量1651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截至2022年7月19日,境内碳中和债存量132支,存量规模1651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6月碳中和债券新发6只,发行规模114亿人民币,较5月7只新发和150.5亿人民币小幅下降。7月初至今共有2只碳中和债新发,发行规模为14.4亿人民币。
碳市场动态
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天津和福建碳价呈现上涨趋势。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2元每吨,较两周前(2022年7月1日)收盘价58.0元每吨基本持平。全国碳市场共成交16.0万吨,成交金额共计917万人民币。地方碳市场方面,北京和广东碳价继续维持高价,天津和福建碳价呈现上涨趋势,7月15日收盘价分别为38.5元每吨和24.6元/吨,较两周前(7月1日)分别上涨30.5%和7.8%。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累计成交额近85亿人民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截至2022年6月,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3亿吨,累计成交额84.6亿元,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以来各月成交量差距较大,成交量最高的月份是2021年12月,成交量为1.36亿吨,成交额达到58.14亿元;成交量最低为2022年3月,成交量为70.9万吨,成交额仅为3996.9万元。
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7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经验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会议强调,要以数据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快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管理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监督帮扶问题整改“回头看”。扎实做好2021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分配相关工作,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欧盟碳价随能源价格波动。7月18日,欧盟碳市场收盘价为84.6欧元/吨,截至两周前(7月4日)仅上涨0.5%,基本围绕84欧元/吨波动。近期欧洲电力、天然气市场呈现出的较大涨势,但由于欧盟REPowerEU计划中提到的关于释放部分欧盟碳市场MSR(市场稳定储备)中的配额进行拍卖用以为该计划提供资金的提案目前面临巨大争议,一方面该议案实施将有部分资金支持欧盟脱离对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另一方面该议案的实施也将发放更多的碳排放配额,投资者猜测欧盟可能在近期增加俄罗斯天然气供给,导致天然气价格下跌,使得欧盟降碳行动迟滞,市场情绪受到该议案左右拉锯的影响,碳价在84欧元/吨上下波动。
ESG事件追踪
国内: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发放1827亿元
►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累计发放1827亿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表示,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已经累计支持银行向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439亿元。今年创设的三项新工具按季发放,将于今年7月首次申请,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有序推动相关工作。[28]
► 央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
7月8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2021年,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主要呈现多个特点,其中提到,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9]
► 国信托业协会:ESG成为信托行业积极应变突破点
《中国信托业的ESG发展之路》报告指出,信托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迎接“双碳”目标催生的市场投资机会,这给信托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ESG也成为信托行业积极应变的一个突破点。中国信托业协会将引导信托公司科学规范开展信托业务,携手持续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30]
► 港交所提出全新投资者关系平台“投资服务通”,提高市场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7月6日,港交所发布公告,推出新的在线投资者关系网络平台——投资服务通,旨在帮助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与本地及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建立联系。该平台旨在为香港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个便捷、专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增进与各类持份者之间定期沟通。[31]
► 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2030年绿色信贷占余额比重10%
7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金融市场有效运转;2030年前支持广东省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32]
► 汇丰中国推出绿色个人房贷业务,支持绿色消费转型
7月6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在内地推出绿色个人房贷业务,向符合特定评级标准的绿色住宅的购买者提供利率优惠及信贷支持,为“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助力。该业务主要面向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及以上的住宅项目。[33]
国际:欧洲央行敦促欧元区银行加强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
► 欧盟拟定天然气计划草案,应对俄罗斯全面断气
7月13日,欧盟天然气计划草案显示,欧盟计划采取措施应对俄罗斯突然停止供应天然气的影响,草案包括减少供暖或制冷需求和实施市场措施。草案提出要保护特定的群体如家庭或医院,同时为政府优先让某些关键的燃气发电厂使用天然气铺平了道路。欧盟委员会计划对各成员国提出建议:在实施天然气相关措施时,应考虑一整套的标准,重点关注这些措施对供应链、竞争力以及为经济提供必需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34]
► 欧洲央行敦促欧元区各大银行加强防范因气候变化引发的金融风险
7月8日,欧洲中央银行公布了气候压力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这方面的应对预案和措施。欧洲中央银行估计,如果遭遇碳排放价格突然提高或严重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欧洲各大银行会因为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而遭受可能高达700亿欧元的巨额损失。因此,欧洲中央银行敦促各大商业银行在审批和发放贷款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并完善改进相应的控制和审核机制。[35]
