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马斯克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即将推出,引发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减速器的广泛关注。以此为契机,我们对减速器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重点探讨。
摘要
高端升级叠加复工复产,减速器赛道景气反弹可期。减速器在冶金、工程机械、船舶等一般工业或机器人等专用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我国减速机行业在十一五前以中小型通用摆线减速机生产为主,发展至今已在通用减速机、专用减速机等方面多元开花,中低端减速器步入成熟期,高端类产品持续发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整体减速机市场规模达1,258亿元,同比+5%,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在4-5%。我们认为中期来看高端升级行业政策频出、短期来看22Q3行业需求有望反弹。
2021年通用减速机市场规模500亿元,国产企业高端突围。21年我国通用减速机市场规模约500亿元,SEW、FLENDER等外资占据高端客户,中端市场以国茂股份、通力科技为代表,低端市场长尾分布。我们认为通用减速器行业中,模块化设计及精益生产构筑壁垒,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我们认为,国产龙头有望通过产业链整合及跨行业延伸,打开成长空间。
2025年国内机器人RV减速机市场近40亿元,进入关键节点。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机器人用RV减速器需求79~104万台,中性情境下市场容量40亿元,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等应用仍存。根据MIR数据,我国RV减速器国产化率始终不足30%,截止2021年日本纳博及住友占据六成份额。2021年双环传动、秦川机床双双跨过盈亏平衡点,产能跑马圈地及头部大客户渗透加速,我们认为行业迎来关键节点。
国产谐波减速器品牌涌现,行业或步入竞争加速阶段。我们测算2025年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28亿元左右,叠加协作机器人、机床等应用场景,总市场规模可近40亿元。我国谐波减速器品牌“一超多强”,绿的谐波已实现谐波减速器规模化国产替代,在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市占率近六成,协作机器人市占率更高。此外,近两年来福谐波、大族传动等厂商纷纷涌现,机器人本体企业供应链选择愈加多元,行业或步入竞争加速阶段。
随着工艺技术成熟发展及产业链验证,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前瞻布局产能、拓展高端领域的减速器企业优享成长红利。
风险
宏观经济下行、局部疫情反复等。
正文
减速器赛道长坡厚雪,细分领域星火燎原
政策支持与下游需求,双轮驱动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增长
减速机(器)是关键传动部件之一。减速机又称减速器、减速箱(齿轮箱),是链接电机与执行动力机构的闭式传动装置,作用原理为“利用齿轮啮合,降低电机转速,传递更大转矩”。绝大数电机负载大、转速低,不适宜用原动机直接驱动的工业场景,需配用减速机。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减变速机分会(CVSMA)是减速机行业主要的自律组织之一,减速器与变速机的区别在于传动比是否恒定,有分别不同的应用场景。
整体减速器赛道广阔,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4%~5%。作为机械核心传动装置,减速机下游广泛分布在起重运输、水泥建材、重型矿山等国民工业体系中。根据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数据,2019年全球减速机规模达4,000亿元以上,近五年复合增速9%。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我国减速机市场规模达1,258亿元,同比增长5.0%,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在4%~5%。
减速机可分为通用、专用和精密类。1)通用减速机产品呈现模块化、系列化的特点,代表企业如德国SEW;2)专用减速机适用于风电、船舶、轨道交通等特定行业,代表企业如杭齿前进;3)精密减速机具有回程间隙小、规格小、精度较高的特点,一般分为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应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领域。
按传动类型,减速器又可分为齿轮减速机(占比34%)、蜗杆减速机(占比30%)和行星齿轮减速机(占比34%);按传动级数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减速机等。
