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东南亚的未来。那么,如何看待当下东南亚数字经济的发展,又如何展望数字经济可能给东南亚带来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该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投资机遇?这是本篇报告的主要内容。
摘要
“两头弱、中间强”、“增长快、潜力大”是当下东南亚数字经济呈现的重要特征。作为全世界数字经济最受关注的区域之一,2019年东南亚数字经济绝对规模已突破千亿美元。但是,从数字经济的三个层次看,东南亚的核心层和产业数字化还相对薄弱,平台应用层发展相对较快。
特别地,2017-2019年东南亚区域电商收入规模CAGR达48%,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庞大而年轻的人口、开放包容的制度和区域深度融合的优势,我们相信东南亚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数字经济对东南亚发展可能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 供需角度,平台经济促进供需高效匹配,推动跨境贸易扩容,间接提升本地经济运行效率,也可能促进政府的改革和创新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数字经济推动服务可贸易化,将推动东南亚ICT服务和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数字经济使得生产垂直分工精细化,促进东南亚承接产业转移;但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可能降低劳动力的要素竞争力,降低东南亚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 区域发展角度,数字技术促进跨境贸易效率提高,推动区域内建立更深入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框架,促进区域深度融合,区域内产业聚集,产业链分工更加完备。
如何把握东南亚数字经济新机遇?面对东南亚6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全球互联网企业积极在东南亚市场布局,Google、Facebook、Zoom纷纷在东南亚组建技术团队、设立数据中心。中国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均在东南亚积极拓展,并通过资金、技术、市场经验等方式赋能当地企业,为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伴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稳步增长及各国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持续投入和大力支持,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在东南亚数字经济的核心层建设、平台应用层普及、产业数字化推广及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正文
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如何?
何为数字经济?
学界普遍认可的数字经济范畴可分为核心层到广义层三重含义[1]:
►核心层: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等;
►狭义的数字经济:包括基于数据、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商业模式,如数字服务、平台经济,以及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介于平台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的模式。
►广义的数字经济:涉及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相关的电子商业,同时包含新出现的万物互联(IoT)、工业4.0、精准农业等,反映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所参与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的三重层次划分反映了数字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从行业领域切入分析数字经济的视角。核心层对应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行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建筑,决定了狭义和广义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狭义和广义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又会引领核心层的发展方向。
我们发现,近年来东南亚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根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报告,2015-2019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33%,2019年绝对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占GDP比例从2015年的1.3%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3.7%[2]。从绝对规模上看,印尼、泰国、新加坡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分别为400、160、120亿美元,规模相对较大;从增速水平上看,印尼、越南、菲律宾2015-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CAGR分别为49%、38%和32%,发展相对较快。
其中,针对数字经济的三个层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两头弱、中间强”的特征:
核心层:移动网络覆盖迅速扩张,新技术基建刚刚起步
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渗透率快速提升,移动网络增长快于固定宽带网络
2000-2018年东南亚国家互联网渗透率大幅提升。大多数国家的互联网渗透率从2000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18年40%以上。其中,2018年文莱、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互联网渗透率超过80%;越南、菲律宾和泰国互联网渗透率在50-70%,与中国水平相近,属于第二梯队;柬埔寨、印尼、缅甸和老挝互联网渗透率低于40%,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移动网络发展显著快于固定宽带网络。根据GSMA报告,2018年东南亚移动服务渗透率已达到67%[3],移动蜂窝用户数已达到8.6亿。相比之下,固定宽带网络发展较慢,2018年固定宽带用户数约4,000万,明显慢于移动网络。即便是在固定宽带最发达的新加坡,每百人中使用移动蜂窝电话的用户数为149人,而固定宽带网络的对应人数仅为28人。
