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DC技术不断突破,行业进入迅速爆发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随着ADC关键技术的进展与突破,近两年共获批上市了5款ADC药物,产品上市节奏加快。且由于HER2 ADC药物DS-8201以及Trop-2 ADC药物Trodelvy的优异疗效,整个ADC行业热情高涨,重磅并购频出。我们认为以ADC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新药研发。
ADC技术壁垒更高,未来产品生命周期更好。ADC分子包括大分子抗体和小分子毒素两个部分,要求企业在两方面都有比较深厚的积累,因此ADC技术壁垒相较于单抗或者小分子药物更高,竞争格局也更好。同时多样的ADC技术平台有助于做出差异化的产品,从长期来看,优秀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更好。
ADC药物适用人群更广,潜在市场空间广阔。首先已有多个靶点ADC药物显示出了泛癌种治疗的潜力,如靶向HER2 ADC药物在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以及尿路上皮癌等多癌种中疗效优异;其次ADC药物可以通过其bystander效应,在肿瘤抗原低表达的患者中起效,进一步扩展适应症人群;最后虽然现在ADC药物主要聚焦在末线治疗上,但是其也有往前线治疗推进的潜力。因此我们认为未来ADC药物中有希望诞生出多款重磅药物,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对于ADC产品的跟踪,我们认为对于早期产品,主要关注产品的分子设计与公司的技术平台,以及全球同靶点药物的临床进展;对于临床阶段产品,主要关注安全性与疗效结果的披露,以及潜在license-out的可能性。
我们看好ADC药物未来几年不断在新靶点,适应症以及安全性和疗效上做出突破,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建议关注技术日益成熟,新品不断推出的ADC药物领域。
风险
产品研发不达预期,产品申报进展不达预期,制药行业改革或监管可能带来的意外影响,技术升级迭代更新风险。
正文
ADC药物蓄势待发,有望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新药研发
从抗体说起:新技术平台催生千亿美元市场
自1986年FDA批准首款抗体药物Orthoclone OKT3以来,到目前共有97款抗体产品获FDA批准上市。随着杂交瘤技术、人源化小鼠平台以及抗体的大规模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整个抗体行业迅速发展,2014年起每年均有5个以上的产品获批。
2017年全球抗体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美元。抗体产品中已经诞生了近30款“重磅炸弹”,其中更有阿达木单抗、Keytruda等“百亿俱乐部”成员,在这些重磅产品的带领下,全球抗体市场规模已于2017年超过了千亿美元。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会有新的平台技术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新药研发,蕴藏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ADC技术平台不断成熟,产品上市节奏加快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
ADC药物的三大元件包括:人源单克隆抗体、可切割/不可切割的连接子以及小分子化疗药物/细胞毒素类药物,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素类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
ADC药物在进入体内后,首先与癌细胞上的特定抗原相结合,接着ADC药物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从早期核内体被运输到溶酶体中,随后小分子毒素被释放,从而药物发挥细胞毒性,通过与DNA小沟或微管蛋白结合诱导癌细胞凋亡。
ADC药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s,但是直到2000年,首个抗体偶联药物(商品名Mylotarg,Pfizer研发)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但由于偶联技术、靶向性、有效性等受限,完整的抗体偶联药物在血液不稳定,导致致死性毒性的产生,于2010年撤市。按照ADC药物的发展,可分为三代ADC产品,近些年随着小分子毒素、连接子以及偶联技术的发展和成熟,ADC药物的治疗窗口大大拓宽,大量新型ADC药物正在临床研究当中,ADC药物也是各大药企相互竞争的热点。