中期催化:政策红利向高端减速器倾斜。我国减速机行业从十一五前仅涉及中小型通用摆线减速机生产,至现在延展至风力发电、盾构机专用齿轮箱、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已明显缩小和国际产品技术差距。根据我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2020年我国减速器产量917万台,同比增长7.7%;重点联系企业订单增速9.4%。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我国通用中低端减速器已步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高端类专用减速器仍有政策助益。
1)去年12月底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补齐产业发展短板;2)今年6月,风力、动车等减变速机产品被纳入《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 (2022年版)》,政策持续向高尖端减速机产品倾斜。
短期催化:我们预计三季度减速机行业有望环比回暖。复盘2001-2021年减速机行业产量增速,趋势上整体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共振。1)2001-2010年:由于制造业固定资产增速较快,我国减速机十年复合增速为21%;2)2011年至今:制造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我国减速机行业增速放缓,呈现3-4年周期波动。我们认为减速器市场整体经历2020-2021年景气大年后,2022年增速阶段性回落。但考虑到今年一二季度疫情叠加影响,三季度有望出现反弹。
细分垂直领域壁垒不同,星罗棋布
上市公司星罗棋布,百花齐放。我们统计A股目前至少有十余家减速器行业企业,囊括专用减速器、通用减速器、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等序列。不同行业空间及竞争壁垒是衡量各家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因素,此外能否依靠产业链并购或者技术成功迁移,实现横向场景扩张,决定了各家企业发展上限。通过对比可看出,除通用减速器外,其他类型减速机标的盈利能力及营收增速分化较大。
通用减速机:高端渗透,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模块化设计&精益生产为王,市场集中度长期提升
通用减速器生产流程可以分为采购、精加工和装配。
►采购:减速机主要原材料包括铸件、锻件、电机、轴承,多数厂家选择外购。因此,生铁、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明显影响采购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在通用减速器企业占据大头,2021年国茂股份/宁波东力/通力科技直接材料分别占比77.1%/77.4%/79.8%。
以国茂股份为例,公司采用成本加成法采购铸件和锻件,以多家询价采购轴承和电机,月度调整。1) 铸锻件:公司采购部门每月追踪生铁、钢材等价格变动情况,给予供应商报价。2)轴承及电机:市场报价较为活跃,对于生产耗用量较大的型号,“一品两商”供应。
►精加工:在外购锻件、棒料或铸件之后,减速器企业分别进行“正火处理(改善切削加工)——粗加工——半精加工——机加工(车、滚、插齿)——齿轮热处理——齿轮精加工(精修基准、精加工齿形)”。不同通用减速机存在精加工的各自生产壁垒,具体如下:
1)齿轮减速机:齿轮、箱体加工设备、齿部加工磨齿工艺、装配技术等要求更严格从而制造成本高。2)行星减速机:行星减速机结构比较紧凑,回程空隙小、精度较高、驱动功率高,耗能低,减速规划广、输出扭矩大、运用寿数很长但是结构复杂制造安装难度较大。3)蜗轮蜗杆减速机:通常采用的阿基米德齿形,但此齿形磨削较困难。
►装配:通用减速器型号众多,行业在装配工序采用以销定产方式。通用减速器行业交货期在30天内,需在接单后迅速组织装配,对装配工艺的自动化、信息化提出要求。以弗兰德为例,拥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的装配中心,设有3条总装线。
我国通用减速机市场空间约500亿元,市场向头部集中。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2021年我国通用减速机约占整体减速机市场份额40%左右,则对应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以SEW、FLENDER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是减速机行业的标杆,占据高端大客户市场。中端市场以国茂股份(国产通用减速机领域产品线最齐全的公司之一,2021年型号近10万种)、通力科技为代表,低端市场长尾供应高度分散。
他山之石-从SEW看全球综合型减速器龙头崛起之路
深耕传动领域,2021年中国区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德国SEW(SEW-EURODRIVE)成立于1931年,发展为各种系列减速机、电机和变频控制设备的综合型国际集团,被誉为“世界传动领域先驱”,2021年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3亿欧元。
产业链横向纵向整合,向解决方案发展。公司成立之初提供电动机、减速电机等产品,为了扩大公司产品线,SEW陆续收购竞争对手Obermoser AG(1973年收购,主营减速电机、直驱电机)、Pfeffer & Partner Getriebebau GmbH(1990年收购)、 Santasalo Ltd.(1993年合作,填补大型工业减速器),实现产品线快速延展。基于公司在电机、伺服控制、减速器的技术储备,2000年后SEW向整体驱动解决方案转型,2006年公司推出SEW MAXOLUTION系统解决方案。