网络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2G、3G和4G的份额上看,2018年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4G市场份额分别59%、44%、20%和8%,与中国76%的份额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越南,2G网络仍占有55%的市场份额。
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
新技术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在东南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参考华为全球联接指数(GCI)[4],新加坡得分81分,是东南亚的领跑者;马来西亚和泰国与中国评分相近,为加速者国家;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则被评估为起步者国家,仍处于ICT技术建设阶段。从宽带、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四大使能技术来看,东南亚国家普遍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分较低。
►区块链:东南亚国家对区块链普遍持开放态度,2016年9月新加坡开启区块链计划“Project Ubin”,2020年7月已进入最终测试阶段,可以实现更便捷的多币种国际结算。2018年9月泰国推出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虚拟泰铢”数字货币项目[5]。2020年7月菲律宾推出支持区块链的移动应用程序用于分配政府发行的债券[6]。
算力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在东南亚国家中已有初步建设。2017年,新加坡为东南亚第一大数据中心市场,市场超过5亿美元,其次为马来西亚和泰国。到2020年6月,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建设超过30个数据中心。
狭义层面,以平台经济——电商为例,东南亚体量还小,但发展快、潜力大
近年来,东南亚电商市场发展迅速。根据Statista数据,2019年东南亚电商收入规模379亿美元,2017-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8%,远超全球18%的平均水平。但从全球份额上看,2019年东南亚电商规模约占全球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电商用户数来看,2019年东南亚共有电商用户2.3亿人,2017-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2%,占全球比例快速提升至7.4%。
从国别和品类结构上看,
►印尼、泰国、越南为东南亚前三大电商市场,印尼有规模优势、菲律宾增长最快。2019年印尼、泰国和越南的电商收入规模分别为203、51、44亿美元,三者合计占东南亚近80%。从增长上看,菲律宾、印尼和泰国2017-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59%、55%和40%,是东南亚电商收入规模增长最快的前三大市场。
►印尼、菲律宾、越南拥有东南亚最多的电商用户数,印尼增长最快。作为人口大国,2019年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分别拥有电商用户1.1亿、3,460万和3,230万人。同时,印尼也是东南亚电商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国家,2017-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6%。
广义层面,东南亚产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
东南亚各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阿里研究院和毕马威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五个维度(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科研指数、数字消费者指数、数字产业生态和数字公共服务)对全球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打分。
整体而言,东南亚国家普遍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消费者维度上得分较高,印证东南亚国家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普及和网购渗透上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在数字科研和数字产业生态得分普遍偏低,体现出目前东南亚国家在ICT相关科研专利研发能力较弱,产业数字化程度及企业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思考东南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
我们认为,相比于其它新兴市场,东南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必然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地理优势,东南亚与中日韩地理位置相近,一方面,较近的运输距离使得东南亚在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先行优势,可以率先接触和学习中日韩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中日韩成熟的平台经济也会快速带动东南亚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电商出海的第一站很多选择东南亚,给当地电商带来发展的契机。
►人口优势,东南亚人口基数大,居住密度高,年龄结构年轻化。东南亚区域合计6亿人口,有印尼、菲律宾两个人口过亿的大国,东南亚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相对较高。同时,东南亚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2018年15-35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年轻群体对互联网、数字经济接受程度高、学习能力强,不仅快速接受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式,也在本土创造更多应用机会,形成正循环。
►制度优势,东南亚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对互联网应用限制相对较少,同时受中西方文化影响,年轻人广泛使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2019年,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拥有互联网用户4亿人,拥有以Facebook、Twitter等为主的活跃移动网络社交用户3.8亿人。从活跃移动网络社交渗透率上看,东南亚地区为69%,高于全球49%的平均水平。