目前已有10款ADC产品获FDA批准上市。其中2019-2020这两年共有5款产品获批,产品上市节奏加快。较早上市的Adcetris和Kadcyla在2019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0.81亿美元和15.72亿美元,已成为“重磅炸弹”产品。此外,Polivy, Enhertu和Trodelvy也有成为重磅炸弹的潜力。
整个ADC药物市场有望超过500亿美元。多个ADC药物有成为广谱抗癌药的潜力,以热门靶点HER2为例,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尿路上皮癌等多个肿瘤类型中都显示出了优异的疗效,因此极具市场潜力。根据我们的预测,HER2 ADC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达到约247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约为14亿美元。
如何看待ADC技术平台与企业估值?——相信成长的力量
近期医保政策的压制以及国内的同质化竞争,使得大家对于创新药的确定性与持续性产生担忧,但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优秀的技术平台能够脱颖而出,持续兑现价值。
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ADC行业的合作与并购已成为热门方向。在2020.11月,默沙东宣布以27.5 亿美元现金收购 VelosBio,获得其靶向一款靶向 ROR1 的ADC药物VLS-101;在2020年9月,吉利德以210亿美元收购了Immunomedics,获得了其Trop-2 ADC药物Trodelvy。这些案例会进一步激发ADC领域的投资热情,同时加速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其次,从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主要ADC企业来看,在上市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涨幅。其中已有产品上市,持续兑现价值的公司如Seattle Genetics和Immunomedics分别取得了1900%+和2400%+的涨幅。拥有独特技术平台,即使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如VelosBio和Mersana Therapeutics的市值也在20亿美元左右,我们预计其有望随着产品进度的推进,进一步上涨。
最后,从ADC药物先驱Seattle Genetics的发展历史来看,优秀的ADC公司会不断兑现。Seattle Genetics于1997年成立,2001年于纳斯达克上市,首个产品Adcetris (anti-CD33 ADC药物)于2011年获批上市,第二个产品Padcev (anti-Nectin4 ADC药物)和第三款产品tucatinib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获批上市,目前市值达到了304.9亿美元。公司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平台验证阶段(1997-2011),在这一阶段,公司主要依赖于其核心的小分子毒素专利 (包括MMAE和MMAF),与武田、GSK 、基因泰克、辉瑞等大公司达成了许可协议,获得现金收入用于支持研发。
第二阶段:产品持续兑现阶段(2011-2019),在这一阶段,公司的主要候选产品不断披露数据,持续兑现,最终获批上市。
第三阶段:从Biotech转向BioPharma(2020开始),公司多技术平台布局,产品加速上市,扭亏为盈,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变。公司在不断兑现管线的过程中,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如何投资国内的ADC技术平台与企业?
首先,多样的ADC技术平台有助于做出差异化的产品。ADC技术有着众多技术平台,小分子毒素、linker和偶联方式的选择和优化有着非常多的know-how在其中。不同于单抗,我们认为ADC中更容易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因此需要关注各家企业的技术平台与产品设计。
其次,产品进度靠前的产品有望通过license-out实现国际化。随着国内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产品得到国际大药企的认可,签订了license-out的协议,例如南京传奇的BCMA CAR-T,天境生物的CD47单抗,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等。我们认为未来国内ADC产品中也会涌现出更多创新或者进度靠前的产品,这些产品也有望通过license-out或者中美同步开发来占据更大的市场。
随后紧密跟踪产品研发进度,关注产品的持续兑现。产品临床结果的更新是公司未来预期能否兑现的关键,可以不断根据临床结果的披露修正未来的预期。
