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物流服务于化工产业链,兼具化工行业注重安全的属性和物流行业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因此化工物流需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我们认为当前化工物流行业面临的监管约束增强,有利于行业竞争格局改善,其中具有合规运营能力和全流程管理水平的企业有望享受行业整合的β优势。同时,能够不断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延拓业务广度的企业有望凭借流程创新和服务效率提升而构建自身α能力,并在价值链当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摘要
化工物流市场规模大,第三方一体化物流具有高成长性。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化学品销售市场,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与国产替代趋势下化学品产量有望持续增加,从而带来较大的化工物流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化工物流渗透率依然较低,随着上游化工企业的专门化趋势增强,以及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平提升,第三方一体化化工物流渗透率有望得到快速增长。
基于强安全属性,化工物流监管约束不断增强,竞争格局逐步向好,具有安全合规能力的企业份额有望提升。相比于其他物流赛道,化工物流具有更强的安全属性和更高的监管约束,我国分层级、多维度的化工物流监管体系正处于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在监管趋严下行业竞争格局逐步向好,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的公司份额有望提升。
在兼顾经济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下,化工物流企业不断向一体化、供应链化和数字化方向创新,构建自身竞争力。借鉴国内外化工物流头部公司发展经验,我们认为一体化、供应链化和数字化能够帮助化工物流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客户粘性、提高供应链效率,从而实现整体效益提升。我们认为在满足监管约束的条件下,积极进行创新的企业有望实现长期份额增长。
沿海炼化项目加快投产背景下,我们看好液化品水运及仓储需求增长,推荐液化品水运和石化仓储细分赛道。在监管约束和资源瓶颈下,行业竞争格局向好具有确定性,因此我们看好需求端具有高增速与强确定性的液化品水运和石化仓储赛道。
风险
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化学品物流需求,行业竞争加剧。
正文
化工物流赛道:安全为基,第三方一体化化工物流有望高增长
化工物流服务化工产业链,安全属性强,同时兼顾效率与成本
化工物流是通过仓储、运输等服务,满足化工产业链中化学品运转需求的To B物流,我国化工品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地理差异是化工物流需求的根本来源。化工品生产端为石油化工企业,受到资源分布影响,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而石化产品是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医药、消费、电子制造等终端行业的原材料,因而化工品消费端分布较为分散。我们认为化工品产销间的地理位置差异带来了根本性的运输、仓储需求,向后看,在化工企业“退城入园[1]”趋势下化工品生产端或进一步聚集,而经济增长下化工品终端消费分布或进一步分散,因而我们认为化工品产销分布不均衡带来的物流需求在较长期内会持续存在。
我国是化工大国,因而化工物流市场规模较大,且相比于其它物流,高附加值的化工品物流成本较高。2021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84万亿元,占GDP的12.1%;对应化工物流市场规模达到2.24万亿元,占我国总物流市场的13.4%。此外,由于化工品整体附加值高,且化工物流对于技术与安全具有较高要求,因而相比于其他物流赛道,化工物流单位成本更高。以运输成本举例,2020年化工品单位产值货运量仅为社会平均水平的1/3,但单位货量物流成本为社会物流平均水平的近4倍。
与其他物流不同,由于化工品危险性较高,化工物流需要保证较强的安全性,化工物流行业应兼顾安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多数化工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毒害性、腐蚀性或者放射性等特征,因而在对化工品进行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安全性,安全是化工物流企业发展的基石。此外,化工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细分赛道,其仍然承担着以较低成本让化工品在生产端与消费端高效流通的作用,因而化工物流行业需要同时兼顾安全性、高效性及经济性。而安全、效率与成本三者往往不易兼得,更高的安全性往往需要付出高成本和较低的流通效率。
化工产业链长且流程复杂,不同产品特征与需求各异,因而带来多个化工物流环节。化工物流包含运输、仓储等多种服务类型,由于化工产业链较长,从上游石油炼化到下游精细化学品中间经历多个环节,且不同环节产出的中间化学品特征不同,因而面临多种运输及仓储需求。上游石油炼化产业产品主要为成品油、液体基础化学品,其产量较大,危险性相对较小,因而以水路运输和储罐储存为主;下游特种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产量较小,危险性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仓到仓的交付需求,因而以道路运输和仓库储存为主。
中国化工物流市场随化学品市场而增长,第三方一体化物流具有高成长性