►区域深度融合的整体优势,虽然东南亚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既有菲律宾、越南、老挝等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的国家,也有泰国、马来西亚人均GDP在8,000-12,000美元的国家,更有新加坡人均GDP突破6.5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但是,以东盟十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区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一体化融合程度较高,国家间经济政策、技术引进、居民消费习惯及风俗文化等都存在很强的相通性,数字经济很容易在区域内扩散和发挥规模效应。
以电商平台为例,Lazada和Shopee两大区域性电商龙头不仅在单一国家,在整个东南亚区域都扮演重要角色,如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两大平台合计访问量占前十大平台的比例在80-90%之间,与本土电商平台相比优势显著。
因此,对于平台经济而言,东南亚地区整体的市场空间较单一国家在边界上的扩大,其规模经济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将得到充分释放,为东南亚平台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供需角度看,数字经济对东南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数字经济下的平台经济模式促进全球供需匹配和新规则建立,为东南亚跨境贸易打开空间,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数字经济,东南亚自身经济运行的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增强社会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平台经济模式促进全球供需匹配和新规则建立,为东南亚跨境贸易打开空间
1) 供给端而言,
►本土供给连接全球消费市场:我们认为,平台经济有望将东南亚的供给与全球需求进行合理匹配,以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贸易往来为例,2000-2019年东南亚对中国出口额CAGR达到14%,且东南亚四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对中国出口的消费品比例逐年提高,2018年消费品出口占总出口额比例为20%。
►参与国际贸易的主体范围扩大,中小企业迎来发展机遇: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了跨境贸易的准入门槛,使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商家可以借助平台物流系统和客户服务开展业务,给予中小企业参与跨境贸易的更多可能性。2012-2016年泰国中小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的比例不断上升,2016年中小企业占泰国进出口分别达到36%和29%。
2) 消费端而言,
►本土需求得到全球供给市场更好地匹配与满足。虽然中国消费者购买东南亚商品体量更大,但随着电商平台在东南亚当地的渗透,中国卖家出海、满足本地人需求也成为一大趋势。2018年Shopee和义乌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义乌的优质商品资源出口东南亚市场[7]。2019年,Lazada、Shopee等多个东南亚电商平台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商家招募,力图输入更多的中国商品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据卖家介绍,由于东南亚市场文化背景和中国相似,中国的流行元素在东南亚也很容易流行,中国的女装、家居、玩具和电子配件等商品颇受东南亚消费者喜爱[8]。
数字经济在东南亚本地的直接体现是提高供需市场资源匹配的效率
►东南亚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除去前面介绍的宏观整体快速发展外,微观层面上,目前东南亚已涌现出多家数字独角兽,其中较大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网约车、电商、物流等领域,如出行领域的“双G”巨头(Grab、Go-jek)、电商领域的“LST”(Lazada、Shopee和Tokopedia)等,这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好地连接本地供需,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结合本地特征,数字经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优化和集成作用:印尼人口众多、且城市公共交通不发达,网约车和外卖市场需求旺盛,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57亿美元,2015-2019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7%。
另一个案例来自新加坡,随着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及对便利度的要求不断提升,网约车的出现快速弥补了出租车费率较高且高峰期相对繁忙的情况,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共享经济也为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节约社会成本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数字经济的发展间接推动东南亚政府更多经济改革与创新
以金融领域为例,长期以来,东南亚地区现金支付占比高,传统非现金支付渠道渗透率较低。根据We are social数据,2019年,越南、印尼、菲律宾、缅甸等国15岁以上人口中在金融机构开设账户的人数比例均不到50%,在线支付及电子钱包的比例更低,甚至不足10%,金融服务远未普及。金融账户的不完备对于政府进行金融监管、反洗钱等带来长期的困扰。
借助疫情期间“无接触经济”的要求,电子支付在东南亚开始广泛使用。根据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Shopee 5月发布的疫情期间东南亚线上消费“四大趋势”分析,近几个月来,平台消费者普遍开始选择 ShopeePay等电子钱包进行无现金支付,以取代原有的货到付款形式 。菲律宾央行5月表示,自政府实施“强化社区隔离”以来,4月InstaPay(央行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PESONet(零售支付系统的自动结算所)累计交易笔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60%,达到213万笔[9]。
移动支付的普及或可有助于政府后续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一方面,随着移动电子支付的接受和普及程度逐步提升,可以弥补东南亚国家金融账户和消费数据缺失的问题,在数据的支持下,逐步推进建设全民信用体系,进而推动金融系统的整体改革;
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后续向移动金融生态的进化和发展可实现更多的金融业务数字化,如实时转账、财务管理、保险、融资、征信等,也可以进一步扩宽金融服务范围,间接实现金融生态圈的打造。
