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荐

汽车电子系列二:车载声学先声夺人,智能化听觉体验升级

智能汽车加速普及,消费者对于座舱个性化体验、人机交互方式等要求不断提高,推动车载声学行业持续升级扩容。而数字化、环绕式、智能化声学技术的底层突破赋予声学系统更大的探索空间。我们认为,车载声学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声音交互部件,而有望成为提供隔音静谧性、环绕式座舱体验、虚拟现实浸入场景的智能座舱核心系统。我们建议关注具备核心技术能力与优质客户基础的头部车载声学企业及上游供应商。

摘要

新能源车引领车载声学变革,单车配套价值量大幅增长。车载声学主要由主机、扬声器、车载功放、AVAS、车载麦克风等组成,受益于需求升级、技术突破和车厂采购模式变化,豪华声学系统配置持续下沉、高端产品渗透率持续提高。我们注意到由于新能源车将智能座舱声学定义为核心交互方式,扬声器等声学方案配置较传统车明显升级加配,以问界M5、蔚来ET5为例,在扬声器数量提升的同时,均配套独立外置功放。我们估算单车配套价值量或将突破1,500元,较普通燃油车200-300元左右单价提升显著。

数字化技术提升带动行业持续升级,声学行业天花板持续提高。受益于DSP芯片、传感器等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软件算法的持续赋能,声学厂商通过硬件感知、软件层面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智能声学部件的执行,可以有效解决声学系统在汽车复杂环境下的声学难点,提供更好的声音体验。我们认为音效算法、移频算法、声浪模拟算法、车内主动降噪、多区域声场重放、扬声器阵列宽带声场控制等声学信号处理算法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价值环节向电子部件集中,市场份额向声学部件厂商倾斜。随着车载声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我们认为价值环节有望向电子部件持续集中。而新能源车企为了达到成本把控、快速迭代以及标准化、模块化生产的目的,逐渐选用了“向声学部件提供商采购产品及服务”,由车企自身进行整体声效调试的模式。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演变有利于声学部件制造商提升市场份额。

风险

汽车行业产销不及预期,高端产品市场渗透不及预期。

正文

车载声学的前世今生:多轮迭代,品类扩张

车载声学多轮迭代,产品持续升级

车载声学是汽车座舱人机交互核心方式,车载声学系统主要由主机、扬声器、功放和提示音系统构成,主机作为控制中心,相当于声源读取和决策装置,扬声器和提示音系统相当于声学执行装置,而车载功放相当于声学信号处理装置。声学装置分散分部在车内中控中置、A柱、B柱、顶棚、车门、后备箱等位置,发出高、中、低频声音信号,为乘客形成环绕的、可个性化定义的声学体验。我们观察到,新能源汽车厂商是车载声学系统升级的主要推动者,各家车企均在新车型上采用了较高端的配置。

主机经历收音机-卡/磁带-CD-屏幕集成四代演变,总体呈集成、智能、多元化的趋势。1924年,雪佛兰开始在车上搭载收音机,六年后,摩托罗拉首款商业化车载收音机出现,标志车载系统的出现。到1963年,乘用车车载系统渗透率超60%。1965年,福特和摩托罗拉将磁带引入车载系统,实现车载娱乐系统的升级,摆脱了对于收音机信号的依赖。1985年,第一辆装配CD主机的车型诞生,大幅提升娱乐容量和质量。2010年后,中控屏幕的出现集成了更多娱乐形式,倒逼主机厂不断升级相关声学设备以满足乘客对交互渠道的更高需求。我们认为,核心发展趋势为主机向功能集成化、运算智能化、内容多元化方向升级。