扎根本土市场,专注精益化管理。以中国市场为代表,1994年SEW在天津经开区设立中国总部,也是SEW的亚太制造中心以及全国物流中心。SEW至今在天津三大工厂总投资超过4亿美元,2020年天津分公司总产值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10%。天津SEW工厂从减速器设计、加工、组装、检验、喷漆、包装等工艺流程均采用德国标准,产品从单一减速器生产向智能监控系统等新产品转化。此外,天津SEW持续改善生产物流管理运作,包括自动化立体库、自动货柜、仓储管理系统等,提升装配及发货效率。2021年SEW整体在中国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抓住机遇,打造下游应用场景标杆。近两年疫情对全球制造业供应运输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SEW在CeMAT ASIA展会上,重点展示为智能物流、智能输送量身定制的全套工业4.0级别驱动解决方案。公司开发的状态监控系统也是瞄准智慧物流而开发,2021年升级为工业4.0的六大模块(无接触供电系统、波导通讯系统、二维码定位技术、车载控制器、安全控制器、物料调度系统),在奥迪、顺丰等全面战略合作。
RV减速器:厚积薄发,国产替代加速来临
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市场约40亿元
机械原理:实体钢同步联动,抗冲击能力强。RV(Rotary Vector)减速器主要由摆线针轮和行星支架组成,摆线针轮具体包括正齿轮(行星齿轮)、RV齿轮(摆线轮)、曲柄轴、针齿销、外壳(针轮)、输出轴等部分,其中RV齿轮在减速器的中间,是传动的核心。RV减速器通常由二级减速机构组成,其机械原理为:在第一减速部中,输入轴的旋转从行星齿轮传递到太阳齿轮,按齿数比进行减速;在第二减速部中,曲柄轴会带动RV减速机做偏心运动,当曲柄轴转动一周,RV齿轮就会沿与曲柄轴相反的方向转动一个齿,并通过输出轴输出,从而达到减速效果。
RV减速器与摆线针轮减速器同源,随机器人发展应运而生。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技术最早由德国人劳伦兹·勃朗在1926年提出。1980年,日本纳博特斯克基于摆线针轮技术提出了更精密的RV传动理论,率先应用于机器人行业。我国自1960年开始引进不同型号摆线针轮行星减器进行学习,1997年,王刚、刘继岩等教授借“863机器人研究专项”成功研制出RV-6AII减速机试样,近年来,随国产工业机器人对RV减速器降本诉求不断提升,双环传动、秦川机床等公司相继实现量产突破,率先进入盈亏平衡关键时点。
RV量产难点在于生产流程复杂,资本投入大。由于RV减速器多用于机器人底座及大关节,对于各部分零部件加工精度及组装的稳定性、一致性要求极高。我们认为量产难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设计难度:为达到关节运动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RV减速机的设计过程需对基础材料、零部件结构和齿轮齿形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正形成最优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数据库和经验积累必不可少。
►零部件加工及装配难度:RV减速器本质为多轴同步联动,其对各个零部件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有非常高的要求,但偏心轴、针齿壳轮、摆线轮、行星架等十多种零部件加工过程大不相同,零部件需在不同的加工过程中保持相同的运动公差,十分考验工程师能力。目前,我国难以达到P4级水平。
►资金投入难度:RV核心零件针齿壳、摆线轮加工所需的设备如磨床、磨齿机等,进口机床(例如卡帕、格里森、格林贝格)单台均价在1500万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在1:1左右,对中小厂商具有较高资金进入门槛。
RV与谐波减速器,机器人应用场景为互补关系。RV减速器容许力矩负载可达8,000N·m,具有更高的刚性和扭矩承载能力,在机器人大臂、机座等重负载部位拥有优势。谐波减速器容许力矩负载在 1,500N·m以内,限制了向重负载部位拓展可能。一般来讲,50kg以上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关节需全部配备RV减速器,50kg以下轻负载机器人小臂、手腕等关节采用谐波减速器,其余关节采用RV减速器,彼此为互补关系。
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需求79-104万台。假设:1)乐观/中性/悲观情况下,2021-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CAGR分别为20%/15%/12%。2)各品类配比关系为:多关节/SCARA/直角坐标/并联/其他种类机器人每一台分别搭载RV减速器数量为3/1/0/0/0。3)行业均价:乐观/中性/悲观情况下,2021-2025年RV减速器均价下滑的CAGR分别为3%/5%/7%。
则乐观/中性/悲观情况下,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RV减速器需求为104/87/79/万台,市场规模分别为52/39/31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6%/9%/4%。我们认为我国RV减速器国产化相比于谐波减速器尚处初级阶段,十四五期间国产RV零部件品牌崛起为大概率事件。