从产业转型升级上,数字经济对东南亚发挥怎样的作用?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上,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有望通过平台经济为东南亚传统优势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空间,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并逐步向上升级。同时,数字经济带来的服务可贸易化也将推动东南亚服务业贸易的发展。但是,对于制造业而言,一方面数字经济使得生产制造更加垂直分工,为东南亚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可能使得劳动力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从而降低东南亚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数字经济有助于扩大传统产业优势,并推动其逐步向上升级
►通过数字经济平台,有望进一步巩固东南亚传统优势产业,如前所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跨境贸易,将东南亚的优质产品推广给全球消费者。比如在中国市场,从咖啡、大米到各种加工水果、营养保健品,2010-2018年东南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比持续攀升,反哺当地农业发展。
►我们也发现,伴随中国消费升级,东南亚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也在逐步升级中:比如2016年,在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上,泰国最热销的产品是家居用品,如乳胶枕等,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达59%,而到了2018年美妆个护则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品类,占比高达65%。泰国品牌如Mistine,、Twin Lotus、Ray等开始进入国人的视线,东南亚出口中国的产品品类不断丰富,产品特性也在持续升级。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制造走向精细化的垂直分工,有利于东南亚承接产业转移
► 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层上,ICT产业本身垂直化分工程度高,产业链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布局较为精细,从产品内部的生产组装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其产业布局和在全球贸易链的参与水平都相对较高。数据显示,2007-2018年,在低中等收入国家中,包括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科学仪器等在内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例大幅上升,说明通过垂直分工,即使低中收入国家也有望凭借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
► 特别地,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东南亚参与全球价值链逐步提升,从东南亚各国家的进出口来看,以越南为例,2000年以来,越南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比例相对较高,但出口中资本品占比大幅提升,中间品相对较低,表明越南逐步在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产业链。
广义层面产业数字化应用,也可能减弱劳动力优势,降低东南亚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随着广义层面各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劳动力成本可能不再是核心竞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东南亚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
►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工作可能被机器所取代。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约有62%的职业中包含30%可由自动化完成的工作。从具体行业而言,汽车和通信行业可能是由于使用AI减少劳动力需求最多的行业,未来3年可能有近50%的劳动力需求被替代。
► 衡量劳动力成本的指标不再是简单的工资,而是整体劳动效率。简单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相比东南亚国家在制造业名义人均工资上高出很多,但是,如果用生产效率调整后的工资产出比(人均增加值/人均工资)来比较的话,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工资产出比仍低于中国,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性价比优势仍在,这就是叠加了数字经济对产业效率带来的改变。
数字经济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服务可贸易化,带来相关服务业发展机遇
►数字技术使服务可交易性提高,跨境贸易服务规模扩大:数字通信技术的渗透,将传统服务嵌入不同数字化载体,使得服务可以跨越物理和空间距离,实现线上交易,可贸易性大大增强。同时也创造出包括数字教育、数字金融、数字医疗、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数字服务贸易的新业态。
►东南亚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快: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占GDP比例为5%,全球平均为13%,而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服务贸易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09%、26%和1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新加坡主要为运输、商业服务和金融行业,而泰国主要为旅游业,菲律宾主要为ICT相关技术外包服务。
►从ICT服务业来看,以菲律宾为例,2017年菲律宾ICT服务出口占总服务出口比例为17%。数字经济时代,服务可贸易化促进ICT服务外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的重新分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ICT服务贸易业未来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旅游业来看,作为东南亚旅游业大国,泰国2019年外国旅客人数近4千万人,旅游收入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2018年)。特别地,2019年5月,支付宝和泰国旅游局签订协议,中国游客前往泰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办理电子落地签[10],我们认为,便利支付措施有望推动旅游活动的发展。
从区域发展上,数字经济可能给东南亚带来怎样的变化?