扬声器呈一对到多对、平面到立体覆盖的趋势发展。80年代末,普通轿车的音响以一对扬声器为基础,分左右两路声道成平面覆盖乘客。1997 年 1 月,搭载丹拿第一款量产高端汽车音响系统的全新沃尔沃 V70 双门跑车在底特律车展上展出。目前,主流车载扬声器有双声道扬声器、三声道扬声器、四声道扬声器和低音炮;以蔚来ET7为例,其标配23个扬声器单元,拥有20路1000W功放输出。4个主位声道采用由高、中、低音三个单元组合的3分频音箱,并拥有低音炮与4个顶置声道音箱。我们通过对主要车型扬声器配置的分析,观察到扬声器发展方向主要为多声道、多层次输出。

功放逐渐呈现小体积、数字化、多功能发展。车载功放分为集成式功放和单独外置功放,高端音响品牌在主机和扬声器之间增加外置功放,用于放大音频信号的能量以提升音质。功放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有长足进步。我们认为,由于车辆电子设备增加,小体积功放有望因节约车内空间而提升渗透率。此外,数字功放的芯片赋予功放更多职能,例如主动降噪等,为功放的价值量提升预埋动能。我们认为,在智能座舱时代,功放产品对于声学体验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

车载声学系统新功能百花齐放、新品类层出不穷

消费者对车载声学系统需求多元化、软件、硬件技术持续升级以及新能源车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车载声学品类以及功能的层出不穷奠定基础。例如,功能上的硬件多元化、软硬件深度结合以及品类上涌现了AVAS等系统。

硬件多元化+软硬件协同系统引发技术变革,赋予更多功能带来更舒适驾乘体验。随着DSP等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内开发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控制扬声器系统频率响应,以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实现特殊音效和主动声音管理的技术,这一变革主要通过算法以及硬件(传感器、扬声器等)实现,带给消费者更好体验。

多国立法新能源车强制安装声学警示系统,AVAS装配数量极速增长。AVAS全称为电动车低速提示音系统(Acoustic Vehicle Alerting System)。电动汽车没有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噪音,会给盲人或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带来麻烦。根据欧盟“机动车辆声级规定”第8条(EU 540/2014)规定,2019年7月1日之后,所有新型静音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型必须配备AVAS系统。随后,各国家及地区法规纷纷跟进。

车载声学系统的实现方式及升级路径

主机:向集成、智能、多元化中控演进

主机从最开始的收音机演化到目前的集成中控,逐渐智能化、多元化。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汽车中控系统集成了多种功能,包括音乐控制、电影播放、倒车辅助等,用户通过显示屏与汽车进行人机交互。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集成中控的角色也逐渐升级为“汽车大脑”,囊括更多系统,并能通过OTA进行实时更新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声学等方面更好体验。

扬声器:分区声场引领变革

车载扬声器主要为动圈式扬声器,由振动系统、磁路系统以及辅助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车载扬声器可以分为双声道扬声器、三声道扬声器、四声道扬声器和低音炮;其中双声道扬声器包括一个低频扬声器(Woofer)和一个高频扬声器(Tweeter);三声道扬声器在双声道的基础之上额外增加一个中频扬声器;四声道扬声器在三声道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个超高频扬声器(super tweeter);而低音炮是单独的增加低频段位的扬声器产品。

多区域声重放技术要求更多的扬声器实现不同的声学效果。多区域声重放技术是利用不同扬声器在所需要的区域内重建目标声场的技术,准确地还原声场的空间信息,满足人们在汽车上的个性化听音需求。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多的应用场景,目前技术主要为能量控制、物理场以及两种技术的混合,头枕、后排音响等是多区域声重放技术的具体应用。未来技术趋势主要向心理声学、空间反射补偿以及数字化控制发展。

同轴逐渐淡出市场,头枕及后排音响贡献新成长动能。同轴由于安装方式限制,高音与中音不易分离,因此声学体验不如套装扬声器,在消费者对于车载声学品质需求向上的大背景下或逐渐淡出市场。为了更好提供声学体验,颈枕音响、后排音响等技术为未来扬声器产品迭代方向。以Bose颈枕音响系统为例,该系统在驾驶席座椅头枕内部装有一对轻量级6厘米Bose UltraNearfield钕磁铁超近场音箱,以驾驶席为中心的聆听模式,方便车内只有驾驶者时使用,该模式特别针对驾驶席进行音效优化。