最后,我们选择优秀的公司,相信成长的力量。Seattle Genetics和Immunomedics自上市以来分别取得了1900%+和2400%+的涨幅,国内正处于新生物医药的初始阶段,我们相信未来会有公司成长起来,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ADC的优化设计是做好差异化的关键
ADC产品设计有非常多的专有技术在其中,因此我们认为合理优化设计有望得到差异化的产品,拓宽治疗窗口是其最终目标。ADC药物由抗体,连接子(linker)以及小分子毒素通过合适的偶联方式组合而成,因此,抗体、连接子、小分子毒素以及偶联方式的选择对于ADC药物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
抗体的选择
抗体能够将小分子毒素特异地递送至肿瘤细胞处,从而实现“魔术子弹”的功能。首先对于抗体靶点的选择,尽量选择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正常细胞膜表面低表达的抗原为靶点,这样能够降低ADC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窗口;其次较快的内吞速率和合适的内吞转运途径,快速有效地实现小分子在肿瘤细胞内的释放;最后抗体在与化疗药物偶联后,需要仍能保留原先的单抗性质。
在目前已上市的10个ADC产品中,共靶向8个不同的靶点(CD33,CD30,CD22,CD79β,HER2,Nectin-4,Trop-2,BCMA)。近些年,ADC药物研发的热点已经从血液瘤转移到实体瘤,多个靶点在多种肿瘤类型中都展现出了极佳的治疗效果,有成为新一代广谱抗癌药的潜力,因此也成为了当前ADC药物研发的焦点。
Linker的选择
为了使ADC药物有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linker技术必须要尽量实现以下三个关键性质:1. 在血液循环中保持高稳定性;2. 有着高亲水性,避免ADC聚集体的产生;3.需要在目标区域实现小分子毒素的释放,从而发挥细胞杀伤毒性。
Linker可以分为可切割linker与不可切割linker。对于不可切割的linker,ADC药物在被内吞进入溶酶体后,linker不会被降解,而连接的抗体会被降解为氨基酸,形成氨基酸-连接子-小分子毒素复合物,从而发挥细胞杀伤作用。例罗氏的Kadcyla即采用了不可切割的linker。
对于不可切割的linker,其在血液循环中一般更为稳定,但是最后代谢形成的氨基酸-连接子-小分子毒素复合物没有细胞穿透性,因此仅能对肿瘤抗原高表达的肿瘤细胞起到杀伤作用,而对周围低表达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有限,不能发挥bystander效应。
对于可切割的linker,它能够在特异地在target cell中被切割释放出小分子毒素,从而发挥细胞杀伤作用。同时释放出的小分子毒素能够透过细胞达到附近低表达或者不表达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发挥bystander效应。可切割的linker也是当前ADC研发的热点。
可切割的linker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pH敏感型linker,这类linker在血液循环中(pH=7.4)中保持稳定,在溶酶体(pH 4.5-5.0)中能够被切割释放出小分子毒素,辉瑞的Besponsa,Immunomedics的Trodelvy就采用了该linker。
►酶敏感型linker,以Val-Cit多肽linker为代表,这类linker会被细胞内特定的酶所裂解,释放出小分子毒素。
►可还原的二硫化物linker,这类linker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在肿瘤细胞中与谷胱甘肽(GSH)反应从而被降解释放出小分子毒素。
小分子毒素的选择
由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数目有限(5000-106),每个ADC分子携带的小分子毒素数目也有限,同时受ADC分子进入细胞释放drug效率的影响,因此对ADC中小分子毒素的毒性要求较高。
目前主要的小分子毒素主要包括奥瑞他汀类衍生物(MMAE、MMAF),美登素类衍生物 (DM1,DM4),PBD(吡咯并苯并二氮杂卓)二聚体,卡奇霉素等。由于不同的小分子毒素的结构与水溶性不同,因此与其偶联的linker也有所差别。
由于小分子毒素的高毒性,其在血液循环中被释放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副作用,当前的一个热点是开发中等毒性的毒素(抑制活性在nM级别),如DS-8201的DXd,以及Trodelvy的SN38,同时使用高DAR值偶联。
偶联方式的选择
通过各种不同的偶联技术能够将linker-drug连接到抗体上,这一过程决定了抗体上连接毒素药物的个数(Drug-antibody Ratio,DAR),也决定了ADC产物的均一性。
偶联技术可以分为随机偶联和定点偶联。一般而言,随机偶联选择性较差,产物中DAR分布广泛,均一性较差,给CMC生产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产业界认为定点偶联技术则有望得到均一性更好的产品。