中国化工物流市场随化学品市场而增长,第三方一体化物流具有高成长性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且占全球份额逐步提升。根据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数据,2020年全球化学品销售规模为3.47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大陆化学品销售规模为1.55万亿欧元,占全球份额为44.6%,相比于2010年的25.8%大幅提升。未来,我们认为随着全球化工行业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化工生产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从而带动中国化学品生产销售规模逐步增长。根据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化学品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于中国,预计203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份额将上升至49%。
我们认为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化工品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化工企业规模及盈利能力逐步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化学品产量将持续增长,从而为化工物流市场带来广阔空间。
►我国化工物流市场规模有望随整体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化学品广泛应用于消费、制造及医药等行业,整体经济增长下对化学品需求将持续增加,从而带来较大的化工品生产和运输、仓储需求。2021年,我国化工物流市场规模占整体GDP的1.96%,且2015年以来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化工物流市场规模将稳步提升。
►国产替代驱动我国化学品产量持续增加,尽管我国化学品消费需求较大,但受限于供给端产能规模,我国部分化学品进口依存度仍较高。2018年以来,随着“十三五”期间规划的大型炼化产能逐步投产,我国PX、乙二醇等基础化学品产量逐步增加,进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而POM、HDPE等精细化学品进口依存度仍较高。向后看,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化工行业国产替代持续进行,以及我国化工企业逐步生产能力提升,我国整体化学品产量有望继续增加,驱动化工物流规模增长。
►化工行业整体规模增长与盈利能力提升下,化学品产量将持续增长。2021年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各板块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散发影响部分板块利润率下降,但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利润率相比于2021年仍有所增加。未来伴随着化工行业提质增效、化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我们预计我国化工产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也将不断增强,从而化工企业更加有动力进一步扩大规模,化学品产量有望逐步增加。
中国第三方化工物流渗透率低,未来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仅有约30%的化工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负责,而同年美国第三方物流的渗透率是58%,日本则高达80%。第三方化工物流是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相比于化工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化工物流企业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更高的效率,我们认为在化工企业对稳定供应链诉求增强、化工物流行业监管趋严以及化工企业大型化背景下,第三方化工物流渗透率有望提升:
►后疫情时代化工企业对稳定供应链诉求增强,利好专业第三方化工物流份额提升。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导致区域供需错配,物流交付及履约能力下降,对化工企业生产销售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因而目前化工企业对于供应链稳定性诉求增强。我们认为专业第三方化工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稳定的供应链和物流交付服务,因此化工企业物流外包比例有望提升。
►化工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自营物流收益风险比或下降,利好第三方化工物流份额提升。一方面,随着我国化工企业逐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单个企业化工品运输需求增加,因此其整体运输风险增加,而自营物流业务利润贡献占比下降;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化工物流行业的安全成本增加,化工企业需投入较高成本以满足监管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化工企业自营物流收益风险比下降,外包物流比例有望提升。
化工物流周期性弱于化工行业,其中第三方、一体化的化工物流具有更高的成长性。化工行业下游需求与宏观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因而存在一定周期性,化工物流虽服务于化工产业链,但是由于物流本身环节较多,不同物流环节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对冲性。在化工行业景气度上行时,化工品运输需求较高,而在化工行业景气度下行时,化工品仓库需求较高,因此化工物流的周期性相对弱于化工行业,其中对化工物流多个环节均有布局的一体化化工物流企业的稳定性更强。考虑到第三方化工物流企业份额提升的趋势,我们认为尽管化工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第三方一体化化工物流企业具有更高的成长性和更稳定的盈利能力。
化工物流行业格局分散,监管约束下份额有望集中
化工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分散,90%以上的份额由当地不规范的小物流公司占据。化工物流市场高度分散,根据危化品物流分会数据,2020年百强企业营业额占比仅为5%。一方面,我国化工物流行业早期监管宽松,较低门槛下涌入大量中小公司,而中小物流企业投机性强,安全管理能力弱,难以进行异地扩张实现增长,因此行业内长期以大量的小公司为主。另一方面,我国化工行业也处于低附加值、高成本敏感性阶段,不合规的小物流公司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叠加较为早期宽松的监管环境,小企业存在生存空间。