低音炮经过特殊设计以复现低频音,以增强音域提升声学体验。低音炮又称超重低音音箱,只负责播放20-200 Hz的声音,渲染低音以复现电影、音乐中的震撼感,给消费者带来传统音响不能实现的声学体验。低音扬声器和低音炮不同,低音扬声器是传统音箱中的一部分,通常与高音、中音扬声器一起预装在音箱中,覆盖频率20 Hz-2k Hz,较为便携。我们认为,低音炮对于低音域较大的覆盖频率,有望补充二分频、三分频扬声器的缺失音频范围,是声学体验升级的重要硬件组成部分。

功放:数字化、多功能化趋势明显

功放实现放大信号+提升音质两大功能。车载功放产品通过功率放大芯片将音频输入信号进行选择与预处理,实现基本的音频信号放大功能,亦可通过加载声学信号处理算法,显著提升车内音响的品质。功放分集成功放以及外置功放两种形式。我们认为,随着声学需求升级、扬声器增多,主机厂需要更高功率驱动的外置功放。

集成功放的工作环境决定了音质、功率存在瓶颈。箱体内振动的空气会推动功放的PCB板和电子元件同样发生微小的振动,而电容等元件的振动,将会产生放大效应,反映到回放的声音中去,因此使得回放声音中出现杂声,此外,由于散热等考虑,集成功放放大功率有限,因此,声学效果一般。

外置功放的出现缓解集成功放杂音大、功率小的痛点,逐渐下沉至主流车型。功放外置,优势在于具备更好的散热以及独立运行的空间,因此能够提升音质、实现更大的功率增益。受消费者对于座舱声学体验升级的需求影响,(外置)车载功放正从豪华车逐步下沉至主流车型。

功放数字化、多功能化是未来主要趋势。在实现放大信号、提升音质的基础上,功放将被赋予更多样化的职能,以上声电子车载数字功放为例,其系统内置DSP处理器,能够实现对整车声场、相位、均衡及声像等方面的调整,提升声音输出品质,配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声学信号处理算法,数字功放产品可实现更多的拓展功能,例如声场重构、声像位置校正、扬声器自动均衡、人声音乐声分离、虚拟低音增强,主动降噪、车内语音通话、声浪模拟等,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功放结合算法实现主动降噪,提供更优质驾乘体验。功放新功能之一为主动降噪。车载声学系统通过在悬架系统上安装的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轮胎和悬挂系统的震动情况,利用DSP内集成的算法模块在几毫秒内接收并处理信号,将指令送达功放和扬声器,使低音扬声器发出和噪音频率相同的反向谐波信号,有效降低噪声感知水平。

AVAS:法规推动普及,个性化引领发展

AVAS为提示模块,有效降低交通事故风险。AVAS通过汽车总线采集车速、档位等信号,感知车辆状态,并由单片机芯片或者DSP处理器处理不同的声学信号算法,最终发出不同车速所对应的警示声音,以提醒行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为了道路安全,各国均采取强制立法,AVAS成为刚需。

AVAS实现不同拟声是未来升级趋势。AVAS作为发声装置,需要有多种音色和音量对应不同的场景(例如不同速度、不同声音背景等),因此,如何设计声音合成、检测环境动态、实现不同音效的警示效果,成为AVAS一大升级趋势,以便为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以奔驰为例,其AVAS的声音在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存在差别。另外,奔驰在设计中规定了静止的车辆在齿轮啮合时就需要立刻发出声音,在随后的起步过程中音量需要逐渐增强,直到车辆达到30公里/小时才停止发声,这成为奔驰新能源汽车差异化方向之一。