► 欧盟确认核能与天然气的过渡能源地位
7月6日,欧洲议会确认了核能与天然气的过渡能源地位,相关项目将符合欧盟绿色投资规则,未来可能吸引数十亿欧元资金。具体结果显示,欧洲议会全会以278票赞成、328票反对、3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驳回了反对将核能和天然气纳入环境可持续经济活动的动议。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此次投票结果对于欧洲陷入困境的核能行业以及整个能源行业而言具有重大意义。[36]
► 英国政府通过能源法案明确储能系统作为发电资产的作用
英国议会日前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法案,该法案巩固了储能系统作为发电资产的作用。该法案于7月6日由英国能源部长批准通过,其目的是在近期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提高英国能源安全。其中包括三个主要领域的26项措施:利用私人投资发展国内可再生能源、确保英国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弹性以及改革能源系统以保护消费者避免不公平的定价。该法案还将电池储能系统和抽水蓄能发电设施明确为发电设施的一个子集,以消除部署障碍。[37]
► 世界银行向印度提供1.65亿美元融资以发展屋顶太阳能
世界银行经批准1.65亿美元的额外融资,以支持印度住宅部门部署屋顶太阳能系统,并让太阳能变得更加经济。这笔资金将把印度住宅部门的屋顶太阳能装机量提高到450兆瓦(MW),并预计减少139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此前,世界银行已经为印度的屋顶太阳能并网计划提供了6.48亿美元的融资,该计划主要关注商业和工业建筑的屋顶光伏系统。[38]
热点“碳”究:香港气候政策与ESG进程
1997年香港回归,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内地在经济、金融、人才、区位等各个维度的深入融合,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第五大交易所、全球首要IPO融资地、亚洲主要债券市场)、离岸人民币中心、外资投资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等地位不断巩固。
绿色或将成为香港发展新引擎。近年来,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议题。在中国“3060”目标下,香港积极采取气候行动措施,推行可持续金融及ESG实践,已在碳排放和绿色金融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39]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在回归25年之际,我们期待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制度、人才等优势,以绿色赋能发展,进一步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绿色金融中心。
香港的气候雄心: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
香港在过去五年间已推行多项绿色减碳措施,碳强度明显下降。2017年,香港政府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发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提出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即将碳排放总量减低26%至36%。过去十年中,香港政府投入超过470亿港元推行在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多项减碳措施,两间电力公司也投放了共约390亿港元用于减碳项目。随着各项减缓措施相继落实,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达峰,2019年的碳强度已较2005年下降了约35%[40],2020年用电量比2015年下降了4.7%。
紧跟内地双碳目标,香港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目标。香港特区政府随后在《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特区将致力于争取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于2021年10月发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41],以“零碳排放、绿色宜居、持续发展”为愿景,制定了由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以及全民减废四大策略组成的更为进取的减排路径,并将于来15至20年投放约2400亿港元以推行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香港绿色实践 #1:打造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
香港致力于发展成为绿色金融枢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国际监管架构,并且汇集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绿色评估认证机构及国际投资者,具备发展成为区域内甚至国际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的禀赋和优势。2020年5月,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证监会共同成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专责研究将香港发展成为绿色金融枢纽的措施,包括加强气候相关披露和可持续报告、碳市场机遇以及新成立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以巩固香港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协助金融生态系统迈向碳中和。
香港多措并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近年来,香港政府实施多项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2018年9月,香港证监会公布其绿色金融策略框架,对香港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五大策略、三大范畴,包括:1)加强上市公司、基金经理及投资产品对ESG因素,特别是环境及气候风险的披露及考量,2)促进绿色或ESG相关投资产品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认知,以及加强各方在贯彻可持续金融方面的能力,3)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2018年12月,香港品质保证局推出“绿色金融认证计划”,为发行者的绿色金融债务工具提供第三方认证服务。2019年,香港金管局推出三项举措,以推动银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支持负责任投资和促进绿色金融中心建设;2020年5月,证监会发起成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支持政府的气候策略;2021年5月,金管局公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指引,向使用香港绿色金融认证计划的合资格绿色债券发行机构提供资助。香港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等同心协力,落实系列措施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协助金融体系迈向碳中和。