我国化工物流的监管经历宽松到严格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监管体系。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较晚,因此早期对于化工物流行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监管,随着化工及化工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化工物流的监管逐渐严格。在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后,我国化工物流行业的监管进入到更加细化完善阶段,2019年3月的江苏响水化工事件更让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受到了更大关注,行业监管约束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危险品运输管理体系采用“多部门管理体制”,涉及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海事局等十多个部门,依据其管辖范围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在道路运输方面,2019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管理规范,2020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水平。
►在水路运输方面,2018年起交通运输部对于行业运力采用“择优分配”的方式,将行业新增船舶运力分配给规模大、安全管理能力强的公司,从而在运力分配上保障运输安全。
►在石化仓储方面,要求建立危险化学品罐区、仓库等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运行状态的监控与风险研判机制,危险化学品仓储应具有专门资质证书。
►在货物代理方面,海关总署对于进出口的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进行检验,危险化学品的组分、特性、类别及其包装形式、包装标记、包装规格等均应满足监管要求。
我们认为未来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严格规范,行业进入门槛高企,不符合安全合规要求的公司逐步出清,行业份额有望向龙头集中。受益于危化品领域安全监管的强化,2021年全国发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数量同比减少16起,下降11.6%,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化工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将继续提速,相关资质的审批或更加严格。在强监管约束下,行业进入门槛提升,新进入者有望减少,且行业内大量不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的中小企业或逐步出清,市场份额将逐步向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的头部企业集中。
下游化工行业逐步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具有安全合规优势的化工物流公司份额提升。在“退城入园”以及主要化学品国产替代的背景下,小弱化工产能加速退出,国化工行业逐步向大型化、集中化方向发展,而大型的化工企业对成本的敏感性下降,对于物流安全、稳定的需求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安全合规优势的化工物流龙头企业有望获得新增客户,实现自身份额提升。
创新驱动效益提升:一体化、供应链化、数字化
在监管约束下,化工物流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向好,其中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的化工物流企业有望享受行业整合的β优势,实现自身份额的增长。向后看,我们认为随着行业内企业逐步构建安全合规的物流体系,监管对于行业内企业的约束能力或有所弱化,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或提升,而能够通过不断创新实现高效性与经济性最优匹配的公司有望构建自身α能力实现长期增长。
物流企业自身能力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具体体现在占据核心资源和具备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这对于同时要满足安全监管约束的化工物流企业更为重要。回顾国内外化工物流企业发展历史,我们认为一体化、供应链化和数字化是化工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一体化物流有望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稳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化能够提高客户粘性、最大化物流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而数字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精细化运营能力,节约整体成本并提高效率。
从单环节物流到一体化物流
一体化化工物流能够提供更经济、稳定的物流服务。化工物流包括水运、道路运输和仓储等多个物流环节,一体化物流即同时具有多个物流环节的物流体系。我们认为客户对稳定供应链诉求增强以及碳中和的趋势下,具有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化工物流企业有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且在碳排放约束下率先进行多式联运的一体化布局具有先发优势。由于我国铁路和水路化学品运输网络较不发达,我国危化品运输目前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而相比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运输成本更低、碳排放量更小,因此多式联运的物流运输服务有助于帮助客户降低运输成本,且满足长期碳排放约束。