如前所述,数字技术促进跨境贸易效率提高,区域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未来区域内产业链分工或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我们认为区域内合作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
数字经济有望促进区域性贸易互动加强,推动区域发展
在区域化愈加深入的大背景下,东盟和中日韩区域内的物理连接更加密切、区域互通标准更加完善,同时,更适应数字变革的区域内一致性规划则创造了统一互通规则和沟通语境,极大地消除了区域内要素流通的障碍,增强区域内的贸易活力。
随着国际化大背景下区域贸易合作加深,数字经济有望在规则、制度角度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国和东盟一衣带水,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以东盟和中日韩(10+3)区域为例,1960年以来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逐步攀升,2019年区域内货物贸易额占总货物贸易额比重达39%,其中,进口占比达42%,出口占比为36%。
往前看,我们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相关区域发展协议将更强调建立区域内的互通性标准和一体化框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建立物理上的互联来说,eWTP由马云在2016年提出,旨在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跨境贸易效率。2017年3月,eWTP海外第一个商业试点——马来西亚数字自由贸易区启动,建设含一站式国际贸易服务、超级物流枢纽在内的综合性项目[11]。
► 通过应用数字技术,eWTP在物流、清关、仓储等方面均实现贸易流程优化,推进区域内贸易实现更深度融合。例如:1)物流:菜鸟全球智能配送实现东南亚国家购物72小时可达;2)清关:吉隆坡机场实现电子化清关,通关效率从1天提升为3小时;3)仓储:吉隆坡机场仓库启用AGV机器人分拣货品,效率比人工提高3倍[12]。
►从建立区域互通性标准来说,一致性的支付标准对于东盟内部贸易有积极影响。目前,泰国各地银行已在开发用于二维码支付的区域互通性标准,通过数字化平台促进整个东盟的金融交易活跃度。2019年,泰国银行加入老挝的邻国银行电子支付服务计划,泰国暹罗商业银行和泰京银行也分别在柬埔寨和新加坡开展电子支付服务,促进东盟内支付标准和规则的一体化[13]。
►从建立区域一体化框架来说,今年11月,包含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在领导人会议上签署[14]。据亚洲互联网联盟(AIC)负责人表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消除跨境数据流障碍,促进区域数字经济架构的搭建,以创造更有利于数字时代的贸易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15]。
数字经济有望推动区域内产业聚集,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闭环
在区域范围内,低技术附加、高成本敏感度的生产环节可逐步向区域内成本较低国家转移,高技术附加、低成本敏感度的生产环节可向区域内技术领先的国家转移,进而形成高、中、低端分工合作的产业闭环。
以电子产业为例,东南亚+中日韩地区内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内部垂直分工和梯度转移,区域内产业配套和联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其中,日韩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为主,主要聚焦产业链中上游,智力密集度更高;中国大陆以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互联网服务为主;东南亚国家则承接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很多半导体大厂在东南亚布局封测工厂或晶圆代工厂。
►韩国和日本处于产业上游,智力密集度高,韩国厂商为存储器市场主要引领者,而日本则在半导体材料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
►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要电子元器件出口国,多家封测和存储企业在新马建厂。根据Yole数据,2018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封测业收入占全球比重约7%。
►菲律宾为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全球制造中心。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汇聚了村田、三星电机、太阳诱电等全球领先MLCC厂商的工厂。据资料显示,目前马尼拉工厂产能占村田总产能15%,三星电机40%,是名副其实的MLCC重镇[16]。
►越南主要以生产零配件和组装电子产品为主,人工密集度较高,近年来承接外迁产能转移。2018年越南手机和电子产品出口额占全球份额3.2%,远高于其GDP全球占比0.3%的份额。
以“数”为媒,挖掘东南亚数字经济投资机遇
面对东南亚6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各国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东南亚市场。展望未来,伴随着经济的稳步增加及东南亚各国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核心层、平台经济、产业数字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投资机遇。
全球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东南亚数字经济领域
看好东南亚市场,全球互联网企业如Facebook、谷歌、Zoom和亚马逊都在东南亚积极布局。我们从社交、工具、购物等三个类别APP的下载量来看,来自美国、中国及新加坡的互联网企业占有一定的市场。
►社交:虽然东南亚有6亿人口,但却鲜少有渗透率较高的本土化的社交媒体,Facebook旗下的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和Instagram是东南亚最活跃的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应用。早在2016年,Facebook便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两国成立办公室,加码新兴市场;2018年Facebook更是将亚太办公团队搬到新加坡[17]。