工业加工领域存在其他场景,市场空间打开再添可能。根据纳博特斯克官网,RV减速器少部分可应用于机床的刀具和工件的旋转定位,最常见的应用包括磨头、磨头、切割头、转台、刀库等。高精度的RV减速器拥有低振动、高扭转、高倾斜刚度、高定位精度和低跳动的优势,可以确保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以龙门式加工中心为例,可配备1-2台RV减速器。
RV减速器常年被日资垄断,国产厂商持续突围中。据MIR数据,2021年国内RV减速器市场中,纳博特斯克/日本住友占据40%/19%份额,双环传动、秦川机床、中大力德等国产企业市场份额均位列前十名,但齿轮寿命(国产1万小时vs进口5万小时)、传动精度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国产品牌以资本及技术加持,持续渗透RV市场,双环传动和秦川机床市占率分别由2017年的1.5%/5.9%提升至2021年的12.6%/9.4%,分别深耕中小负载/大负载RV减速器,2021年销售额均达1亿元左右,跨过盈亏平衡点。
他山之石-产业链深厚积累,铸就RV减速器全球龙头
传动领域技术积淀深厚,平稳转移。纳博特斯克缘起于两家在传动控制领域积累深厚的公司,一家是日本空气制动器株式会社,负责制造和销售铁路车辆用空气制动装置;一家是1944年从帝国人造绢丝株式会社分离出来的帝人航空工业株式会社。2003年两家公司合并为纳博特斯克,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早在1985年,纳博就研发出了高刚性、高精度的RV减速机,后持续进行产品性能升级,至今纳博特斯克在交通运输、工业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传动领域协同发展,其中公司在RV减速器、食品包装机械、自动门领域实现全球市占率第一,更是垄断全球机器人用RV减速器70%份额。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99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47亿元),近五年营收CAGR为9.9%,实现净利润648亿日元,同比增长223.8%。2021年公司毛利率27.4%,EBITDA 利润率14.5%,净利润率21.6%。
多业务技术融合,协同发展。公司在研发结构上设立基础研发部门和针对零部件、运输、通道解决方案的专业研发部门,实现了底层技术和业务的协同发展。2021年零部件解决方案、运输解决方案、通道解决方案和制造解决方案业务分别实现1381、677、751和277亿日元收入,分别同比+25.7%/-13.3%/+1.9%/+47.3%,业务互相赋能共同发展。
本土化产能布局,深化相应和服务能力。纳博特斯克积极拓展产能,贴近下游需求,除日本本土外,在中国常州建有工厂,中国是工业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国,本土建厂有助于技术服务的本土化落地及增强客户粘性,根据纳博披露,预计2022年全球总体产能增至106万台。2021年日本/中国/其他亚洲/北美/欧洲占比公司营收为54%/20%/6%/6%/14%。
谐波减速器:应用场景拓宽,国产跑马圈地
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存在较大弹性,行业或竞争加速
机械原理:利用柔性元件弹性变形传动。谐波传动(harmonic gear drive)是20世纪50年代针对航空航天探索的重大机械传动创新,美国学者C.Walton.Musser1953年发明谐波减速器,并在1955年取得专利。其机械原理为:波发生器(直连电机)转动时,柔轮轮齿发生弹性形变,与刚轮轮齿不断发生“啮入、完全啮合、啮出、完全脱开”错齿运动, 从而实现减速运动。与传统传动比,谐波减速器有以下特点:
►传动比大:按齿数种类,谐波减速器可分为单级(柔轮比刚轮的齿数少1)、双级(柔轮比刚轮的齿数少2)、三级等。单级谐波传动比可达50-300,多级可以达到3000以上。
►承载力强:1)一般齿轮的同时啮合齿对数不到10%,谐波减速器为30%-40%。2)谐波减速器的刚轮材料和一般齿轮类似,可采用碳素钢和普通合金钢。但柔轮材料对疲劳应力有极高要求,热处理工序复杂。
►运动平稳:1)运动过程中大量齿面接触,冲击现象小。2)多齿啮合对误差有相互补偿作用,齿轮精度等级相同情况下,传动误差只有普通圆柱齿轮传动的1/4左右。
谐波减速器量产最大痛点在于柔轮成型工艺。谐波减速器技术研发涉及多方面,比如齿形设计、制造加工、疲劳测试等,但柔轮设计及热处理工艺为最关键一环。柔轮在谐波减速器运动中不断变形,如何提升柔轮精度保持寿命是各家谐波减速器厂商核心壁垒。1)原材料:国内外较多使用40Cr材料,但不同供应商的洁净度、一致性存在差异。2)齿轮齿形设计:柔轮可分为端面、径向等多种。3)热处理工艺:针对柔轮的薄壁变形部位的热处理产线需定制化,保证材料的结构组织与合理的晶粒度。
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111-150万台。我们假设:1)以乐观/中性/悲观下,2021-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为20%/15%/12%。2)各品类配比关系为:多关节/SCARA/直角坐标/并联/其他配比谐波减速器为3.5/3/1/1/0.5。3)行业均价:以乐观/中性/悲观下,2021-2025年谐波减速器均价下降CAGR为3%/5%/7%。