车载麦克风:人机交互阵列化趋势显著

车载麦克风是车载智能语音系统的重要承载部件。车载智能语音系统可以实现驾驶员与汽车的良好交互,能避免驾驶员分心,提升驾驶体验,是汽车智能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汽车声学系统进一步升级,也会对作为汽车智能系统重要输入部件的车载麦克风的数量与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观察到,包括小鹏、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多家车企纷纷上线车内KTV功能,汽车娱乐属性进一步增加。2021年11月,蔚来发布Aspen 3.0.7车机系统,内置“K歌系统”结合Nio Life发布的全民K歌车载麦克风套装,让驾驶员在车内享受KTV体验,体现了众多整车厂加速布局车内智能语音系统的大趋势。我们认为,声学录入装置有望成为车载声学下一成长点。

多样化车载麦克风阵列方案,麦克风数量显著增加。由于汽车内部声音环境受道路噪音、汽车音频等因素影响情况较为复杂,如何通过语音的方式稳定传递车主需求十分关键。多个麦克风通过合理布局是消除封闭环境内回声的合理方式之一,这种麦克风布局方式会进一步增加车载麦克风装配数量。

车载娱乐的前沿动态:CES上的声学探索

通过对2022年CES(消费电子展)的全面跟踪和梳理,我们观察到车载娱乐和车载行业的最新动态背后的三大边际趋势变化:新兴车载声学厂商的跨界探索,视觉与声学的融合体验以及传统车企对于车载娱乐和车载声学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消费电子领域龙头索尼进军新能源,汽车价值中枢或向“娱乐”偏移。2022年CES展上,索尼宣布成立索尼出行公司(Sony Mobility)并展示了原型跨界车Vision-S SUV,正式进军电动汽车市场,我们认为,索尼有望利用其在影像、传感、云计算、5G和娱乐技术等领域的先发优势重新定义移动出行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在汽车领域早有积累,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感知层中的传感器方面拥有尖端技术;同时,早在2001年东京车展,索尼就公开了其与丰田共同开发的概念车“pod”。我们认为,结合索尼多年娱乐领域的技术积累,索尼新能源轿车有望适配更多娱乐方式,如支持运行PlayStation平台游戏。未来汽车价值由“出行”向“娱乐”转变,将对车载声学系统配套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多声道扬声器、影音串流平台、主动降噪等声学部件增值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iDrive8.0系统与4D钻石环绕音响。2022年CES展上,宝马发布iDrive8.0系统,全新系统包括四款全新主题模式,“私人影院”般的沉浸式体验为车载娱乐梳理全新标杆。其中,宝华韦健与世界著名作曲家练手打造的4D 钻石环绕音箱因为提供优质声学体验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同时其扬声器饰条采用斐波那剪裁设计,当系统打开时会被照亮,提供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我们认为,视觉与声学的结合是未来智能座舱体验提升的重要方向。

凯迪拉克InnerSpace概念车与Lyriq Quantum Logic环绕声技术。2022年CES展上,凯迪拉克发布InnerSpace概念车并展示其智能座舱的设计理念,其中AR互动与车内娱乐的沉浸式体验体现了传统车企的全新探索。而基于电动平台的LYRIQ车型在声学体验上,配备了AKG的录音室级别扬声器,ACLens语音棱镜以及Unity复合扬声器设计,共同打造Quantum Logic环绕声体验。我们认为,传统车企在车载声学的全新尝试有望带动行业持续升级扩容。

车载声学市场持续扩容,催生投资大机遇

消费升级驱动车载声学,扬声器量价齐升、功放持续渗透

汽车消费趋向娱乐体验,多频扬声器、高功率、功放引领声学体验升级。声学系统作为汽车内部提升驾车体验的重要部件,整体呈现高端化的发展趋势,豪华声学配置持续下沉,扬声器数量显著增加,高功率、多通道、集成数字信号处理的功放正逐步在车载领域中得到应用,消费者需求被不断满足。同时,造车新势力与消费电子厂商入局新能源车领域,以提供更好的座舱体验为差异点同传统厂商进行竞争,因此对于声学器件等产品更加重视。