►工具:东南亚视频会议类的APP主要使用美国Zoom和Google Meet。看准东南亚作为下一个“十亿用户”市场,Google于2016年在新加坡组建技术团队,同时培训数万名当地员工,致力于生产更加适用于当地语言、文化的应用[18],[19]。同样加码东南亚市场的还有Zoom,今年8月,Zoom在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正计划聘用当地工程师,推出新服务Zoom Phone,拓展东南亚市场更多业务[20]。
►购物:如前所述,东南亚电商蓬勃发展,两大龙头Shopee和Lazada均来自新加坡。而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之一亚马逊也在东南亚区域持续发力,去年8月在越南成立子公司,12月开通新加坡站点[21],[22]。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第一站也瞄准东南亚市场
►一方面,凭借在中国市场的经验,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延续优势赛道进军东南亚市场。以东南亚作为桥头堡,力求实现国际扩张。如2019年百度智能云开放新加坡大区,为新加坡本地企业和中资出海企业以及亚太区域提供性能优异、稳定可靠、安全可信的云平台服务[23]。
据联合早报报道,字节跳动计划大力投资新加坡,未来三年投资数十亿美元,增加数百个工作岗位[24]。腾讯准备在新加坡设立新的办公地,“以支持在东南亚和其他地区不断发展的业务”,这也是腾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之后,在东南亚开设的第四个办公地[25]。
►另一方面,东南亚很多互联网企业仍处于中早期发展阶段,在资金、经验、模式探索等方面与中国企业形成了广泛的合作,有助于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例如,2016年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元收购Lazada后,对其整体平台进行技术升级,并且在东南亚建设超过17个城市配备仓储中心[26]。
另一个案例是东南亚电商龙头Shopee,学习中国电商发展经验,推出社交电商的概念,引入直播功能,帮助商家引流,在2019年双十一大促期间Shopee Live观看次数达到6,500万,实现突破。
把握东南亚数字经济下的投资机遇
连接是数字经济爆发的第一波红利,核心层数字基建迫在眉睫
如前所述,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东南亚目前仍有许多不足,如4G、5G普及程度较低、宽带渗透率不及移动端、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起点较低等。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东南亚各国政府在数字基建领域的积极投入,具体来看:
►网络基础设施:菲律宾于2019年6月第一个推出5G服务,近期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也将陆续启动5G商用,开启5G生态系统的研发和建设,期望大幅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
►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已布局智慧城市战略,在硬件搭建和技术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在马来西亚,政府和阿里巴巴合作启动“马来西亚城市大脑”的智慧城市计划,以云计算和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时信息,帮助城市各项机能有效运行[27]。在新加坡,在“智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政府规划和企业自建数据中心,新加坡试点了全球首个热带地区数据中心项目[28]。
融合数据,规范成熟的法规体系有助于平台应用进一步扩张
政府层面通过提供数据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电子支付等政策积极提供制度“土壤”,消除隐忧和障碍,为消费者提供数据、支付安全的更多保障,进一步提高数字应用的渗透率。我们相信,规范成熟的法规和市场会加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
►政府出台数据保护法规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2010年以来,东南亚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规范化数据使用、跨境支付政策等方面为跨境贸易提供保障。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均出台数据保护法,保护网络隐私安全。
►疫情推动电子支付制度完善,加速平台应用发展:如前所述,疫情期间,“零接触金融”概念被广泛所接受,东南亚各国也纷纷出台各项措施,推广电子支付进一步普及。支付服务效率的提升带动平台层面,如共享经济、电商的整体效率提升,加速平台应用发展。
产业数字化,应用层垂直领域大有可为
从广义层次的产业数字化来说,东南亚的数字化渗透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层的垂直领域有庞大的“数字+”市场等待打开。行业细分来看,新兴技术可重造东南亚传统产业,在应用场景上十分多元,如制造、物流、农业、金融等领域均细分赛道均有较大增长空间。
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鼓励本国的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率先应用数字技术,我们认为相应行业/企业有望受益。例如:
►泰国:政府推出泰国4.0计划,通过先进科技为现有优势产业增值,如新一代汽车制造、智能电子、高端旅游与医疗旅游、农业与生物技术、食品深加工等[29]。
►马来西亚:2018年10月马来西亚启动《马来西亚国家工业4.0政策》,计划对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30]。
►印尼:2018年4月发布工业4.0路线,对食品饮料、汽车、电子、纺织和化工行业优先进行运用最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其全球竞争力[31]。
物流基础设施领域有望加速补短板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东南亚电商发展的短板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物流绩效指数”,较大的电商市场如印尼、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物流绩效分别位列全球第46、32、39、41,排名相对落后。分项来看,贸易和运输基础设施是明显欠缺的环节。