乐观情况下,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近150万台,市场37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16%。中性情况下,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124万台,市场28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9%。悲观情况下,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111万台,市场24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4%。我们认为三种不同情形下,谐波减速器成长性差异较大,因而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谐波减速器厂商竞争格局演变是未来五年核心关注变量。
我们测算2025年国内协作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需求36万台。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及MIR统计,2021年我国协作机器人销量1.4万台,同比增速87.6%,MIR预计2025年将达到6.1万台,复合增速45%。由于国内协作机器人聚焦于20kg以下小负载,我们假设配比关系为6台,均价1000元,则2025年协作机器人潜在需求36万台,市场3.6亿元。
谐波减速器在机床转台存在使用场景。在小型数控机床领域(加工中心、铣床等),谐波减速器可部分取代蜗轮蜗杆/凸轮滚子,用于机床转台,每台机床配备3-4个谐波减速器。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机床转台常见以下几种方式:1)直驱电机,不需要传动,无磨损,常见于高动态响应的高端机床,以科德数控为例,其五轴联动机床全部采用直驱电机。2)涡轮蜗杆,市面最为常见方式,摩擦力较大。3)凸轮滚子,精密性不足,在高端应用遇到挑战。4)齿轮箱传动,DMG/哈默主攻方向,刚性强。鉴于谐波减速器尚未在机床转台领域形成主流技术优势,目前常见于3C轻切削加工,我们测算如下:
我们假设:1)2021-2025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产量CAGR为7%,对应2025年台数为25万台。2)谐波减速器转台渗透率从几乎为0%提升至10%。3)每台机床配4个谐波减速器,合计2万/台。则2025年机床转台用谐波减速器为10万台,市场空间5亿元。
综上,仅考虑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机床转台使用场景,我们预计我国谐波减速器市场至2025年近40亿元。
我国谐波减速器品牌“一超多强”,跨界行业或竞争加速。根据我们测算,在工业机器人领域,2021年绿的谐波在国内自主品牌市占率六成左右,此外,有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来福谐波、大族传动、昊志机电、湖北科峰等。我们认为国产谐波减速器快速崛起的本质在于国产品牌降本需求,而长期稳健发展则取决于技术进步。
他山之石-从哈默纳科看全球谐波减速器巨头成长路径
业务不断突破,不断挑战科技前沿。哈默纳科发展经历五大阶段:1970-1980年代,公司由减速机向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营收占比超过20%;1990年代由于日本本土机器人业务萎缩,公司前瞻性布局全球;2000年代垂直整合产业链,打造一体化优势持股青梅铸造,卡位核心制造环节,2010年代公司拓展非机器人领域,打开成长天花板。2022FY年公司实现营收570.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8.0亿元),近五年营收CAGR为1.2%,实现净利润66.4亿日元,同比增长903.4%。2022FY公司毛利率39.3%,EBITDA 利润率29.8%,净利润率11.6%。
差异化应用创造高盈利。2022FY前三季度公司来自于工业机器人和半导体订单强势,而到了今年一季度(2022FYQ4)新签订单中,车载及平板显示器增速高达+115.8%/+68.1%至7.1/5.0亿日元。日本长野县新工厂计划在夏季全面运营,下游面向汽车零部件,公司预计2023FY将增加12.45亿日元资本支出用于长野县工厂增产投资,新增13万/月谐波减速器产能。
投资建议
随着工艺技术成熟发展及产业链验证,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前瞻布局产能、拓展高端领域的减速器企业优享成长红利。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减速机需求与GDP、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可能造成制造业加工需求下降,对于工业减速机、专用减速机等需求下行。
2)局部疫情反复:局部疫情反复可能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积极性,从而对减速机需求减弱;疫情管控可能会影响减速机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活动。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7月1日已经发布的《工业减速器赛道研究:千亿市场,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