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8月19日(星期五)盘后,恒生指数公司将公布恒生系列指数半年度审议结果(审议考察截止日期为2022年6月30日)[1],其中包括恒生、国企、恒生科技等港股主要旗舰指数,以及与港股通可投资范围密切相关的恒生综合指数。由于追踪旗舰指数的被动资金规模大(综合彭博和Wind的统计,追踪恒指、国企和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分别约为234.2亿美元、56.1亿美元和94.9亿美元),因此潜在成分股变动以及相应资金流向值得重点关注。基于现有可得公开数据,我们预览潜在调整如下,供投资者参考。
恒生指数调整:关注部分消费公司,以及指数是否会大幅扩容
可能调整预览:基于现有数据及指数调整方法,以及通过此前调整结果对系统性优化后的编制方法的理解和验证,我们估算百度-SW、快手-W、京东健康、翰森制药、华润燃气、海尔智家、中国飞鹤、中国燃气、金蝶国际、金斯瑞生物科技和紫金矿业等排在恒生指数顺位前列,有可能成为被纳入的潜在候选者。我们的测算优先考虑市值顺位,再结合各行业代表性等因素综合得出。基于上述预测,我们测算了相应个股可能的权重和资金流向。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经验表明实际结果可能与这一简单基于顺位的筛选存在较大出入,例如百度、快手、京东健康等在过去几次的预测中都排在前列,但最终都未能被纳入,主要可能是一些作为指数咨询委员决策依据的因素,如行业和上市地代表性等并无详细说明或量化依据,也不排除有其他非量化因素的考量影响最终决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恒指公司在2021年3月发布的咨询结果,恒指成分股将在2022年中前增加至80支,最终固定在100只。但直到目前为止,扩容速度整体慢于预期(2021年1季度增加3只、2季度增加2只、3季度增加4只、4季度增加2只、2022年1季度增加4只),当前恒指成分股为69只。因此如果恒指依然遵循2022年中达到80只的扩容目标,则意味着此次调整将一次性增加11只,因而此次是否会大幅扩容值得关注。
恒生综指与港股通调整:预计11只公司有望纳入港股通投资范围
此次调整也涉及恒生综合指数的半年度指数审议(一年调整两次,以6月30日和12月31日为截止计算日期)。同时,由于恒生综合指数是港股通投资的样本空间,因此其变化也将直接影响港股通可投资范围,值得关注。
基于恒生综指的调整方法,再结合需要符合纳入港股通的额外标准(如深港通可以纳入恒生综指小盘股市值50亿港币以上标的、剔除被交易所实施风险警示、被暂停上市或进入退市整理期个股;同股不同权公司还需满足上市6个月20日以及市值和成交等额外条件等),我们估算,此次或共有11只股票符合纳入港股通的标准,包括中国华融、海昌海洋公园、渤海银行、海螺环保、创新奇智、云康集团、汇通达网络、信利国际、361度、快狗打车和香港航天科技。除此之外,由于公开可得的数据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接受1%的容错率,即将恒生综指要求的94%覆盖率的纳入门槛放宽至95%,在这一假设下,圣诺医药-B、大唐新能源、港龙中国地产、创梦天地、京东方精电、新特能源、中国心连心化肥、协合新能源、高伟电子、澳能建设、滨江服务和京能清洁能源等12家公司也可能符合纳入条件,但置信度排序较低。相反,可能有7只股票因为市值小于50亿港元不符合恒生综指的条件而被移出港股通。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部分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股票持续停牌,恒生系列指数7月8日盘后剔除了世茂、佳兆业、彩生活、融创中国、火岩控股、中国恒大、中国奥园、奥园健康和恒大物业9家公司[2]。其中,世贸国际、佳兆业、融创中国、中国恒大、中国奥园和恒大物业也将于7月18日移出港股通可投资标的。此外,已是恒生综指成分股的商汤-W将于今年8月满足纳入沪港通所需的额外上市6个月和20个交易日条件(2021年12月31日上市),预计将届时获得纳入。
时间表:8月19日收盘公布,9月5日执行;港股通标的随之调整
时间上,恒生指数公司将于2022年8月19日(星期五)收盘后公布恒生系列指数调整的正式结果,并将于9月5日(星期一)正式实施。在9月5日指数调整生效后,上海与深圳交易所会在随后(具体时间视交易所公布而定)以此为依据相应调整沪深港通的可投资标的范围。