赖氨酸随机偶联是一种早期发展起来的偶联方法,其选择性较差,抗体中大约80-100个赖氨酸的氨基,常见的赖氨酸偶联反应包括使用有效载荷的活性酯(通常是O-琥珀酰亚胺试剂如NHS)形成稳定的酰胺键。已上市的ADC产品中,Kadcyla (DAR~3.5),Mylotarg (DAR 2~3)和Besponsa (DAR~6)均采用了赖氨酸随机偶联。
二硫键还原半胱氨酸偶联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偶联方式。以IgG1为例,其中有4对链间二硫键可被还原,还原后得到8个具有亲核性能的半胱氨酸巯基。Linker上的马来酰亚胺等基团能与巯基反应,形成稳定的偶联物。通过二硫键还原的程度可以优化最终产品的DAR值,例如Adcetris (DAR~4),Blenrep (DAR~4)的DAR值约为4;Trodelvy (DAR~7.6),Enhertu (DAR 7~8)的DAR值接近于8。
定点偶联是当下研发的热点,我们认为该技术有望得到均一性,安全性更好的ADC产品,从而拓宽治疗窗口。定点偶联的几种主要技术包括:
►Thiomab技术:该技术由基因泰克开发,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抗体特定位置处插入半胱氨酸残基,然后将半胱氨酸上的巯基和药物分子偶联,合成了位点专一的ADC产品, 其中药物抗体比为2的产物占比超过90%。这种定点偶联的方式既不会干扰免疫球蛋白折叠和组装, 也不会改变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模式; 且和传统偶联技术得到的ADC药物相比, 使用Thiomab抗体的ADC药物在保留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又提高了耐受性、降低了系统毒性。
►赖氨酸定点偶联技术:科伦开发了独有的赖氨酸定点偶联技术平台,能够稳定得到DAR为2的ADC产品。基于此平台开发了靶向HER2的ADC 产品A166,目前正处于临床阶段。
►非天然氨基酸技术:通过生物正交反应,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就必须重新设计一套与之正交对应的 tRNA 和酶。Ambrx 将新的 tRNA / tRNA 合成酶正交集工程化到了细胞系中,它们可以特异性识别并在治疗性蛋白质中定义的位置精确地插入非天然氨基酸。以对乙酰苯丙氨酸为例,将其引入到抗体上后,可以通过肟键与细胞毒素类药物偶联,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
Ambrx/浙江医药的HER2 ADC产品ARX788就采用了非天然氨基酸技术,其DAR值约为1.8。与T-DM1相比,ARX788的工艺控制和药物稳定性、体内代谢等具有很好的优势。
►基于天然糖基化位点的GlycoConnect技术:GlycoConnect™是一种由Synaffix公司开发的定点偶联技术,能够利用天然糖基化位点实现定点偶联。Fc区域N297糖基化位点在酶催化下,对糖链进行切割并连接上叠氮基团,然后叠氮基团与连接子上的环辛炔通过SPAAC(strain-promoted copper-free click)反应,形成均一的DAR值为2的偶联物。
上海美雅珂生物已与Synaffix达成合作协议,将利用GlycoConnect技术进行ADC药物的开发。
从首个ADC药物上市到现在已经过了20年,ADC技术平台也已经经历了三代变革,相关技术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合理优化设计有望得到差异化的产品,技术的优化和迭代也有望带来安全性和疗效更佳的ADC药物。
海外主要ADC公司简介,平台价值凸显
我们对海外专注于ADC药物研发的公司进行了梳理,其中大部分公司拥有特有的技术平台,这也是其做出差异化产品的关键。这些公司的技术平台与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ADC技术的前沿和发展,对于国内的ADC药物研发以及投资有指导意义。
Seattle Genetics
主要技术平台:其核心技术包括奥瑞他汀类衍生物(MMAE、MMAF),以及新型linker的开发。
主要产品:目前Seattle Genetics已有两款ADC产品获批上市,分别为靶向CD30的Adcetris(2011.8获批,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以及靶向Nectin-4的Padcev,两者均采用了可切割的vc-MMAE组合,其中Adcetris在2019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81亿美元。其他处于后期的ADC产品包括Tisotumab vedotin和Ladiratuzumab vedotin。
Ladiratuzumab vedotin是一款靶向锌离子转运蛋白LIV-1的ADC药物。根据I期、单臂临床试验的结果,60例三阴乳腺癌患者接受4种治疗方案, ladiratuzumab vedotin单药治疗的客观响应率为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周。另一项Ladiratuzumab vedotin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的Ib/II期研究中,ORR为54%(95%CI,33.4%-73.4%)。