ESG及气候信息披露要求日趋严格
港交所3次修订《ESG报告指引》,不断扩大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范围。2012年8月,港交所首次发布《ESG报告指引》将ESG作为企业“建议披露”(即自愿披露)项目,并列入港交所上市规则。2015年12月,联交所对《ESG报告指引》进行修订,包括环境和社会两大范畴,其中将环境指标分阶段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释”。2019年12月,港交所发布《ESG报告指引》的第二次修订(现行版本),进一步扩大强制披露范围,包括管治框架、汇报原则、汇报范围。新版ESG报告指引明确在环境范畴信息披露部分新增“气候变化”议题,要求企业“描述已经及可能会对发行人产生影响的重大气候相关事宜及其应对的行动”,并且规定发行人需遵守“不披露则解释”而非“建议披露”的原则,“气候变化应对”自此进入强制性披露的范畴。
港交所将规范企业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披露气候变化信息。2021年11月,联交所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以作为对《ESG报告指引》新增“气候变化”议题的强化指南,旨在为促进企业遵守TCFD的建议提供实用指引。该指引对TCFD建议中4个核心模块“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进行引用,将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细化为8个步骤,分别为1)确定管治架构;2)制定气候情景;3)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并对其进行排序;4)将业务与重大风险对应;5)选定参数、指标与目标;6)制定气候行动计划;7)财务影响评估8)将气候相关影响纳入业务策略。《气候信息披露指引》将于2025年强制实施。
香港ESG披露标准将朝全球基准整合。目前,香港证监会正评估香港上市公司执行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可能性,目标是在2022年底或之前完成制订有关准则,并表示气候相关披露标准或许将优先执行,这将提高香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ESG信息披露的一致性与可比性,为香港参与国际ESG对话与合作奠定基础。
推行强制ESG信息披露政策后,港交所开展政策影响评估。ESG信息披露政策中通常会对强制披露主体范围、披露期限、披露内容、披露形式等要素进行说明,因此监管机构可对报告机构合规程度与披露质量进行评估,公开评估结果。2021年,港交所对最近一年内上市并已经发布ESG报告的101家发行人进行ESG信息披露的评估,发布《首次公开招股申请人公司治理与ESG披露情况分析(2020-2021年)》报告。评估项目包括发行人对ESG议题的管理情况,以及环境社会维度的披露内容等。
持续引导ESG基金投资流向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用途
香港证监会不断加强ESG基金监管及披露要求,确保ESG基金的可比性、透明度和一致性。为遏制香港市场出现的“漂绿”项目,香港证监会于2019年4月制定了第一版《致证监会认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的管理公司的通函——绿色基金或环境、社会及管治基金》,对ESG基金做出评估、管理和披露要求。随后ESG基金发行数量快速上升,以及ESG投资策略发展更加多元化,2021年6月,香港证监会刊发新版《致证监会认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的管理公司的通函——环境、社会及管治基金》,对以ESG因素为主要投资重点的基金发出加强信息披露等问题的指引[42]。该指引较2019年版本新增要求ESG基金对其如何考量ESG因素进行定期评估并作出披露,同时为以气候相关因素为重点的ESG基金提供了额外指引。此项新规被认为是香港证监会努力提高ESG基金可比性、透明度和一致度的关键措施,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新规要求:
► ESG基金在基金名称及其营销材料中对ESG或类似字词的任何提述,均须准确而合比例地反映基金的ESG特征与其他特征。
► ESG基金应在其销售文件中披露以下6类信息,包括:1)基金的ESG重点(包括ESG准则一览)、2)ESG投资策略(如ESG准则纳入考虑方法)、3)资产分配(如基金内有关ESG相关部分的预期或最低证券比例)、4)参考基准(提供ESG基准的详细信息等)、5)额外资料参考(需清楚标示有关ESG基金的额外信息的披露),以及6)风险(如方法和数据局限性等),以此帮助投资者能够就投资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 要求ESG基金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以评估基金如何实现其ESG重点(例如于基金的ESG重点相称的投资比例,基金内根据ESG相关条件的筛选中被淘汰或选中的投资领域的比例),至少上一个评估期进行对比。评估结果应通过适当方式(如年度报告)向投资者披露。
新规将助力香港ESG产品快速规范发展。我们预计此项新规将为香港建立起更加完善的ESG产品界定与信息披露系统,将进一步吸引国际长期投资机构参与香港ESG市场。截至2022年5月,经香港证监会认可的ESG基金已达131只,管理资产规模为1435亿美元,占全球ESG基金总规模的5%,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香港绿色实践 #2:积极布局碳市场
香港具备成为国际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优越条件。香港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在连接国际与中国内地市场的资本流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香港现有的金融交易经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基础、与境外金融系统相连接、熟悉内地与国际标准等优势,以及正在逐步建立的国际化绿色认证服务体系,都使之拥有发展成为国际碳市场的设施基础和优越条件。
香港已完成碳市场可行性报告,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于2022年3月底公布了对香港碳市场机遇的初步可行性评估报告[43]。评估报告显示,1)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其作为国际标准的拥护者、引导环球资金进入内地的促进者,以及拥有稳定和成熟监管制度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展成为国际优质自愿碳市场。2)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并探索联系国际投资者与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及全国碳市场的机会。3)加强与广州期货交易所在碳市场发展方面的合作,打造香港成为内地碳市场的离岸风险管理中心,等等。同时,评估报告也提出碳市场发展的潜在问题,例如目前多数现有交易在场外非标准化交易缺乏透明性和扩容性、大湾区碳市场准入门槛及成本较高使得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度有限等。
港交所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积极布局碳市场。7月5日,港交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44],首批成员包括工商银行、中国林业集团、中国银行、国泰航空等多家领先企业及金融机构。委员会旨在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及投入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生态圈的进程。委员会将努力为促进区内向低碳经济转型奠下基础,将香港发展为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领先国际碳交易中心。