以蔚来ET5、华为AITO问界M5为例,蔚来ET5全系标配7.1.4沉浸声系统,多达23个扬声器,搭配Dolby Atmos全景声技术和Dirac Pro领先的空间声学算法,优秀的声学体验赋能蔚来构建差异化品牌形象。而AITO问界M5搭载了峰值功率1,000W的19台扬声器(7.1环绕扬声器系统),能够实现低频30Hz、107dB的重低音效果,是华为AITO提升乘客体验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消费者对于座舱体验(多声道扬声器,高频环绕音学座舱,功放等)的增量需求将成为拉动声学部件单车价值量提升的主要力量,声学体验升级有望成为差异化竞争点,为车厂提供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汽车音响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升级或有较为确定的趋势。

单车扬声器数量有提升趋势,车载功放随新能源放量有望提速。从频段分布上,汽车扬声器包括低频、中频、高频,全频等产品;从声道分布上,汽车扬声器分为两声道、三声道以及四声道产品;扬声器在主机的逻辑控制下、低音炮和激励器的谐波修饰和美化下,在功放的功率放大作用下,创造出声音感受。

扬声器的数量能决定声音发出点的分配,多则细,少则糙。单车扬声器数量和整车售价及级别呈正相关。我们观察到,入门级乘用车,单车扬声器数量在4-6个,通常由2-4个分频扬声器和2-4个同轴扬声器构成,单车价值量约为100-200元;而豪华级轿车的扬声器数量显著增加:奔驰S级别搭载的Burmester 3D音响配备了24个扬声器,低音炮,单独外置功放等配置;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型为了提高产品力、满足消费者对声学体验的追求,普遍将单车扬声器配置提升至10-18个,外加低音炮、外置功放等声学部件,对应单车价值量在600-1600元。

我们认为需求升级有望对全球汽车扬声器市场规模的提升带来持续、稳定的助力。2020到2025年,单车扬声器数量有望从8个提升至11个,带动单车ASP从300元提升到400元,全球扬声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5亿元。

除扬声器受益下游动能外,外置功放渗透率存在提升可能性。基于外置功放和扬声器配合升级能提供更优化的声学体验逻辑,我们认为外置功放渗透率会随多扬声器的使用而逐渐提升,目前,蔚来ES6、极氪001、ID3、小鹏P7、比亚迪汉等车型已经开始全面布局车载功放。车载功放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拓展并扩展到传统车企。

声学技术数字化升级,软硬兼施交相辉映

硬件预埋成为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竞争点之一,OTA模式升级省时高效。以特斯拉2021.44.25版本的OTA车机系统升级为例,多款车型能够通过OTA方式升级在不改变硬件设置的情况下改善驾乘体验方面,包括不限于针对圣诞节进行的声光体验升级、自定义启动栏、座椅加热优化等。参考智能手机的硬件预埋,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硬件预埋或将进一步增加,以保证版本迭代更新后性能提升(例如,汽车出厂预装更多的声学器件,以满足未来消费者对于声学体验的进一步需求),因此利好声学部件制造商的出货量增加。

硬件软件协同发展,电子控制及算法持续赋能产业升级, 市场份额有望向具备软硬件实力的厂商倾斜。随着DSP等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内开发了可以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控制扬声器系统频率响应,以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实现特殊音效和主动声音管理。我们认为,音效算法、移频算法、声浪模拟算法、车内主动降噪、多区域声场重放、扬声器阵列宽带声场控制等声学信号处理算法有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主动降噪为例:硬件上,整车设计中需要在悬架系统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轮胎和悬挂系统的震动情况;软件上,DSP内集成的算法模块会在几毫秒内接收并处理信号,并将指令送达扬声器,使低音扬声器发出和噪音频率相同的反向谐波信号,有效降低噪声感知水平。