在2020年9月,默沙东宣布与 Seattle Genetics达成了合作协议。默沙东将从Seattle Genetics获得ladiratuzumab vedotin的共同开发和商业权利。默沙东将向后者支付6亿美元预付款,并进行10亿美元股权投资(200美元/股)。合作期间,Seattle Genetics将有资格获得最高26亿美元的里程金,其中包括8.5亿美元研发里程金和17.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
Tisotumab vedotin是由Seattle Genetics开发的靶向组织因子(TF)的ADC药物。组织因子(TF)是一种参与肿瘤信号传导和血管生成的蛋白质,在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和许多其他实体瘤(包括卵巢、肺、胰腺、结直肠和头颈部癌症)中过度表达。innovaTV 204研究是一项用于支持Tisotumab vedotin的加速批准的单臂研究,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宫颈癌患者。试验中101名患者接受了治疗了Tisotumab vedotin 2.0 mg/kg Q3W的治疗,随访时间10个月。ORR达到了24%(24/101),其中有7名患者取得CR。DCR达到了72%(72/101)。DOR为8.3个月,PFS为4.2个月,OS为12.1个月。安全性方面,之前较为关注的眼部副作用基本为轻微(G1 25%,G2 27%,G3 2%),出血副作用(G1 24%,G2 3%,G3 2%),周围神经病变(G1 17%,G2 9%,G3 7%)。
更多相关公司如ADC Therapeutics、Mersana Therapeutics、ImmunoGen等公司的介绍请见正式报告。
ADC靶点不断出新,有诞生多款重磅药物的潜力
在目前已上市的10个ADC产品中,共靶向8个不同的靶点。近些年,ADC药物研发的热点已经从血液瘤转移到实体瘤,因此新靶点的进展也是当下ADC药物研发的关注点。我们认为,这些新靶点的开发,将进一步拓展整个ADC的市场空间。首先有多个靶点显示出了泛癌种治疗的潜力,如HER2,Trop-2,Nectin-4,ROR1等;其次ADC药物可以通过其bystander效应,在肿瘤抗原低表达的患者中起效,进一步扩展适应症人群;最后虽然现在ADC药物主要聚焦在末线治疗上,但是其也有往前线治疗推进的潜力。因此我们认为新靶点ADC药物中更有希望诞生出重磅药物,目前的临床开发也值得关注。
以anti-HER2 ADC为例, 多癌种治疗潜力显现
目前已经上市了两款靶向HER2的ADC产品,为罗氏的Kadcyla和AZ/第一三共的Enhertu (DS-8201),其中Kadcyla在2019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5.72亿美元。Kadcyla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晚期HER2+乳腺癌的后线治疗以及早期高危HER2+的术后辅助治疗,而DS-8201则在除乳腺癌外的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尿路上皮癌等肿瘤类型中都展现出优异疗效,有成为新一代广谱抗癌药的潜力。
“史上最强”HER2 ADC——Enhertu (DS-8201)
DS-8201由第一三共研发,在2020年3月,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达成合作协议,阿斯利康以13.5亿美元预付款+38亿美元注册里程碑金额+17.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额引进这款HER2 ADC药物。DS-8201于2019年12月获FDA批准用于晚期HER2+乳腺癌的治疗,其用于3L HER2+胃癌患者的上市申请也已经向FDA递交。DS-8021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约为1.36亿美元。
DS-8201优异的疗效得益于其优化的分子设计。DS-8201选用了新型的可切割的亲水多肽linker连接了其新型毒素DXd,同时采用了半胱氨酸偶联,最终产物中DAR约为7.7。可切割的亲水多肽linker既阻止了聚集体的产生,也使DS-8201有很强的bystander效应。
DS-8021在多个癌种中展现出了优异的疗效:
DESTINY-Breast01研究(HER2中高表达乳腺癌):共有184例乳腺癌患者(患者基线:100%接受过曲妥珠和T-DM1的治疗,65.8%接受过帕妥珠的治疗;IHC 3+比例为83.7%)接受5.4mg/kg的DS-8201,ICR确认的ORR达到了60.9%,其中有11例(6%)患者为完全缓解(CR),DCR为97.3%,临床获益率(CBR=CR+PR+SD≥6个月)为76.1%,中位DOR为14.8个月,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为16.4个月,中位OS(总生存期)未达到,1年生存率预估为86%。在24例脑转移患者中,中位PFS为18.1个月,也展现出了优异的疗效。安全性方面,有13.6% (25/184)的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炎,其中大多数为G1-G2,仅有1人为G3。