香港绿色实践 #3: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及北部都会区低碳试点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探寻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并将粤港澳大湾区推到了探索更深层次的绿色金融、绿色经济和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创新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聚焦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加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作业方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走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一系列绿色、低碳、环保举措。
香港北部都会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现香港与内地绿色低碳协同发展。2021年香港政府发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强调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包括积极制定与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双城三圈”中的“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设定便是香港在构建北部都会区时对于港深生态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未来两地计划共同构建梧桐山/红花岭/八仙岭生态走廊,建立具有四大功能的湿地保育公园系统,不仅能够提升圈内整体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资源,更为北部都会区居民以及访港旅客创造更多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选择。与此同时,在建设宜居宜业及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过程中,《发展策略》也强调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使北部都会区成为可持续的碳中和智慧社区。通过规划与设计湿地保护公园等公共空间,实施防洪功能等使北部都会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对于极端恶劣天气具有抵抗力,防止对社区带来巨大的危害。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北部都会区对于绿色城市建设以及相关技术运用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强。
香港的绿色未来:构建绿色金融中心与碳中和2050愿景“双管齐下”
融入内地绿色发展,进一步挖掘香港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香港在不断融入内地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强与内地在绿色领域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内地市场可为香港提供ESG及可持续发展的纵深面广的大市场,促进香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推动技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另一方面,香港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也助力中国整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是推进技术和制度的两个创新,建议香港在绿色运输、能源供应、清洁生产、绿色建筑、废物处理以及绿色金融等方面多措并举,从多角度构建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同时,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也将使香港成为一个更宜居的国际都市。
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展绿色金融以助力双碳进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建设绿色金融中心方面,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认为未来香港金融市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香港可以帮助内地发挥绿色债券融资潜力,解决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工具较为单一的问题,并缩小未来潜在的绿色投融资缺口。引导国内绿色债券标准走向统一,包括统一绿色债券的第三方机构认证流程和信息披露标准等,与国际标准接轨。其次,这一进程中可以为内地培育绿色股权市场。明确标准和激励政策,提高机构投资绿色企业的积极性,放宽出资方资金限制,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企业。最后,香港市场汇聚了全球领先的金融与专业机构以及有着丰富经验的国际投资者,可以尝试先行构建有效的绿色基金体系。目前内地绿色基金受政策驱动特征明显,各级政府已经发起并设立了一大批政策引导型基金,但规模有限无法满足绿色企业及项目的全部融资需求,绿色基金服务体系存在市场化水平不足的问题。香港市场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培养机构投资者ESG投资理念和能力,完善绿色机构投资者评价体系等。
多种金融工具并用,香港可力争成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排头兵。香港可以依托其法律框架,发挥香港与国际接轨的优势以及践行ESG监管的良好基础,率先在香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连接国际与内地各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快速形成参与者多元且活跃的交易环境,助力我国双碳目标。香港碳排放权交易所面向境内外全球投资者开放,为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引入国际投资者,并可参考债券通的基础建设架构,在内地与香港设立碳排放权结算中心,与我国各地碳排放试点地区进行基础设施连接,实现所有地区一并向香港碳交易所报价,全球投资者于同一场所成交,大幅提高交易效率。与此同时,这一努力可以提升内地企业碳排放披露标准,为合理设置总量目标提供重要参考。并且逐步完善碳市场监管体系,在增强处罚力度的同事,考虑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品种方面,可考虑包括国内碳排放权(CEA)、自愿减排碳信用(CCER)、一带一路国家中资机构绿色项目的自愿减排碳信用(VCS),以及基于以上产品的碳资产抵质押融资以及相关创新产品。交易机制方面,碳交易品种应以人民币计价和交割,提升离岸人民币需求,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双碳报告观点
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全球产业链特别报告》