车载音响系统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展望

竞争格局及投资展望一:亚太引领增速,品牌商比重较大

车载声学系统:

亚太已成最大市场,增速有望继续引领全球。根据Magna Information Center的数据,2021年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车载声学最大区域性市场,得益于中国新能源车快速放量等因素,2022-2025年亚太市场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北美和欧洲较高但增速维持低位。我们测算,2020年亚太地区车载声学市场规模为172亿元,2025年将达到333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4%。

车载扬声器:品牌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全球车载扬声器市场主要厂商包括LG电子、JL Audio、索尼、Focal、DYNAUDIO、Bang & Olufsen、BOSE等。品牌商目前仍然占据市场主流,经过多年发展,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CR4超过50%。这一领域的竞争逻辑主要有两类:1)利用多年声学领域积累的品牌力进行差异化竞争;2)淡化声学本身品牌效应,和下游车厂合作大规模出货,产生规模效应以利用成本进行竞争。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厂商对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安全、成本把控、快速迭代以及标准化、模块化生产的需求,我们认为采取第二种竞争模式的声学部件制造商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竞争格局及投资展望二:声学部件提供商份额提升

新能源车企采购模式向声学部件制造商倾斜。传统车企在入门级配置通常选用声学部件提供商的产品及调音服务,而在豪华配置上选用电声品牌商的产品及调音服务;新能源车企为了达到成本把控、快速迭代以及标准化、模块化生产的目的,逐渐选用了“向声学部件提供商采购产品及服务”,由车企自身进行整体声效调试的模式。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演变有利于声学部件制造商提升市场份额。

车载声学产业链拆解:电子部件占比提升趋势明显

扬声器由磁路、振动等系统构成,下游逐渐复苏,成本受原材料波动较大。扬声器的上游主要由磁路系统、振动系统、支撑辅助装置等构成。车载扬声器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在75%左右。因此扬声器成本较易受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的影响,疫情对全球原料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原材料价格向上波动,对扬声器单位成本造成了较大压力,近年来单位成本有上升趋势。我们认为,随着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复苏,受到疫情影响而被部分抑制的市场需求得到逐步释放,或将利好扬声器厂商出货端持续放量。

功放分为集成和外置,原材料以电子元器件为主。车载功放主要由变压器、电路板(PCB板)、电阻、二极管、运放IC、功率放大管、散热架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其中PCB价值量占比较高。由于2021年上游原材料、电价、环保相关费用、运价等价格上涨,PCB价格于2021年下半年逐步上调,对车载功放形成一定的成本压力。这一趋势同样影响主动、被动元件。随着车载声学价值量向电子部件集中,我们认为,电子元器件的成本占比有望进一步增加。建议关注产业链中具备电子设计能力较强、具备完备电子加工能力以及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

功放亦可分为模拟和数字,数字功放需额外嵌入DSP芯片,单位价值较高。DSP全称为数字音频处理器,能实现快速对信号的采集、变换、滤波等处理。DSP芯片供应商主要为德州仪器 (TI)、亚德诺半导体(ADI)、恩智浦(NXP)等国外厂商,凭借其积累多年的硬件研发经验和完善的软件开发环境以及完备的用户生态,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较高。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厂商主要以集成商为主,在DSP等半导体关键领域与国际大厂尚有差距,但通过快速相应、合作研发以及集成化系统把控,在数字功放集成商细分领域依然具备较强的本土替代能力。


AVAS由控制单元、电源管理系统、集成功放、收发器等组成。其中,控制单元是AVAS系统的主要价值环节,而车用MCU构成了控制单元核心。MCU根据IHS数据,2020年海外厂商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赛普拉斯、德州仪器、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市占率达到98%。国内车规级MCU起步晚,仅少数厂商能量产车规级MCU产品,因此上游国产化率较低,依赖进口。我们认为,具备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AVAS部件厂商有望获取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供应安全性,并借此实现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投资风险分析