在此期间,与MSCI指数调整类似,部分主动型资金仍不排除会根据调整公布结果采取一定的套利操作,但被动资金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追踪误差将选择在生效前一个交易日(即9月2日)调仓。届时相关股票成交会出现远大于平时的“异常放量”情形,特别是在尾盘。
近期南向资金动向:南下资金持续净流入,新经济板块仍是主要流入方向
年初以来,尽管港股市场波动较大,但南向资金保持流入态势。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流入1707亿人民币,即使在3月和4月市场剧烈动荡期间,南下资金整体流入态势依然延续。流向方面,南向投资者更多偏好新经济板块。近三个月,南向资金主要流入美团(122亿人民币)、理想汽车(89亿人民币)、中海油(85亿人民币)、腾讯(84亿人民币)和快手(62亿人民币);主要流出碧桂园服务(12亿人民币)、建设银行(11亿人民币)、赣锋锂业(5亿人民币)、中芯国际(5亿人民币)和华润啤酒(2亿人民币)。
往前看,我们预计港股的比较优势以及国内整体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仍有望支撑南向资金持续流入。考虑到当前国内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稳增长政策落地或将提振南向资金流入,我们预计中短期内南向资金流入趋势保持不变。同时,H股估值相对A股及其他主要发达市场存在明显折价,估值呈现明显的比较优势,而随着基本面的修复,中国内地投资者的信心也有望回升。相比之下,海外资金今年以来出现两拨明显流出(3月俄乌局势升级、4月国内局部疫情扰动),都对市场造成了一定扰动,近期流出趋势有所企稳。考虑到海外资金已经明显低配中国市场,因此我们在基准情形下并不预计会进一步大幅流入,但明显回流可能还需要国内基本面修复的更多证据和外围环境企稳配合。根据EPFR数据,今年以来港股主动海外资金累计流出32亿美元,减持互联网标的、增持科技硬件和资本品的趋势保持不变。
沪深港通扩容纳入ETF:首批南向纳入4只,活跃度逐步提升;中长期有助两地市场融合,推动资本市场开放
2022年7月4日,互联互通机制下的ETF交易正式启动。南向港股通首批纳入4只港股ETF,分别为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开通以来,南向ETF交易成交额逐渐提升,日均买卖总额从首周(7月4日-8日)的385万港元提升至第2周(7月11日-15日)的4,791万港元,但仍不足港交所整体ETF 2021年日均交易额(约65亿港币)的1%。我们预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合资格ETF纳入港股通,整体流动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注互联互通ETF的中长期影响。如我们在报告《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容纳入ETF》中指出,纳入ETF是互联互通机制又一标志性扩容事件,短期而言,考虑到互联互通已经运行较长时间且机制较为成熟,我们认为纳入ETF的短期直接影响未必很大,但其长期意义和影响深远。随着未来交易品种的丰富和机制得到更多的认可,我们预计互联互通ETF有望逐渐成为两地投资者的重要投资领域。ETF加入互联互通将为外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工具上的便利,有望增强国际投资者对内地ETF资产、以及内地对香港甚至国际ETF的双向需求,这对于提升ETF市场活跃度,扩大ETF资产管理规模也有积极作用。长期而言,互联互通机制的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对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相互融合、以及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也有重要意义。
[1]https://www.hsi.com.hk/static/uploads/contents/zh_cn/news/indexChgNotice/20220704T163015.pdf
[2]https://www.hsi.com.hk/static/uploads/contents/zh_cn/news/indexChgNotice/20220630T173500.pdf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7月17日已经发布的《港股通与恒指半年度调整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