►一体化物流能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的物流能力,有助于增强客户粘性。在面对外部环境波动时,一体化物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选择,从而保证物流服务的稳定性。在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由于道路运输部分受阻,导致化学品运输不畅,而具有一体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公司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实现行业整合。
►一体化布局有利于化工物流企业降低自身周期性,增强盈利稳定性。受下游化工品供需影响,化工物流具有一定周期性,但不同物流环节能起到一定对冲作用,如仓储和运输在化工品景气度下行时面临相反的市场需求,因此一体化布局能够弱化化工物流企业自身周期性,增强盈利稳定性。
借鉴海外化工物流企业发展经验,国外较为成熟的化学品物流企业均同时进行一体化物流布局。如成立于1905年北美最大第三方物流公司C.H. Robinson Worldwide(CHRW),创立之初为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1945年开始主要通过铁路运输货物以支持农产品贸易业务的发展,1968年正式进入卡车业务领域,1988年CHRW进入多式联运业务,1989年推出了C.H. Robinson全球货运服务。1998-2020年间,CHRW收购了来自中、法、美、德、印、加、英等国的公路、国际货代、空运海运、农产品贸易服务商,其全球一体化综合物流地位不断稳固。
从物流到供应链服务
化工物流企业供应链化有助于提高客户的产品周转率,从而增强客户黏性。化工供应链包含化工物流和化学品分销两部分,供应链化即指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提供分销服务。化工供应链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从商品销售到货物流转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专业化分销加快客户的货物的销售周转率,通过稳定可靠的物流服务保证商品的及时交付,因而客户粘性较强。目前,我国头部民营化工物流企业也在逐步向供应链企业转型,如液化品水运龙头盛航股份积极拓展液氨供应链,通过液氨分销获得新增客户,以扩大客户规模并增强客户粘性。此外,海外化工供应链龙头企业Brenntag通过化学品分销积累客户资源,同时借助其全球化的自有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
供应链化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资源配置的优化。分销属于轻资产业务,资金投入小但周转快,因此可以凭借较低成本获得较高的ROIC,同时保证企业自有资金流充足;物流属于重资产业务,前期投入高、现金周转慢、回报率较高但周期长,因此同时布局物流和分销的化工供应链企业能够有效配置自有资源,实现更为平衡的资金投资回报组合。
数字化建设助力化工供应链企业效益提升
化工供应链流程复杂且透明度低,数字化有助于化工供应链企业精细化运营、质效提升。目前我国化工物流行业整体数字化能力较弱,从仓储、运输到分销的多个环节信息透明度、及时性低,从而会导致成本效率的损失。在物流板块,通过构建数字化能力,化工供应链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仓库的仓储状态、跟踪化学品运输情况,从而提升仓库、车队等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化学品的高效周转;在分销板块,传统线下分销数字化程度较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下存在成本效率损失,通过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对上下游客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分销,提高客户的销售与购买效率,从而增强客户黏性。我们认为,未来有能力实现全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的化工供应链企业有望拥有更高的效益。
细分赛道:看好民营大炼化投产下石化仓储及水运赛道
在监管约束下,行业竞争格局向好具有确定性,因此我们看好受益于大炼化项目投产,需求端具有高增速与强确定性的石化仓储及液化品水运赛道。随着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沿海民营大炼化快速崛起,产生了较多化工原材料的转运需求,并明显驱动化工物流行业,尤其是液化品水运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精细化工品行业以及罐箱运输标准的逐步提高,为集装罐物流运输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在我国原油进口需求量不断增长、原油加工炼化量不断提升以及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下,我们认为石化仓储需求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液化品水运:大炼化项目投产带动需求高增长,运力调控下份额头部集中
大炼化项目投产带动液化品水运需求高增长
我国逐步向石化强国转型,液体化学品产量有望保持增长,从而带动液化品水运需求高增。十三五期间我国规划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与多个大型炼化项目,我国炼化产能逐步扩张、升级,炼化企业向大型化、聚集化、炼化一体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化学品产量有望保持增长。短期看,十三五期间规划的大型炼化一体项目仍在陆续投产,未来3年内液化品产量有望保持较高增速。根据卓创资讯预测数据,2022到2024年在建项目中对二甲苯拟投产产能分别为760万吨、670万吨和1170万吨,相较于2020年和2021年仍有较高增长。长期看,在“去油增化”、国产替代和消费需求增长下,我国液化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液化品水运以PX、乙二醇、苯乙烯等产量较大的基础化学品为主,不同沿海炼化产区间也存在基础化学品运输需求,2021年我国沿海省际液化品运输量达3,650万吨,同比增长10.6%,我们认为随着液化品产量增加,液化品水运需求有望保持高增长。
化学品船舶运力调控严格,供需紧平衡下运价稳定增长