DESTINY-Gastric01研究:187名胃癌患者按2:1分组分别接受DS-8201(6.4mg/kg,q3w,125人)(患者基线:100%接受过曲妥珠,75%接受过雷莫卢单抗,IHC 3+比例为77%)或化疗(62人)。研究的主要终点(DS-8201 vs 化疗)ORR为51% vs 14%,CR为9% vs 0%,PR为42% vs 14%。次要终点mPFS为5.6 vs 3.5个月(HR=0.47);mOS为12.5 vs 8.4个月(HR=0.59)。亚组分析中,对于IHC 3+患者(n=91),ORR为58%,但是在IHC 2+/ISH+患者(n=28)中,ORR为29%。安全性方面,10%(12/125)的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炎,其中2人为G3,1人为G4。
DESTINY-CRC01研究:53名HER2中高表达/RAS野生型的CRC患者(患者基线:平均接受过4线治疗,其中30.2%先前接受过anti-HER2治疗;IHC 3+比例为75.5%,IHC 2+/ISH+比例为24.5%)接受了DS-8201 6.4mg/kg q3w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ORR为45.3%,其中一例CR;次要终点mPFS为6.9个月,mOS尚未达到。其中对于IHC 3+患者(n=40),ORR为57.5%,但是在IHC 2+/ISH+患者(n=13)中,ORR仅为7.7%。安全性方面,6.4%(5/78)的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炎,其中2人为G5。
DESTINY-Lung01研究(HER2突变NSCLC患者):42名HER2突变的NSCLC患者(患者基线:平均接受过2线治疗,其中90.5%先前接受过铂类化疗,54.8%接受过PD-(L)1疗法)接受了DS-8201 6.4mg/kg q3w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ORR为61.9%,DCR为90.5%;次要终点mPFS为14.0个月,mOS尚未达到。安全性方面,11.9%(5/42)的患者出现了间质性肺炎,均为G1-G2。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临床试验,DS-8201还有多个关键临床正处于开发中,例如用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IHC 2+&ISH-,或者ICH 1+,约占整个乳腺癌患者的50%)的DESTINY-Breast04研究;与T-DM1头对头用于高危HER2+乳腺癌患者的Post neo-adjuvant治疗(DESTINY-Breast05研究);此外还有多项用于前线治疗的联合疗法也正在进行中。
荣昌生物RC48
RC48是国内进展最快的自主研发ADC药物,其在胃癌上的开发最快,上市申请已于2020.8月获NMPA受理。此外,RC48在尿路上皮癌适应症正处于关键临床,有望于明年上半年向NMPA递交BLA,同时RC48治疗UC也获得了FDA颁发的突破性疗法认定。RC48在乳腺癌上的开发主要聚焦于HER2低表达人群,目前也正处于关键临床。
在分子结构设计上,抗体部分选用了新抗体,对HER2有更强的亲和力,同时也有非常高效的内吞活性;linker-drug选择了可切割的vc-MMAE,可以特异地在肿瘤细胞被释放出来,也能发挥bystander效应;偶联方式选用了部分还原后的半胱氨酸偶联,最终产品的DAR值接近于4。
在RC48治疗胃癌的关键临床研究中,共纳入127例既往接受过2线或2线以上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晚期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接受RC48 2.5mg/kg Q2W的治疗。结果显示ORR为24.4%,PFS为4.1个月,OS为7.6个月,在安全性方面,RC48常见不良事件为白细胞计数降低、脱发、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等,以轻中度为主。
在RC治疗尿路上皮癌的1b期研究中,共纳入了43例HER2中高表达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结果显示ORR高达51.2%,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0.7%。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治疗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的药品获得上市批准,RC48有望在该领域做出突破。
浙江医药/Ambrx ARX788