7月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太阳能光伏全球产业链特别报告》,分析当前太阳能光伏全球产业链趋势,主要涵盖制造过程的五个部分: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和组件。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越来越多地从欧洲,日本和美国转移到中国。中国是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的所在地,在太阳能电池板(如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和组件)所有制造阶段的份额超过80%,这是中国在全球光伏需求中所占份额的两倍多。中国在降低全球太阳能光伏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清洁能源转型带来了多重好处。但全球供应链的地理集中程度也带来了政府需要应对的潜在挑战。[45]报告主要观点为:
►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的政策塑造了全球太阳能光伏的供应、需求和价格。中国的产业政策将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产业布局,实现了规模经济并支持了整个供应链的持续创新。政策支持促使成本下降超过80%,帮助太阳能光伏成为世界许多地方最具价格优势的发电技术。然而,这也导致了光伏供应链中的供需失衡。到2021年底,作为关键太阳能光伏元件的硅片、电池以及将其组装成太阳能电池板的全球产能至少超过需求100%。相比之下,多晶硅是目前供应链中的瓶颈。多晶硅的全球供应紧张导致其价格在过去一年中翻了两番。
► 太阳能光伏产品是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202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几乎占中国过去五年贸易顺差的7%。此外,中国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投资也使这些国家成为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自2017年以来分别占其贸易顺差的10%和5%左右。2021年,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在内的全球光伏相关贸易总值超过40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70%以上。
► 当前,电力密集型太阳能光伏制造主要由化石燃料提供动力,但太阳能电池板只需要运行4-8个月即可抵消其制造排放。电力占太阳能光伏制造总能源的80%,其中大部分消耗在多晶硅,硅锭和硅片的生产中,因为它们需要在高而精确的温度下加热。如今,煤炭发电量占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用电量的60%以上,远远超过其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36%)。这主要是因为光伏生产集中在中国新疆和江苏两省,煤炭占年度电力供应的75%以上,且受益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
► 自2011年以来,中国主导的持续创新已将太阳能光伏制造的排放强度降低了一半。这是更有效地利用材料和能源以及提高低碳发电量的结果,但随着生产扩大,2011年以来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的CO2排放量几乎翻了两番。尽管如此,2021年太阳能光伏制造仅占全球能源相关CO2排放的0.15%。随着全球电力系统脱碳,光伏制造的碳足迹应该会相应地减少。当前运输光伏产品仅占光伏总排放量的3%。
► 光伏供应链的集中也给能源转型带来潜在挑战。要实现国际能源和气候目标,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这反过来又要求制造业产能大幅扩张。到2030年,每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需要增加四倍以上,达到630GW,才能与IEA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路线图保持同步。到2030年,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全球产能需要从目前的水平增加一倍以上。各国在加快减排努力的同时,需要确保向可持续能源系统的过渡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为了使太阳能光伏供应链满足净零路径的要求,它们将需要以一种确保供应弹性、可负担和可持续的方式扩大规模。到2025年,世界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为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提供关键组件。基于在建的制造能力,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硅锭和硅片产量中的份额将很快达到近95%。当前,中国新疆占全球多晶硅制造业的40%。此外,全球每生产七块面板中就有一块是由同一家工厂制造的。如此高的集中程度将导致供应链的脆弱性:1)太阳能光伏对关键矿物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而采矿项目交货时间长,增加了供需不匹配的风险,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和供应短缺。2)太阳能光伏行业所有供应链部门的净盈利能力波动不定,破产风险和低盈利能力可能会减缓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3)贸易限制扩大可能导致太阳能光伏的部署放缓。
► 多元化发展可以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1)到2030年,供应链上新的太阳能光伏制造设施将吸引1200亿美元的投资。2)太阳能光伏行业每千兆瓦的生产能力可以创造1300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行业有可能将其直接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数量增加一倍,达到100万个。3)供应链的多样化和电力部门的脱碳可以迅速减少太阳能光伏制造的排放。其中欧洲的减排潜力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 太阳能光伏供应链的多样化需要应对关键挑战包括:1)现有太阳能光伏制造的成本竞争力;2)低成本电力竞争;3)围绕低碳产业集群建设太阳能光伏制造;4)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回收利用。
► 国际能源署提出确保太阳能光伏供应安全的五个关键政策行动领域:1)多样化制造和原材料供应;2)降低风险投资;3)确保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4)继续促进创新;5)发展和加强回收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
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就2021年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指出2021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各地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46]报告主要观点为:
► 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8.1%、8.7%、7.4%和6.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保持领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提升;金融业多项指标增速领先,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有序推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经济疫情后快速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领先全国,创新动能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明显,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持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精准有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东北地区经济平稳恢复。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升,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度不断加大。