内贸化学品船舶运力实行宏观调控,行业从运力过剩到供给匹配需求。2006年前,我国化学品水运行业缺乏监管,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自2006年起,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对运力进行宏观调控,保障行业有序发展。2011年,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对申请新增运力企业的资质条件、营运效率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评价,以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新增运力,自此液化品水运市场运力进入严格调控时期。2018年,交通运输部提出要根据沿海散装液货危险品运输市场供需情况来确定每年新增运力规模,保证行业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政策调控带来的供需紧平衡下,化学品水运运价稳定增长。2019年起,化学品船舶运力单位载重吨货运量保持相对稳定,经过多年对运力供给的宏观调节,目前我国沿海省际液化品运输行业处于供需基本平衡状态。2019年起,随着全国多个大型炼化厂投产带来液化品水运需求增长,沿海各主要航线运价均稳定增长,以华北-华东的大连-江阴航线为例,2020年、2021年5,000载重吨以上船型运价分别同比上涨8.1%、18.9%。此外,受小船型运力置换的影响,2,000载重吨以下小船型运价增速也相对较高。

行业分散度高,高壁垒与运力调控下份额有望向头部集中
沿海省际化学品运输行业较为分散,过去几年头部公司份额逐步提高。我国化学品航运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主要由于内贸化学品水运市场早期监管较为宽松,行业壁垒低且未实行运力管控,叠加下游炼化行业集中度较低,小型化学品航运公司亦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我国化学品航运市场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行业壁垒提高、运力管控趋严,过去几年内化学品航运市场份额开始逐步向头部集中。目前,化学品航运市场形成了以兴通股份、盛航股份为首的一批具有一定运力规模的化学品航运公司,从运输量口径看,2018-2021年行业CR2由13.1%提升到21.6%。
我们认为在交通运输部“择优分配”船舶运力及尾部出清趋势下,头部企业份额有望逐步提升。液化品船舶经营企业主要通过获得交通运输部运力审批新建船舶,以及收购行业内其它船舶两种方式实现运力增长,我们认为头部企业兼具较好的运营能力和充足的资金水平,有能力实现份额扩张。
石油化工仓储:景气度随港口石化行业发展而提升
我国主要石化产品进口量的提升带动石化仓储赛道高景气。我国是石油化工行业的消费大国,需大量进口原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5.13亿吨,是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下原油消费持续增加,我们认为未来原油进口量将持续增长。由于海运的运输成本低、运载能力强,适合国际化工品的远距离运输,因此进口原油及油品主要依赖海运形式,而经水路运输后石化产品需在码头实现货物的中转或仓储,因而未来我国原油进口量增加有利于港口石化物流行业的快速增长。
随经济增长下石化产品需求总量的大幅提升,成品油、醇类、芳烃、酯类、醚类、酮类等石化产品都有较大的储存需求。我们根据不同种类的液体石化产品的销售收入情况以及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测算得到2020年第三方液体石化品的市场规模约457亿元。我们认为由于第三方石化物流普遍具备规模化、网络化效应和成本优势,随着社会对物流效率与可靠性需求的增长,第三方石化物流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我们测算2021-2025年第三方液体石化品仓储市场规模或能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水平。
高资金投入与严格资质要求下行业壁垒较高,很难有新进入者。石化仓储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自建、扩建或并购都对企业资金有较高要求,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对经营企业的资金规模与现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以行业龙头宏川智慧举例,其投资罐容单位投资额均高于700元/m³,按照120元/m³的年均储罐净利润计算则投资回收期至少为7年,多则长达17年;若通过自建方法扩张储容,则从开工到建成的周期一般长达4-6年。此外,石化产品储存具有一定危险性,其资质审批要求日益严格,我们认为较高的资金要求与严格的资质审批使得该赛道新进入者较少,未来主要为存量公司之间的竞争。
目前石仓储行业整体集中度低,其建设、运营的审批过程随监管与环保政策的加强而日益严格,未来行业面临整合。石化产品的运输往往依赖水运,所以绝大多数储罐分布于沿海地区,尤其是江苏、广东两省的分布较为密集。由于区域性竞争特点,石化品仓储企业数量多但分散,经营质量差异大,行业集中度低,2020年民营第三方石化仓储龙头宏川智慧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罐容占比仅为11%、6%。随着行业监管日益趋严,石化岸线资源被政府严格管控,新建石化仓储项目的审核难度日益提升,近几年供给几无增加,且小弱产能面临合规成本提高、经营困难而加速退出,为头部企业提供了大量可并购标的,我们预计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化学品物流需求:化学品生产消费以及化工物流需求与整体经济紧密相关,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趋势,终端消费需求会减弱,从而导致化工品生产及物流需求下降。
►行业竞争加剧:我们认为化工物流行业目前受益与严格监管下而竞争格局改善,但是如果未来化工物流监管力度弱于我们预期,或者石化企业大型化趋势下小企业出清速度慢于我们预期,行业竞争则可能加剧,从而对行业内龙头公司份额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1] “退城入园”,即各地要加快实施人口密集区域的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的安全搬迁工程,新建化工项目必须全部进入化工园区。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9月18日已经发布的《交通运输物流:物流赛道论(一)化工物流: 监管与创新中的领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