汽车行业产销不及预期。车载声学产品产销量与下游汽车行业发展紧密绑定,受汽车行业影响有较强周期性。2019年以来受国内宏观经济波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销量相对萎缩。若国内、国外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将对上游车载声学厂商声学产品产销量带来不利影响。

高端产品市场渗透不及预期。我们估算车载声学产品单车配套价值量有望突破1,500元,车载声学部件单车价值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依靠高端产品渗透率提高。若高端声学产品,如车载功放市场接受程度较低,整体市场渗透率不及预期,将会导致车载声学厂商营收与利润下滑。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1月25日已经发布的《汽车电子系列二:车载声学先声夺人,智能化听觉体验升级

法律声明

一般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中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过往的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中金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中金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由受香港证券和期货委员会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香港的投资者若有任何关于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问题请直接联系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的销售交易代表。 

本报告由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新加坡)有限公司(“中金新加坡”) 于新加坡向符合新加坡《证券期货法》及《财务顾问法》定义下的认可投资者及/或机构投资者提供。提供本报告于此类投资者, 有关财务顾问将无需根据新加坡之《财务顾问法》第36 条就任何利益及/或其代表就任何证券利益进行披露。有关本报告之任何查询,在新加坡获得本报告的人员可向中金新加坡提出。 

本报告由受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监管的中国国际金融(英国)有限公司(“中金英国”)于英国提供。本报告有关的投资和服务仅向符合《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2005年(金融推介)令》第19(5)条、38条、47条以及49条规定的人士提供。本报告并未打算提供给零售客户使用。在其他欧洲经济区国家,本报告向被其本国认定为专业投资者(或相当性质)的人士提供。 

本报告由中国国际金融日本株式会社(“中金日本”)于日本提供,中金日本是在日本关东财务局(日本关东财务局长(金商)第 3235号)注册并受日本法律监管的金融机构。本报告有关的投资产品和服务仅向符合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2条31项所规定的专业投资者提供。本报告并未打算提供给日本非专业投资者使用。
本报告亦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向符合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施行令》第17条第3款第1项及《金融商品交易法》第58条第2款但书前段所规定的日本金融机构提供。在该情形下,本报告有关的投资产品和服务仅向日本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提供。

本报告将依据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于该国家或地区提供。

特别声明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也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研究报告或相关信息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信赖依据。

与本报告所含具体公司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s://research.cicc.com/footer/disclosures,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该等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中金研究基本评级体系说明:

分析师采用相对评级体系,股票评级分为跑赢行业、中性、跑输行业(定义见下文)。

除了股票评级外,中金公司对覆盖行业的未来市场表现提供行业评级观点,行业评级分为超配、标配、低配(定义见下文)。

我们在此提醒您,中金公司对研究覆盖的股票不提供买入、卖出评级。跑赢行业、跑输行业不等同于买入、卖出。投资者应仔细阅读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中的所有评级定义。请投资者仔细阅读研究报告全文,以获取比较完整的观点与信息,不应仅仅依靠评级来推断结论。在任何情形下,评级(或研究观点)都不应被视为或作为投资建议。投资者买卖证券或其他金融产品的决定应基于自身实际具体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股票评级定义:
i. 跑赢行业(OUTPERFORM):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超过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
ii. 中性(NEUTRAL):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与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相比持平;
iii. 跑输行业(UNDERPERFORM):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个股表现不及同期其所属的中金行业指数。

行业评级定义:
i. 超配(OVER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会跑赢大盘10%以上;
ii. 标配(EQUAL-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表现与大盘的关系在-10%与10%之间;
iii. 低配(UNDERWEIGHT):未来6~12个月,分析师预计某行业会跑输大盘10%以上。

研究报告评级分布可从https://research.cicc.com/footer/disclosures 获悉。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