► 2021年,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三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外资外贸高速增长。四是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支撑作用强劲。五是财政收入明显改善,财政支出对民生领域保障有力。六是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七是信贷结构稳步优化,积极助力高质量发展。八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九是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十是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增强,资产质量改善。
► 在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下,金融机构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对促进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精准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增量、扩面、降价。二是有力促进项目企业节能减排。三是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 报告表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其中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运用,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平衡性,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 布法罗大学:新型铁催化剂使氢燃料电池成本大降
7月7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布法罗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将四个氮原子粘合到铁上,并进一步将材料嵌入几层石墨烯中,开发出仅需铁、氮和碳为原料的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高效、耐用和廉价的特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生产的最有效的铁基催化剂,超过了美国能源部2025年电流密度的目标,达到接近铂族催化剂的耐久性等级。[47]
► 迪肯大学:嵌段共聚物电解质制造稳定钠金属电池
7月7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全氟聚醚(PFPE)封端聚环氧乙烷(PEO)基嵌段共聚物的无溶剂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s),用于开发高稳定性全固态金属钠电池。在两种不同的测试原理下,使用该电解质的电池在900个运行周期后仍保持97%的初始容量,且比其他钠基电池更稳定。[48]
► 延世大学:稳定水分解光电极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保护策略
7月12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延世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基于水凝胶的透明层来保护光阴极显著延长了PEC 设备的使用寿命。水凝胶保护的Sb2Se3光阴极的使用寿命达到100h,同时保持约70%初始光电流。光电流降解速率逐渐降低,并在 100 小时后接近饱和。[49]
► 印度科学研究所:从生物质中生产氢气的创新技术
7月13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印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从生物质中生产氢气的创新技术。该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在第一步中,使用氧气和蒸汽将生物质转化为一种富氢燃料气体混合物。在第二步中,通过自主研发的低压气体分离装置,利用合成气来生产纯氢气。该工艺具有较高的效率,每千克生物质可生产100克氢气。此外,使用这种工艺来生产绿色氢气具有环保性,原因之一在于碳负性。所产生的两种碳基副产物包括固体碳和二氧化碳,前者可用作碳汇,后者可用于其他增值产品。[50]
► 中国科学院:应力松弛影响二维钙钛矿性质方面获进展
7月15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中国科学院团队在应力缓释调节准二维钙钛矿性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团队将基于XRD和AFM的残余应力分析引入基于不同间隔阳离子的准二维钙钛矿体系,使得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以及载流子性质均表现出明显的提升,进而获得了优化的效率以及在最大功率点追踪、85℃持续加热、85%湿度以及85℃~-40℃温度循环测试中优良的稳定性。[51]
天气与气候
气温与降水
气候灾害预测
资料来源
[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3/content_5700752.htm
[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4/content_5700974.htm
[3]https://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6785.htm
[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3.htm
[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2.htm
[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2/content_5700633.htm
[7]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4/content_5700948.htm
[8]https://wap.miit.gov.cn/zwgk/jytafwgk/art/2022/art_83f5065450734e52832bef9602db16ce.html
[9]https://news.bjx.com.cn/html/20220706/1238871.shtml
[10]http://drc.jiangxi.gov.cn/art/2022/7/18/art_14651_4033826.html
[11]https://www.gd.gov.cn/xxts/content/post_3972535.html
[1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us-saudi-arabia-sign-18-agreements-energy-investment-state-tv-2022-07-15/
[13]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biden-administration-unveils-new-funding-domestic-solar-manufacturing-2022-07-14/