ARX788由Ambrx专有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开发得到,其DAR值为2;采用了不可切割的linker和新型小分子毒素AS269(高效tubulin抑制剂)。目前正处于1期临床,剂量爬坡结果显示,剂量到1.5mg/kg Q3W时未出现DLT和MTD,在安全性方面,有8名患者出现了肺部毒性,其中仅1人为G3。在SABCS 2020年会上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接受1.5mg/kg的患者中,ORR达到了74% (14/19),DCR更是高达100%。
科伦药业A166
A166采用了公司特有的赖氨酸定点偶联技术得到,其DAR值为2;采用了可切割vc linker连接上MMAF小分子毒素。目前A166正在中美同时进行临床开发,I期计量爬坡结果显示,A166到6mg/kg仍未出现MTD,有望展现出优异疗效。
此外,国内HER2 ADC还有百奥泰/恒瑞医药/美雅珂生物/东曜药业等公司在进行开发,我们认为做好差异化是其成功的关键。
新靶点不断涌现,ADC领域蕴藏着较多机会
除了HER2,此外还有Trop-2,ROR1等明显靶点,以及靶向锌离子转运蛋白LIV-1、靶向组织因子TF、靶向叶酸受体FRα、靶向钠依赖性磷酸盐转运蛋白2b(NaPi2b)的ADC产品已处于比较后期研发阶段。我们认为这些靶点有望在未来被临床试验验证,直到最终获批上市,整个ADC领域蕴藏着较多机会。更多产品的临床进展可参照正式报告。
国内主要的ADC药物研发企业
得益于国内的创新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国内企业在ADC药物研发上也迅速跟进。其中荣昌生物的HER2 ADC药物RC48已经向NMPA提交了上市申请,是国内进展最快的自主研发ADC药物;此外包括恒瑞医药、科伦药业、云顶新耀、百奥泰、浙江医药等多个公司有产品已经进入临床阶段。我们建议关注技术日益成熟,新品不断推出的ADC药物领域。
恒瑞医药:公司作为国内创新药研发龙头企业,在ADC领域也有很深的布局。目前公司靶向c-MET的ADC药物SHR-A1403,以及靶向HER2的SHR-A1201和SHR-A1811都处于临床阶段。
荣昌生物-H:公司的HER2 ADC药物RC48已向NMPA递交了BLA申请,为国内首个创新ADC药物。公司目前已建立了领先的ADC生产和研发平台,除RC48外,还有靶向间皮素的RC88处于临床1期,以及靶向c-MET的RC108也即将进入临床。
药明生物:药明生物有着专有的WuXiDAR4平台,可以提供从早期研发到工艺放大、新药申报及临床试验样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公司至今已经成功支持14个ADC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每年承接100多个偶联项目,拥有70多个全球合作伙伴,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研发已超过50%。
云顶新耀:从Immunomedics引进了Trop-2 ADC药物Trodelvy,现在国内正在进行两项注册临床,分别用于3L TNBC以及3L HR+HER2- 乳腺癌。
科伦药业:目前有anti-HER2 A166和anti-Trop-2 SKB264两个ADC药物正处于临床阶段。公司已建立了独特多样的技术平台,包括赖氨酸定点偶联技术,新型毒素分子(SN38同类衍生物),以及高DAR值的偶联技术。
Ambrx/浙江医药:Ambrx有着特有的专有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其HER2 ADC药物ARX788也已经进入了2/3期临床,此外另一款靶向CD70的ADC ARX305也有望在2020年进入临床。
多禧生物(未上市):多禧生物在小分子毒素开发上有丰富经验,其Trop-2 ADC JS108与君实达成合作,已于2020.9月进入了1期临床;此外还有HER2 ADC产品DX126-262处于临床阶段。
美雅珂生物(未上市):美雅珂生物与Synaffix达成合作,获得了其专有的GlycoConnect™和HydraSpace™ ADC技术的非排他性权益。GlycoConnect™是一种定点偶联技术,能够利用天然糖基化位点实现定点偶联。HydraSpace™是一种高极性化的连接子技术,有望开发出更优性能的ADC产品。目前美雅珂生物已有靶向HER2、EGFR和Claudin18.2的三款ADC产品处于临床阶段。
风险
►新产品推出可能会慢于预期。临床试验的进展可能不及公司的预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所需时间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临床药物开发过程漫长、成本较高,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相关公司可能无法按计划完成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
►相关公司候选药物的商业销售盈利情况可能会不及预期。
►制药行业改革或监管可能给相关公司带来意外影响。
►技术升级迭代更新风险。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0年12月23日已经发布的《ADC药物蓄势待发,有望引领下一个十年的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