疫情使东南亚电商的物流问题愈加凸显。例如,在新加坡短暂的恐慌购买期间,Lazada首席执行官表示交付能力是最大的挑战 。越南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多式联运服务面临诸多困难,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内、胡志明市两大城市,无法满足国内电商配送需求。
我们看到,后疫情时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成为东南亚政府投资的最主要领域,2020年东南亚各国基建投资额占GDP比重均在3%以上。其中,泰国2020年计划投资建设支线铁路、高速铁路、码头扩建等项目,计划投资近300亿美元,基建投资占GDP比重高达11%。菲律宾自2017年推出“大建特建”(Build, Build, Build)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计划在2017年到2022年的六年间投资8.4万亿比索(约合1,700亿美元)[32],2020年规划投资额占GDP比重为6%,相关基础设施行业/企业有望受益。
------
[1]资料来源:参考2020年9月21日发布的《新结构和新问题:数字经济宏观及理论分析》
[2]资料来源:https://www.temasek.com.sg/en/news-and-views/subscribe/google-temasek-e-conomy-sea-2019;数字经济规模为GMV口径,数字经济包含电商、在线旅游、在线媒体和在线打车
[3]资料来源:https://www.gsma.com/mobileeconomy/wp-content/uploads/2020/03/GSMA_MobileEconomy2020_APAC.pdf
[4]GCI为华为编制的全球联接指数,从四大要素(供给、需求、体验、潜力)和四大使能技术(宽带、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评估各经济体的数字经济转型进程
[5]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HfkcGcrUAex03PA_qHlw
[6]资料来源:https://www.jinse.com/news/blockchain/765278.html
[7]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277321218_564549
[8]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300473401_123753
[9]资料来源:https://www.mpaypass.com.cn/news/202005/29120125.html
[10]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317317899_120055879
[11]资料来源:https://www.ewtp.com/cn/intro/ewtp?spm=a1ze55.14394467.0.0.2a495a16wbqAqj
[12]资料来源: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7-11/10/content_73979.htm
[13]资料来源:https://www.chinazhikujie.com/2020/04/07/1947.html
[14]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239644467192454&wfr=spider&for=pc
[15]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199143066_114872
[16]资料来源:https://news.hqew.com/info-353903
[17]资料来源: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154850.html
[18]资料来源:https://www.edb.gov.sg/en/news-and-events/insights/innovation/reaching-the-next-billion-internet-users-in-southeast-asia.html
[19]资料来源:https://tech.qq.com/a/20160220/034767.htm
[20]资料来源:https://www.zaobao.com/zfinance/news/story20200819-1078046
[21]资料来源:https://vietnamnews.vn/economy/524139/amazon-establishes-subsidiary-in-viet-nam.html
[22]资料来源:https://www.ikjzd.com/k/671886
[23]资料来源:https://www.icloudnews.net/a/20190819/22679.html
[24]资料来源: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00911-1084103
[25]资料来源:http://www.uzaobao.com/world/20200916/77974.html
[26]资料来源: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2/content_5447850.htm
[27]资料来源:https://smart.huanqiu.com/article/9CaKrnK6whW
[28]资料来源:https://e.huawei.com/cn/publications/cn/ict_insights/201908281019/view/201909091602
[29]资料来源: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702/20170202522822.shtml
[30]资料来源:https://www.miti.gov.my/miti/resources/National%20Policy%20on%20Industry%204.0/Industry4WRD_Final.pdf
[31]资料来源:https://www.hannovermesse.de/en/news/news-articles/making-indonesia-4-0
[32]资料来源:http://www.china-aseanbusiness.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30727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0年9月23日已经发布的《风起云扬,把握东南亚数字经济新机遇》