[14]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4402
[15]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eu-signs-deal-with-azerbaijan-double-gas-imports-by-2027-2022-07-18/
[16]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britain-delays-planning-decision-edfs-sizewell-c-nuclear-project-2022-07-08/
[1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japan-set-expand-energy-transition-support-india-2022-07-13/
[18]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algeria-provide-italy-with-additional-gas-official-source-says-2022-07-15/
[19]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7/t20220715_1886449.html
[20]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1]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588072/n2591064/n2591066/c25497532/content.html
[22]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3]http://www.ln.gov.cn/zwgkx/zfwj/szfbgtwj/zfwj2011_153687/202207/t20220714_4615028.html
[24]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4467250/index.html
[25]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7/t20220715_1886449.html
[26]https://www.dcement.com/article/202207/197696.html
[27]细节请参考中金研究部于2022年7月19日发表的《6月国内新能源再超预期;欧美市场表现分化》
[28]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8511/index.htm
[29]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600879/2022070817545097994.pdf
[30]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lecmagazine/2022-07-19/doc-imizirav4372521.shtml
[31]https://www.hkex.com.hk/News/News-Release/2022/220706news?sc_lang=zh-HK
[32]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2-07-15/doc-imizmscv1611137.shtml
[33]https://www.cnfin.com/hb-lb/detail/20220706/3655201_1.html
[34]https://longbridgeapp.com/news/65321331
[35]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207-4916922.htm
[36]http://stock.stockstar.com/IG2022070600009730.shtml
[37]https://www.natlawreview.com/article/re-shaping-uk-energy-regime-uncertain-political-landscape
[38]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lecmagazine/2022-07-19/doc-imizmscv2506010.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4&r=0&rfunc=10&tj=cxvertical_pc_pager_spt&tr=164
[39]https://www.bayarea.gov.hk/filemanager/sc/share/pdf/Outline_Development_Plan.pdf
[40]https://www.news.gov.hk/chi/2021/10/20211012/20211012_171941_226.html
[41]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10/08/P2021100800569.htm
[42]https://apps.sfc.hk/edistributionWeb/gateway/EN/news-and-announcements/news/doc?refNo=21PR67
[43]https://www.hkma.gov.hk/media/chi/doc/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2022/20220330c3a1.pdf
[44]https://www.hkex.com.hk/News/News-Release/2022/220705news?sc_lang=zh-HK
[45]https://www.iea.org/reports/solar-pv-global-supply-chains
[46]http://admin.fangchan.com/uploadfile/uploadfile/annex/3/4178/62cce9471b7fc.pdf
[4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62-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iron-catalyst-hydrogen-fuel-cells.html
[48]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block-copolymer-electrolyte-stable-sodium.html;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block-copolymer-electrolyte-stable-sodium.html
[4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42-5;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strategy-stabilize-water-splitting-photoelectrodes-solar-to-hydrogen.html
[50]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green-hydrogen-biomass-abundant-renewable.html
[5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strain-stable-quasi-2d-perovskite-solar.html
[52]中央气象台
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mta-10days.html
[5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http://cmdp.ncc-cma.net/climate/disaster.php?cat=HighTemp&type=prediction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7月21日已经发布的《“碳”策中国(20):绿色引擎赋能香港发展新阶段 7月7日~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